河源龙川古驿道:饱览大美风光,领略历史风貌
2023-06-02 下午 03:4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龙川一线”   
分享

  弯弯古驿道,浓浓乡愁情。河源龙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发源地。境内的南粤古驿道更是见证了龙川千年历史的“活化石”。而古驿道沿线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珍宝。

1

2

3

  龙川县贝岭镇地处东江上游,东与麻布岗镇接壤,西至东江河边与车田镇隔江相望,南与岩镇镇相连,北与细坳镇毗邻,距龙川县城87公里。贝岭历史从黄贝岭古驿站开始:起源于周朝(东周公元前56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至公元前二百二十多年秦王朝统一中国时所建。秦始皇旄麾南指,派任嚣、赵佗等将军率50万大军麾军南下,跨两江过五岭征百越定龙川。

4

  当年的黄贝岭只是驰道上的一个小小驿站(五里亭、茶亭)。从黄贝岭驿站开始至清朝康熙年间的黄贝岭街墟,再到今天的贝岭镇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在清末民初时期,位于东江上游的贝岭墟将水路交通优越性发挥到极致,逐渐发展成为东江上游的一个商埠重镇。从码头始有二华里多长的主街道,以河石、鹅卵石、麻石条铺街,跨楼石柱,纵横数条街巷,商业繁华,商号编及全国各地。

5

  当时从江西及邻近各县运来的土纸、烟叶、松香、蝉花、药材、陶瓷、木材及竹木制品等,要在贝岭集结、捆扎后,再用船运往东江下游的惠州、石龙、东莞等地加工、销售。从惠州、广州、东莞等地用船载运的食盐、食糖、纱布、药品及五金百货等到达贝岭后,因上游水流陡急不能继续前行,便在贝岭码头停泊,将货运搬运至仓库贮存,再批发运往江西省或龙川邻近各县去销售。因水路不能继续往上游运输(古代亦没建公路),只能靠挑夫们将货物扎成小包,用双肩挑着走一百多里、二百多里路程,运往江西各县的货栈接收。于是有了东江谚语:“船到贝岭止、骡到贝岭死”。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贝岭圩商业繁华,后有“头老隆、二贝岭”的美称,成为龙川县五大圩镇之一。

6

  为方便出行,从明朝开始,贝岭街墟通往江西等地的一些主要干道用石块砌起来,形成一级一级约1.2-1.5米宽的石阶路(即古驿道)。

7

  中途为方便挑夫们休息,每隔五里或十里路段,便建有茶亭或店铺,供挑夫及来往客人休息、吃饭或住宿。随着贝岭墟繁荣发展,这些石阶路便成为当时挑货运往江西等地通行的“高速公路”。

8

9

  龙赣古驿道便是其中的一条,全长20多公里。现贝岭境内约有12公里。这是一条由贝岭街墟码头为始点,途经宫下石坳里茶亭、罗陂燕仙岩坳下茶亭、米贝打棍坳茶亭、约亭坳(贝细交界处),再到细坳苏茅坪、半径村、细坳街、小参两广亭、后通往江西省各县。

10

11

  龙赣古驿道也称红盐古道。公元1928—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赣南建立中央苏区政府。

12

  为打破敌人的封锁,物资由广东运往江西苏区,贝岭便成为重要物资补给地,贝岭地区(据《龙川县志》载,当时贝岭为第五区。下辖兴良、三联、上坪、黄埠、五顶、贝岭、细坳等七个乡)人民冒着被反动政府抓去坐牢的危险把食盐、纱布、药品等紧缺物资通过贝赣古驿道挑运到江西赣南苏区,最繁忙时期,曾涌现“十万挑夫上赣南”的动人情景。同时贝岭地区人民也深受江西井冈山朱毛红军先进思想的影响,毅然奔赴江西,投身革命,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老红军李同均(县志为李童军)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因此,具有盐道和红色革命的龙赣古驿道也被当地称为红盐古道。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龙川一线”,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