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博名家台山开讲,揭秘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2024-07-21 上午 10:5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   
分享

  7月20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魏峻受邀到江门市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开展主题为《季风吹拂的海洋——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讲座。魏峻从考古学的视野出发,与线上线下的观众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与走向繁荣的历程。

  在讲座中,魏峻结合众多考古发现,向观众展示了从汉晋时期、秦汉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再到大航海时代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他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中期间,连接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和西岸古代国家和地区(十六世纪之后扩展至欧美地区)的海洋交流通道。沿此通道的政体和族群,除了进行丝绸、陶瓷、香料等商品的长期贸易之外,还在文化、科技、宗教和人员等方面频繁交流与融合,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魏峻认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千多年发展历史中,有80%到90%以上的时间,中国都占据了重要甚至是核心的地位,这些历史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魏峻还提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台山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代以后,台山籍华侨华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这些“走出去”的华侨华人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也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

  值得一提的是,魏峻与台山有深厚的渊源。他参与的台山新村沙丘遗址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一等奖,该遗址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年底配合台山核电站项目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发现的。

  魏峻介绍,不同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是田野考古技术和水平的较量。在考古发掘台山新村沙丘遗址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采用了许多当时很新的科技和方法,比如探方剖面固化技术、摄影测量技术和三维激光测量技术。整个新村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邀请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参与,展开了对古代环境、古人食性、陶器产源研究、年代学研究等系列课题的分析。“感谢台山有这么好的遗址,能让我们有机会把考古工作做得更加细致。”魏峻说。

  此外,魏峻曾担任“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领队,时间长达10年,他是“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进馆、文物发掘的“功臣”之一。而“南海Ⅰ号”沉船正是1987年发现于台山、阳江交界水域,与台山有着深厚的联系。魏峻感慨:“我工作的成绩,其实跟台山关系非常密切。”

 

  (原文发布于“南方+”,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