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与兴宁古驿道
2018-04-21 下午 04:04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编者按:《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5月在安远、寻乌、平远做群众工作时写下的。寻乌处于广东、江西和福建三省交汇处,部分属于现今的梅州平远地区。毛泽东同志这篇调查报告对南粤古驿道而言,既是方法指南,更是直接可利用于古驿道红色之旅的独一无二的素材。近日,梅州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对《寻乌调查》以及相关史料中对兴宁古驿道的记载进行了解读,为我们还原了一条真实的兴宁古驿道。

 

  1930年,毛泽东率井冈山红军转战闽粤赣边区,在寻乌作了一篇著名的调查研究报告——《寻乌调查》,在同时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上作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坚持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自此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1

图为兴城至平远公路。(网友提供,地图原件藏于国外)

  《寻乌调查》是一篇著名的经济社会调查,全面精详地展示了寻乌县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和土地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经济历史与现状,其核心是商业调查和土地问题调查。清代以来,兴宁县的小手工业、商业繁盛,对紧密相连的寻乌产生了不小影响,这在《寻乌调查》中有不少反映。其中记录的兴宁寻乌间的交通网络、物资交流、商贸交易等史料,至今仍具有存史资政和保育活化古驿道的积极意义。兹辑录其中的兴宁相关史料并作简要解读如下:

2

图为十二肩岭驿道遗迹。(罗岗镇政府供图)

  一、寻乌兴宁间的交通线路

  《寻乌调查》第二章“寻乌的交通”记录寻乌、兴宁间的陆路交通线路为:

  以石排下为中心,分为四条大路:一条经过吉潭(三十里)、澄江(六十里)、盘古隘,通筠门岭(一百一十里),为兴国、于都、会昌通广东的大路。一条经过县城(三十里)、三标(六十里)、太阳关,通安远城(一百四十里),为信丰、安远通梅县的大路。一条经过珠村、牛斗光(二十里)到平远之八尺(四十五里),为会昌、安远两方通梅县的大路,即会昌、安远两条路均到石排下集中,共同通梅县的大路。一条经过车头(二十里)、留车(三十五里)、荒塘肚(六十里)到兴宁之罗浮(九十五里)、罗岗(一百二十五里),往兴宁、五华,为寻乌下惠州的大路。

  另有几条小些的路:一条从澄江通安远挖补界之罗塘(三十里),再由罗塘南往下坝,北往门岭。一条从吉潭经小田、船肚、书园往平远(六十里)。一条从县城经大炉下、滋溪、剑溪、礼輋、赖地往武平(一百八十里)。一条从县城经上坪通安远南乡之胡山(六十里),再由胡山北往安远城(六十里),西往太平(三十六里)、鹅公圩(六十里)。一条由县城到新圩(六十里),再由新圩经公平圩(三里)、两广亭(四十五里),往定南之鹅公圩(八十里),再南经鹅公圩,西往定南城,西经鹤子圩往信丰。由新圩经菖蒲(二十里)、隘排口往龙川城(二百四十里)。由菖蒲、隘排口通兴宁城(一百八十里)。以上各路比较小一点。

  寻乌县首条现代公路修通是在1933年,文中所指的“大路”是指主要商道,这些道路其实都是明清相沿下来的四五尺宽的步道。至于交通器具,文中已说明“不论什么道路一概没有车子。陆路运输工具大多数是活人的肩胛,其次是骡马。”从文章可知,其时寻乌商贸干道以石排下(今文峰乡石排村)为中心,呈“X”型连接周围各县:东北通会昌县、兴国县,西北通安远县、信丰县,东南通平远县、梅县,西南通兴宁县、五华县。其中通兴宁商道经过车头(今南桥镇车头村)、留车(今留车镇)、荒塘肚(今龙廷圩)经兴宁县罗浮、罗岗至兴宁城,这是明清时期的兴宁北线驿道,也是广州、惠州、兴宁物资进入寻乌的交通干线。次要商道5条,其中一路由寻乌县城经新圩(今晨光镇)、菖蒲(今菖蒲乡)接龙川县驿道,再分出一路通兴宁。这条通兴宁的路径,按明代《虔台志》的记载,是经龙川县麻布岗,由赤石渡渡过东江河,在罗浮接入兴宁北线驿道。

3

图为罗浮猴哥岽古道。(罗浮镇政府供图)

  水路也相通:

  寻乌水从桂岭山盘古隘一带山地发源,经澄江、吉潭、石排下、车头、留车,流入龙川,下惠州,故寻乌水乃是东江的上游。船可通到澄江。沿河以澄江、吉潭、留车三个圩场为最大,吉潭在三个圩中更首屈一指。

  寻乌水进入兴宁境内后称为渡田河,是兴宁罗浮镇与龙川麻布岗镇之间的界河。因滩多水急,船基本无法通行,只有在汛期以放木排输送木材为主,这在文章第三章“寻乌的出口货·木”中也有描绘。至兴宁的木材,主要是在矮寨里、河门潭上岸。

4

图为大坪镇鹅峰桥现状。(廖斌/摄)

  二、寻乌兴宁间的物资交流状况

  (一)从兴宁进口的货物

  第三章“寻乌的商业”列举进入寻乌或经过寻乌的物资流主要有5条:筠门岭到梅县、安远到梅县、梅县到门岭、梅县到安远信丰、惠州来货。其中梅县到筠门岭的大宗生意是洋货、海味、盐、洋油、布匹洋纱,这其中布匹主要产自兴宁:

  (布匹)梅县去的少,兴宁去的多,均买了洋纱自己造的。兴宁织造很发达。兴宁一般生意也比梅县大。

  盐也从兴宁挑上来:

  十年前惠盐多,三四年前潮盐多,这是因为商人包办路线不同的缘故。现在又是惠盐多,则因八尺、中坑等处反动派对红色区域封锁,阻塞了潮盐的路的缘故。

  在清代,兴宁城盐铺街也是潮盐入赣的重要中转地,每年转运和内销赣南13个县的食盐达六七百万斤。

  (二)往兴宁出口的货物

  寻乌对外县的出口货物主要有6种:米、茶、纸、木、香菇、茶油。除米主要销往梅县外,其他基本都和兴宁相关:

  (茶)出于城区西厢之上、下坪,南厢之图合、冈上、鹅子湖一带。三、四、五、七、八月为采茶期。每圩约输出二十担(每担七十斤),每年百圩输出二千担,共一十四万斤,每斤价五毛,共值七万元。十分之八以上向兴宁输出,十分之二以下向梅县输出。采茶时兴宁客子到乡下,收买生叶自己制造。

  (纸)出于篁乡,向兴宁(走罗浮、罗冈)、梅县(走中坑,也有走岑峰的)、龙川(走贝岭)三地输出。平均每圩六十担,全年一百圩,六千担,每担价八元,共四万八千元。

  (香菇)主要产地是三标和安远交界之大湖岽、小湖岽、寨塘坑、上下坝,城区和安远交界之上、下坪一带山地,其次是双桥区与平远交界之叶子輋。香菇每斤二元,每年约出一万元。安远出香菇比寻乌多,销往南雄,寻乌的销往兴宁。没有客子来收,是寻乌人贩了去卖。

  (茶油)出在双桥的大同、斗晏、荒塘肚、蓝田、大田一带。年约一万五千斤,每百斤二十五元,共计三千七百五十元。从罗浮、岑峰两条路对兴宁、梅县两地输出。

  (木)产地是城区的西厢(上、下坪)、南厢(鹅子湖),南八区的河角圩一带,篁乡区的香山、高头一带,三水区的肖木坑、寨塘坑,兼三区的罗福嶂。除罗福嶂的向潮汕输出外,其余均向东江输出。但罗福嶂木头输出潮汕价钱很贵,输出东江的则价钱很贱,每年约值万余元。二十年前出产较大。

 

  三、寻乌市场中的兴宁商贩

  (一)寻乌县市场情形

  据《寻乌调查》,其时寻乌县内的大市场有6处:

  吉潭第一,盐、米、油、豆是大宗。牛斗光第二,盐、米略小于吉潭,油、豆与吉潭等。留车第三,布匹是最大宗,由兴宁进口;油、豆次之。县城第四,牛行要算第一门生意;第二是油、盐、米行;第三算是布匹(从前赣州有布子来,民国十七年起没有了,因为它是土纱织的,“一股大,一股细”,被兴宁、梅县的洋纱布抢了生意去。兴宁、梅县的布很好,“一掌平”)。鸡生意虽大,但它只通过不归“行”,故不算。澄江第五,油、豆、盐在这里过驳,是大宗;米次之;鸦片亦是大宗,从兴宁、于都来。石排下第六,油、盐、米、豆的总口岸,但多属通过,只盐、米有些买卖。鸡、猪、牛亦是通过。

  此外,如岑峰(米)、公平(纸)、篁乡、三标等处,都属普通小圩场。

  这6大市场中,留车和县城市场布匹都是大宗生意,因兴宁出产的布质量好,被称为“一掌平”,所以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分量。

  寻乌县城当时只有2700多人口,这个市场在清末民初“手工业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战表演了剧烈的荣枯得失”,加之“机会便利”,毛泽东同志便将调查重点放在县城市场。

  (县城市场)光绪二十七八年(公元1902年)为最旺盛,那时候不但北半县的澄江、吉潭要到寻乌城来办货,就是南半县的篁乡、留车甚至平远县的八尺也到寻乌城来办货。这是因为前清时候赣州的货物经过寻乌销往东江,东江也还要买赣州的货,留车等地更不消说,因此中站地位的寻乌城的生意,当然便发达了。自从梅县的洋货生意和兴宁的布匹生意发展了,便把赣州的土制货色的生意夺了去,不但东江以至八尺都不到寻乌城办货了,南半县的留车等地也不到寻乌城办货了。

  (二)寻乌县城中的兴宁商贩

  寻乌县城的商铺类型有:盐、杂货、油、豆、屠坊、酒、水货、药材、黄烟、裁缝、伞、木器、火店、豆腐、理发、打铁、爆竹、打首饰、打洋铁、修钟表,共20种130多家。其中经营杂货的近一半都是兴宁人:

  大的上十家,连同小的共十六七家杂货店。志成(兴宁人)、纶泰兴(吉安人)、义泰兴(吉安人一、本地人一合股)、义成、潘月利、王润祥、潘登记、祥兴、永源金(以上六家均兴宁人)、均益(挑担子出身,本地人)、骆晋丰(本地人,杂货商人中只有他是个地主,收租三百担)、范顺昌(福建人)、黄裕丰(福建人)这十三家,就是大一点的杂货店。其中黄裕丰以黄烟、纸张为主要生意。其他都是以布匹为主要生意。次于布匹就是洋货生意。这个小小市场竟什么洋货也有卖,略举之有一百三十一种。

  杂货店里的次要生意的洋货,洋货“有一百十八种是从梅县及兴宁来的,梅县来的占最大多数,只有洋袜子、围巾等织造品大部分是从兴宁来的”,“纸烟是梅县、兴宁、赣州三处来。”而主要生意是布匹。布匹有土布、竹布、竹纱、绸缎、呢绒、夏布数种,其中主要产品“土布是中国人用洋纱制造,从兴宁来”。

  城内杂货生意,前清时候每年总计十五万元上下,现今十二万元上下。十二万元的分配是:布匹八万余元(土布七万元,洋布一万元,呢绒二千元,夏布千余元),洋货二万元(每家多的千一二百元,少的二三百元),此外黄烟一万元上下,糕饼四百元上下(只有两家附带卖糕饼),香纸爆竹五百元上下(附带卖香纸的二家,卖爆竹的十三家)。

  最大的杂货店,店主陈志成,兴宁人,在县城、吉潭、澄江各开一间店。县城这一间本钱三千元,自己只有千把元,余是借来的。三千元每年利息要九百元,除了工钱、伙食等项开销,每年以赚得利息为止。陈本人又嫖又赌。

  第四家,罗义成,一人开,千多元本,每年能赚四五百元。很节俭,吃饭就是点子青菜,穿的是土布衣。带两个徒弟,家眷在兴宁没有来。他是兴宁人,早年来寻乌挑糖箩子,在县城及四厢敲糖子卖,一个明钱敲一块小糖(现在敲一块糖子起码要一块铜片了),或者拿糖子换各种荒货(头发、烂铜、烂铁、猪牛骨头、烂棉被)。他就是这样子起家的。他到寻乌有了三十多年,发了财,开杂货店也有十大几年了(十五年以上叫十大几年)。

  杂货店主陈志成是兴宁人,在寻乌开有三间店,在县城的一间是县城杂货店中资本最大的,在寻乌“商人而能向政界话事的”人中名列第四,“事事与反动派同谋,有会必与”,红军进城时逃走,店被没收。而资本第四大的潘登记,则是“摆摊子起家开店”的本分商贩。

  水货店中经营的腐竹也来自兴宁,“豆腐皮卷成条子,两毛多钱一斤,销四五十斤。”水货店第二大家卢权利除在店铺经营外,还做一门独门生意“还做桐油、茶叶、香菇、茶油各样,运往兴、梅做‘行岗生意’”,即是从兴宁、梅县长途批发货物到寻乌。

  裁缝店使用机器加工的十三家,手工的三家。首先引进缝纫机裁剪的是兴宁人:

  民国九年以前,寻乌没有缝纫机,一概手工做。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有个兴宁人何师父,第一次弄来一架机器开店。他原先是在留车开店,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搬到县城来。因他“剪刀很利”(寻乌人说裁缝偷布,不说他偷布,而说他剪刀很利),又好嫖,站不住,带着车子回兴宁去了。

  日用产品的形制变化也受到兴宁风气的影响:

  在青年群众中,特别是鞋子起了个显著的变化。去年夏季,南半县抗租得了胜利,冬季又分了田,农村中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十分之七以上都穿起胶底鞋和运动鞋来(这种鞋的底是从广州运到兴宁,兴宁做成鞋子,每双十毛左右)。

  洋伞是从梅县和兴宁来,因此彭盛祥时代南半县的留车、牛斗光要到县城彭店来买纸伞,现在却通通往梅县、兴宁买洋伞去了。

  其时寻乌县城内刚兴起打洋铁(即是洋锡),也是由兴宁小商贩引进的:

  (打洋铁)一家,刘俊记,兴宁人。前年来本城开店,以前无所谓洋铁。三几十块钱本,一个老婆、一个徒弟和他自己三个人。材料是洋油瓶,做的是小洋铁灯呀,盛洋油的壶子呀,盛茶油的壶子呀,舀油的勺子呀,烧茶吃的壶呀,洋油透子呀(滤子),酒透子呀,盛茶叶的瓶子呀,各种小盒子呀等等日用必需品。所以,这样一个洋铁店乃社会需要的。生意也很赚钱,三个毛子一只洋油瓶,从本城、吉潭、三标、澄江、牛斗光等处杂货店里收了来,做成洋铁器以六个毛子卖出去。此次红军进城,刘俊记不知何故跟着反动派跑了。

 

  四、兴宁交通线对寻乌及中央苏区的贡献

  有明一代,闽粤赣湘交界地区民乱不止,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始设南赣巡抚节制四省交界的八府一州,至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等南赣巡抚剿抚并举,先后开设和平、平远、长宁(今寻乌县)等新县10多个,区域地方社会、经济、交通得到整治。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兴宁县始设通赣州的北部驿道,设有潭坑、罗岗、十三都、小寨4处驿铺(明崇祯年间,裁革罗岗、小寨2处)。据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重修虔台志》记载,南赣巡抚驻所赣州沟通各州府的主要官道有5条,其中1条至潮州府的官道即由信丰县至龙川县赤石渡过东江,接入兴宁县北部驿道。这条驿道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兴宁北部交通干线,即是毛泽东《寻乌调查》所指的寻乌4条主要商道中的一条。

  兴宁北部驿道,经龙田、合水、潭坑、罗岗、罗浮、小寨等地,至寻乌白石坳省界交接,全长约70公里。这段驿道,后来除部分被合水水库淹没外,大部已为兴田公路和省道S226线所改造,残存的主要有大坪十二肩岭、罗浮猴哥岽数段石阶路,还有古桥、茶亭数处。当然,除了官道外,兴宁与寻乌间还有不少民间古道,如黄槐新村至寻乌岑峰,罗岗圩经上下畲、新南至岑峰,罗浮经岩前、蕉坑至白石坳等数条古道,至今也保留有数段石阶路。在明代闽粤赣边区动乱的平定、清代盐米布的运输、民国时期对中央苏区的支援时期,这些交通线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对平远八尺、兴宁罗岗等交通节点设卡封锁时期,乡间古道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井冈山红四军主力向闽粤赣边扩展,两个月后,五华、兴宁、龙川三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川、兴宁交界的大塘肚召开,成立闽粤赣边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12月,五兴龙革命领导机关又迁至寻乌、兴宁交界的南扒、新村一带。五兴龙革命根据地紧接中央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外围门户。根据地以大塘肚、新村为中心,建立通往五华、紫金、河源、梅县、兴宁、寻乌、定南等地的七、八条红色交通线,使五兴龙根据地、游击区与东江特委所在地八乡山和江西中央苏区联结起来,兴宁寻乌间的红色交通线直达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会昌筠门岭。兴宁、梅县、平远、龙川老百姓与江西素来贸易交往频繁,中央苏区被围剿时期,军民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为中央苏区输送了大量紧缺物资,“十万挑夫上赣南”就是对当时广东支援中央苏区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毛泽东《寻乌调查》;

  2、明崇祯刘熙祚修《兴宁县志》;

  3、兴宁方志办编《兴宁古地图古地名资料集》;

  4、明天启三年唐世济序《重修虔台志》;

  5、寻乌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寻乌县地名志》;

  6、中共兴宁市委编《梭标打出五兴龙——中央苏区县兴宁土地革命纪事》。

 

  (原文刊登于《梅州日报》,作者为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南粤古驿道网已作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