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探幽之二:和平赤岭,各色文化汇集一身
2019-08-12 下午 02:2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河源乡情报”   
分享

  和平县长塘镇坐落于九连山脉间,在旧时,长塘镇是兴(宁)龙(川)地区通往赣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由于相距不远,因此长塘当地有“长塘扛猪过兴宁”的说法。从这里,东行数十公里是龙川县境,往西北数十公里可抵达江西定南。如今,仍有许多乡村古道静静地横躺于长塘的偏远乡村,在杂草丛生中或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这些古老的驿道。

 

赤岭驿站

  日前,驿道君来到长塘镇赤岭村,通过现场感受以及民俗专家和当地村民的介绍,探幽长塘古驿道。据了解,自古以来,脚下的这条始于兴宁终于赣南绵延数百公里的乡道,承担着南北贸易往来,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如今朴实得像路边的一丛野草,掩盖着过去的辉煌热闹。

1

赤岭驿站

  长塘镇赤岭驿站便位于这条连接兴(宁)龙(川)与赣南的古驿道上,因驿站与茶亭设为一体,当地也叫做赤岭茶亭。赤岭驿站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只知其重修于光绪年间,由砖木和青瓦构建。驿站内设歇息区、祈福区、大堂、厨房及住宿房间。

  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驿站墙体上的石灰已渐渐脱落,“爬满”了历史的痕迹。茶亭南北开放设计,可供二三十人同时歇脚庇荫,一条几米长的石条板凳横立于茶亭檐下,让我们仍依稀可见当年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

  茶亭旁边便是驿站,里面还设有神坛,南来北往的人们在长途跋涉之余,便可在此饮水和求福报祈平安。驿站位于山岭高处,设有二层楼,登上驿站二楼,通过窗户极目远眺,可见和平与龙川交界的大山。一楼供行人放置行李和歇脚,二楼则是住宿房间,风景独特,墙上是一道充满禅意的圆形窗户,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窗外的风景仿佛自成一画,可供客人观山中景、夜中月。

  当地村民江建城告诉驿道君,据老一辈说,赤岭茶亭还曾是红军的地下情报交流站。原来驿站建筑倒塌了一部分,屋顶也没有了,但是根基、墙面都还是原来的样子。经过村里同意,通过不少外出乡贤筹集了一些钱,想要照原来的修复好,不仅可以保护有历史遗迹,还希望将古驿道文化传承下去。

 

盐站遗址

  粤北地区属山坑低产田,普遍缺少粮食,江西虽然盛产粮食和烟叶,但是食盐正是它们缺乏的,因此古驿道成了两地资源互补的重要通道。不少挑夫通过这条驿道挑盐上江西,再由江西返程挑粮食或烟叶下来,以此谋生。在途径长塘镇秀河畲族村的古驿道边还有一个红色盐站,解放战争时期曾为山区军民提供了大量物资,通过驿道人们将盐巴源源不断地运往江西等地,有力地支援了革命事业。

2

红色盐站遗址

  据当地民俗文化专家陈仰天介绍,上世纪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在江西一带创立苏维埃政权,苏区境内不产盐,而当时苏区435万军民,每月就需耗盐15万斤,当时国民党实行“计口售盐”封锁苏区食盐流入,因此食盐十分紧张。而东江上游的林寨、长塘、下车和龙川背岭、细坳等地,有商人从驿道偷运食盐、电器、胶鞋等物资进入苏区贩售。有人从林寨码头经油烛坝到长塘下车上江西,也有人从长塘镇小河盐铺经蓝屋到赤岭转道下车到江西定南老城,再转道信丰直奔赣南苏区。据说当时每日有数百人担盐挑货从古驿道去往江西,这些人挑着担穿行于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而不会迷失方向,全赖脚下有这一条石头砌成的道路。

  陈先生说,为挣脱敌人的封锁,1933年2月苏维埃政府相继组织成立直属对外贸易总局和采盐办事处,从粤赣边陲采购私盐私货。赣南采办站罗东荣同志(兴宁籍)来到龙川背岭街开辟盐站,但碍于当地商埠车水马龙,不便掩蔽。当时在背岭盐铺任财务的蓝蔚同情共产党,支持革命,他私下与罗东荣同志商量,在老家长塘镇小河村设地下盐站。因为陶锡河口有码头,小河街开设有三间盐铺,他决定在小河街再开一间盐铺,暗中储存北上的盐。罗东荣同志报呈上级得到批复,即在该处设点。

  在江建城等人带领下,驿道君来到昔日的盐铺,发现它设于一座古屋之内,由于年长日久,这座泥砖古屋已经无人居住,更显得破败 不堪。后面的不少房间已经倒塌了,只剩下两三间小屋,依稀可以分辨出曾经的店铺模样。革命年代,人们正是在这里储存食盐,然后再让信得过的挑客将它们运到江西等地,支持革命事业。

 

赤石嶂紫微大帝庙

  位于赤岭村的赤石嶂是长塘镇最高峰,高896米,紫微大帝庙则坐落于此。据《和平县志》记载,紫薇宫建于清嘉庆23年(1818年),由当地乡绅林来祥倡建,后又于民国8年重修。

  道教在当地民间曾广为流传,除了赤石嶂,和平雪山嶂、乳姑嶂、热水新洞都设有紫微帝庙。道教信众众多,不仅有来自本县各地的,还有龙川、连平、江西定南、龙南等地。每到新年节日,人们都会上山到紫微宫前拜神供奉,还有舞龙狮、采茶戏、客家山歌等表演,因此每年农历4月18日的紫微帝庙会也成为了当地最热闹的节日。

  在文革期间,紫微帝庙会的热闹景象一度没落,紫微帝庙也因此变得破败。后来当地村民自发筹款重建紫微宫,还修缮了通向山顶的道路,紫微帝庙才得以恢复昔日光华。

3

古驿道中的石板桥

 

石达开祖籍故居

  赤岭村人口不足三千人,却有36个姓氏,堪称村落姓氏之最。赤岭村有少数石姓村民,据说这里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祖居地。据《石达开自述》一文记载,石达开的祖辈是从广东和平县移居广西贵县的,其祖籍是和平县长塘镇。

  来到石达开祖居地旁,映入眼帘的是充满朴实气息的黄泥砖房,只是里面住的已不是石姓人,而是徐姓。经过当地知情村民的讲述,驿道君了解到,徐姓屋址原来是石氏人的祖屋,后来卖给了徐姓族人,再往后被拆除建起了楼房。走到祖屋后的菜园里,仍旧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山坡上原来的祖基地,如今留下的仅有见证岁月的残垣。

  赤岭是兴(宁)龙(川)地区通往赣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一条蜿蜒曲折的古驿道铺设于山间和村屋后,行走探奇之余,不时可见小桥流水、青翠竹林以及崇山峻岭,还可深深地感受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和客家文化,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4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河源乡情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