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最初作为祖先崇拜的产物,对于宗族而言是根基和归宿,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宗族成员对祖先、对家乡血浓于水的感情寄托。在香山古驿道周边的众多村落中,各宗族大多建有家族祠堂来祭祀祖先,并成为村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建筑之一,不仅集中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而且记录着家族、村庄繁衍兴盛的动人故事。本期香山驿事将带读者走进北山村、唐家村、会同村等古驿道沿线村落,聆听宗祠建筑背后的故事。
北山村:杨氏大宗祠
杨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北山村,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北山杨氏祖祠,曾是北山小学校址。北山村历史悠久,自宋代起就有杨姓氏族在此定居。这个500多户人的村子,名人辈出,如清代的正四品武将杨云骧,屡立战功,其长子杨镇海,官居从二品,亦为将军;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也出自北山村。
杨氏大宗祠200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珠海市保存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祠堂,祠内现保存有同治皇帝褒扬广东省澄海营参将杨镇海的父母及祖父母的封匾,以及前民国政府主席林森(1867—1943年)于1937年为杨氏开族700年所写的“宗支蕃衍”匾额。该祠以二品官阶的规格进行设计,体现在斗拱承檩,九架梁,穿插方格局等。此外,还有石雕,木雕,砖雕和灰雕等装饰,工艺精美。

图为杨氏大宗祠。
唐家村:唐家三庙
唐家三庙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的唐家村,2010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珠海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宇建筑群,也是罕见的将佛、道、地方神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场所,由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三座庙宇并列而成、巷道相连,故称“唐家三庙”。唐家三庙布局严谨而实用,汇聚了岭南建筑最精华元素,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两塑(陶塑、灰塑)、一彩(彩绘)的精巧令人惊叹,是研究珠海地方史、宗教史及民俗史的珍贵实体资料,也是承载唐家湾地区海内外乡亲乡情乡思的标志物。

图为唐家三庙。
会同村:莫氏大宗祠
莫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传统村落珠海市会同村,建于清代,为会同村莫姓村民祭祖议事之所,是莫氏家族发迹之后,在兴礼仪、重教化的年代的重要建筑,2018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硬山顶,青砖灰瓦,花岗岩石基础,穿斗抬梁混合结构,门楼月台两侧有两组石雕缠枝花纹装饰,彩绘壁画和木雕、石雕精美。
2009年7月,莫氏大宗祠活化利用为“会同村史馆”,从“会同村概貌”“买办家族”“香山文化缩影”“莫氏翘楚”“今日会同”五部分介绍会同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辅以多媒体数字化手段,讲述会同村的传奇故事,展示会同村作为以莫氏家族为代表的买办文化、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兼容在村镇建设中的典型范例。迄今为止,莫氏大宗祠仍然是海内外莫氏后人的精神故居。

图为莫氏大宗祠。
上栅村:易初卢公祠
易初卢公祠位于珠海市传统村落上栅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原称“崇敬堂”,是茶叶富商卢阜华为纪念其父、上栅二十世祖卢易初公而建的祠堂,2018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栅村旧称“莲塘境”,早在康雍年间,村中即广设书屋、私塾,相继培养出进士、举人。上栅人重修身积德,村中有敦化善堂和延寿社等,为较早之慈善组织,有修桥筑路、恤济孤寡、义葬贫独、荒年施粥种种善行。建筑硬山顶,灰瓦面,花岗岩石基,青砖墙体,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室内石雕、木雕、灰塑精美绝伦,木雕漆金完好,金碧辉煌,是珠海地区岭南古建筑的精品,表现出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易初卢公祠经修缮维护后作为上栅村史馆,全面介绍上栅村从立村以来发展演变的过程。

图为易初卢公祠。
鸡山村:松鹤唐公祠
鸡山村,旧称“鸡拍”及“鸡柏”,依山傍海,坐南朝北,地处浩瀚的伶仃洋,背倚凤凰山麓及鸡拍山。松鹤唐公祠(又称三房祠),建于清道光年间,石板柱础、青砖黛瓦、壮观肃穆,颇具岭南特色,2019年公布为历史建筑。自古以来,鸡山村民世代亦农亦渔,崇文重教,地灵人杰,培育出如唐国安、唐君铂等杰出名人,形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秋对歌会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民俗活动。
珠海高新区投入专项资金全面修缮建成村史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该村历史演进,及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杰出人物事迹,并设立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非遗传承基地。

图为松鹤唐公祠。
淇澳村:钟氏大宗祠
钟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传统村落珠海市淇澳村,南宋期间,钟姓村民的先祖就先后从台湾和南雄珠玑巷到此定居,钟氏便在这扎根落脚,建造了自己的祠堂——钟氏祠堂。淇澳钟氏人才济济,清康熙年间的功臣钟宝和民国时期的地方绅士钟隶民等都是钟氏后裔。
钟氏大宗祠2023年7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淇澳村史馆使用,从淇澳的地理、历史、人文、源流、大事、人物以及今日面貌等方面,向市民呈现一个全方位的南海明珠,馆内还设立了淇澳端午祈福巡游非遗传承基地。

图为钟氏大宗祠。
官塘村:佘氏大宗祠
官塘佘氏大宗祠即翠峰佘公祠,2023年7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祭祀官塘村佘氏始祖的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青砖墙、灰瓦面、博古脊,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形制,村民于1906年开办乡立初级小学,后成为官塘小学,至今仍存有“观塘学校”匾。
如今,佘氏大宗祠被活化利用成为了官塘村史馆,馆内展览由村落由来、地理环境、隶属演变、姓氏源流、村落往事等十个部分组成,生动地展现了官塘村的发展变迁。

图为佘氏大宗祠。
此外,珠海还有那洲村“古氏大宗祠”、小濠涌村“邝氏宗祠”、南屏村“盛茂容公祠”等保存完好、延续至今的家族宗祠,成为维系家族血脉亲情的纽带。正有词云: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时岁变迁;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宗祠建筑是凝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传承精神文脉的最小空间单元,作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礼仪制度、村落变迁、宗族繁衍、传统习俗和非遗文化的发展脉络,体现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良好风气,也成为了乡土文明与文化自信的最美诠释。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珠海自然资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