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东村:扣响“茶盐古道”,铺就“杏福大道”
2023-11-25 下午 03: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   
分享

  走进碉楼、门楼,穿梭于一间间瓦顶泥墙的民房,踏过光滑的青石砖……千年前商旅牵马引骡、挑夫肩扛背负,途经连州市西岸镇东村村,让粤湘两地的茶、盐等货物得以流通,为连州名列“岭南三州”之名添上浓重一笔。

  千年后,昔日的村落古韵悠悠,古商道繁华不再。但是不远处,宽敞的银杏大道却是杏叶飘飘、红枫吐艳,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踏着一层又一层的“金地毯”接踵而至,在国家3A级景区“东村之恋”景点里研学游、品美食、住民宿,古道上的“千年回响”已转化为如今游客的欢声笑语。

  古村,活了。

  不少村民还记得,几年前,东村还是一个人口离散、凋敝破败、一穷二白的小村庄,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中环境脏乱差。2016年,东村被定为省定贫困村,村党总支也被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名单。

  “通过强党建、找定位、促发展,东村闯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发展致富之路,如今正凝聚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磅礴合力。”东村党总支书记范立妹说,目前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从不足5万元增加到40万元,并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名录古村落,成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

1

图为国家3A级景区——“东村之恋”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2

图为东村的古建筑已成为面向游客免费开放的古韵景点。南方+记者 黄津 摄

3

图为东村的银杏大道。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古村新风貌

  “空心村”蝶变美丽村,夯实农文旅发展基础

  泸溪之水奔流不息,千百年来哺育了周边大大小小古老的村落,也给予连州人以交通运输的便利。旧时候,泸溪的西边形成了一个大村庄称之为西岸,其东面的村子就称为东村。

  据考证,自隋唐时起,连州已被誉为“岭南三州”之一——与广州、韶州(今韶关)齐名。由湖南蓝山、宁远、永州等地通往广东仅靠一条古驿道,这条古道由湖南蓝山经连州的丰阳、东陂、前江铺后,从东村穿村而过,再经新铺、界山到连州。

  作为交通要道,东村常年来活跃着湖南和本地的挑夫队,书写了一段繁荣的商旅史。村中也形成两座碉楼、八个门楼,以及一大片砖瓦古民居,留下五口古井,还流传着宋朝名将岳飞在湘、粤、桂一带剿匪的故事,为纪念岳飞,村中建有岳王庙、迎禧门等。

  古村驿道今犹在,不见当年客往来。

  重走东村,村中的八座门楼、唐氏宗祠等古老的房屋保存依旧完好,部分还悬挂上简介牌,变成茶盐古道展馆,是村中数百年文化底蕴的载体和承载。但在追求更美好现代化生活的今天,老房子也无可避免地人去楼空,青石砖日渐爬满青苔绿藤,“九企十八栋”这些巷口墙角的石条却再没拴过马。

4

图为东村古韵。

  村庄空心化是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但也蕴含着改造和发展的机遇。

  “是否经常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了哪些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范立妹认为,今年清远全市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十个思考”落地落实,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最重要的思考就是为群众思考、为群众解疑、为群众谋划发展。

  近年来,东村党组织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三清三拆”、道路硬底化,极大改善了东村村容村貌,多个自然村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生态村、特色村、示范村,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东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积极调动村民、志愿者、人大代表等团体力量筹工筹劳拆除危旧泥砖房近8000平方米,整合闲置土地3000多平方米。在此期间,党员群众共同筹集资金40多万元用于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3.6公里环村道路硬底化和800米入村主干道黑底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路3公里,维修水利3.5公里,实施景观林改造,为农文旅夯实了发展根基。

  在水利和民生方面,修缮了雅料塘至秋林洞,公路边水塘口至太阳观长1600多米的三面光水沟,改造东村通镇公路二广高速涵洞底路面,将原70厘米宽的泥水沟拓宽为1.5米宽并改造成三面光,排除了涵洞常年水浸的安全隐患,保障了村民出行、学生上学的交通安全。

  如今,村中的古建筑已成为面向游客免费开放的古韵景点,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放眼古建筑群之外的新村,稻田平旷、屋舍俨然、道路宽敞、公园清幽秀美,农家小院成为民宿、农家乐,3A级景区和特色旅游项目进驻,不时迎来进村游览的游客,一派生机盎然。

 

  融合新路径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四种旅游新业态

  古时候,东村作为交通要道、商旅重镇而兴;新时期,东村农村经济发展何去何从?

  不久前的东村,还苦于一没产业,二没项目,老百姓没钱赚,不仅村民留不住,外面的人更不愿意来。如何才能让人回得来、留得下、干得成?村里把目光瞄在了旅游业上。

  在东村,G537国道贯村而过,与二广高速毗邻,距清远全市唯一一个5A级景区连州地下河仅10公里,是连州市区往地下河景点的必经之路,具备发展旅游经济的潜力。特别是这里耕地广阔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便是粮食主产区。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 其中西岸进士就占连州总数三分之一,所以西岸有“进士之乡”之称。

  如今,东村依旧是“以路开路”。沥青道路平整开阔,200多棵绝美银杏在路两旁矗立,进村的400多米银杏大道与村中文化长廊串联起来,成为连州市第一个农村连片灯光夜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钱景”进一步打响该村的品牌。

  东村不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将古村落文化品牌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围绕“进士之乡,美丽西岸”的差异化发展定位,东村在保留原有古村落风貌不变的前提下,以古道文化、历史文化为依托,以古村落为特色资源,谋划古屋民宿、茶盐古道展馆、古村落景区等特色项目,推进东村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建成了国家3A级景区 “东村之恋”生态旅游度假景区。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东村创新式开发四种旅游新业态,打造出“吃、住、游、学、行”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商业片区。

  ——打造“旅游+美食”新业态。依托东村当地乡土资源,结合“东村之恋”生态旅游度假景区,设立“茶盐膳堂”,专门制作和出售东村本地特色美食。

  ——打造“旅游+民俗”新业态。实施民宿改造项目、景观节点打造、夜景灯光亮化工程,构建夜游—夜赏—夜食—夜购的“四夜”产品体系,全方位打造乡村夜生活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停留住宿。

  ——打造“旅游+随拍”新业态。依托古村落建筑以及当地自然生态景观,与擅长古风和婚纱摄影的影楼合作,深入推广由省建筑规划院设计打造的特色婚纱摄影基地和古村落中式古风随拍基地。

  ——打造“旅游+研学”新业态。依托“进士之乡”建设,打造集“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自然生态、劳动实践”于一体的广东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利用体验式旅游的新趋势,定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招募学生参与团建拓展、爱国教育、军事化封闭训练、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5

东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商业片区。图为“东村之恋”景区民宿。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目前,东村实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全年开放,配套23栋民宿近300个床位以及可同时容纳300人进餐的餐厅,年接待量达15万人次。“东村之恋”项目已投入资金3000万元,成为集游玩吃住一体的综合乡村休闲度假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多万元,带动村民创业就业约100人。

  “未来东村将变成一条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景观带,并成为连州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以及连州乡村旅游的首选之处。”范立妹介绍,除了发展旅游业之外,东村乘着清远全力打造连州菜心、丝苗米等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的东风,村中建有桑葚采摘园,拥有一片水稻种植区域,并对土地进行整合,集中连片发展富有西岸特色的菜心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东村正在推进省级农业帮扶产业园“黄埔——西岸生态产业园”建设,还计划打造悦耕园研学基地,建立集研学+亲子+文创+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田园,打造“农业+旅游”特色生态产业。

 

  (原文发布于“南方+”,南方+记者:陈国飞、黄津,通讯员:吴静静、梁钰,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