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最后的“人民公社”——中山崖口村
2017-11-24 下午 02:0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从岐澳古道上的中山石岐出发,第一站到达的就是南朗镇。南朗镇有众多历史名村,例如孙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和名人辈出的左步村。而今天驿道君要带你看的是一条以自然风光闻名的名村——崖口村,这里不但有中山最美的红树林和最壮观的连片稻田,还是珠三角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公社1

崖口村地处珠江口,水网密布。

       崖口村地处中山市东南部,北邻珠江口,右靠珠海,正面隔海与香港相对。崖口人先祖是在南宋时期迁徙来这个地方定居,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由于土地肥沃而且面临珠江口,这里物产丰盛,村民世代以农耕和捕鱼为主,在解放之前经济就已经非常发达。

公社2

村中还保留着几座碉楼

公社3

崖口村有连片的稻田

       目前崖口村还保留3000多亩禾田,大部分都是国家划定的农田保护区,如此大规模的连片稻田在珠三角是非常难得一见的。每到丰收季节,稻香扑面、山燕飞舞、孩童戏耍,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稻田里,一台台拖拉机来来回回地忙碌着。农民扛着沉甸甸的稻谷,虽汗流浃背,但脸上是露出喜悦的笑容。

公社4

农民在稻田里辛苦地劳作

       崖口村能保留如此大片的稻田,其实还要得益于这里的“公社”制度。在推行包产到户的年代,崖口村并没有把土地分给村民,而是坚持了人民公社制度。为什么崖口村要这样做呢?

       原来,崖口村邻近港澳,在开放改革初期,很多人去了香港、澳门做工,有部分去做生意、开工厂,村里的年轻劳动力紧缺。但一些没有优裕社会关系的农民,他们家底薄、学历低,又无技术,已习惯了集体的生产、生存、生活模式,一但把责任田和社会各种任务摊分到他们负担,他们就会面临困境。因此当年崖口村就把留在村里的弱势农民组织起来,继续搞集体生产,采取的办法是保护弱者,按劳分配,成为了珠三角仅存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村庄。

公社5

崖口村有中山最美的红树林风光

       除了稻田外,还有最美的红树林景观。2005年起,中山市政府实施了湿地保护计划,在东南部沿海滩涂种植3000亩红树林,崖口村就位于湿地保护区范围之内。崖口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山目前保存完好的湿地环境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环境,大面积的围垦养殖场和特色水产资源,以及2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浅海滩涂。

公社6

每年崖口村都会吸引大批候鸟前来过冬

公社7

海鲜食街是观鸟的好地方

       茂密的红树林吸引了大批前来过冬的候鸟。在崖口能看到的候鸟种类以白鹭、池鹭、苍鹭、黑领椋鸟、黑水鸡为主。崖口海鲜食街附近的红树林是观测候鸟的好地方。

公社8

崖口飘色

       崖口闻名于外的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崖口飘色。崖口飘色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唐代“耍菩萨”祭奠习惯,每年五月初六举行。据清同治七年版《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颂,曰打醮,浓妆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浓妆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

公社9

崖口飘色特有的“秋千色”

       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故事等为题材,故事性强,其内容多为“采河遇何仙”“水浸金山”“松鹤延年”等。与其它地方的飘色相比,崖口飘色最大的特点是设计颇为怪异的“秋千色”,即男、女童扮演的人物不必固定在色梗上,巡游时可像荡秋千那样上下飘动,色彩灿艳,小巧超脱,富有游行节奏感。

 

       交通小贴士:

       自驾:南沙港快速—广澳高速—翠亨大道—敦和路

       乘车:市内有多条公交路线可达。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