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翅精心呵护下的古村:水松村
2018-03-09 上午 10:04   作者: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黄玉美   
分享

  水松村古称“松溪”,在南雄市东北乌迳镇东南6千米的一处丰满的凤形红砂岩盆地腹部,在头朝东,南北翼展的“骑马路止黄木岭,见此松樟风景惊;只因奇景势之大,坐在马背自下鞍”的美好风水格局中,东有陈坑尾-件塘,北枕旱坑子-禾稿塘-寨上-松木塘-松山下,南朝石陂-白坭井-董屋老坑-老龙-老屋场-新屋场-乌树下-杉树下-社湾寨下-湖坑-横岭-丰乡,西靠寺前等。水松村四方繁衍,人称:“董就董一片,赖就赖条坑”。现全村200多户,一千多人。

  据资料介绍,宋元符三年(公元1098年),耒阳知县董俦六子董玮世居江西乐安。由荐举南雄州刑曹参军,是“才堪济世,志辄慕古,克绍家学,聿绳祖武”的好官。随任携家居雄城东门孝悌街,栖息当地人。其长子董希先、二子董书贤,由三子董希祖生董宗成自雄州孝悌街迁徙保昌望梅乡松溪(现水松妈园)立基。

  明代武宗政德丙寅(公元1506年)董福琼家有万贯。有次,他上山垦地挖出几缸金银,用此财修了四庵十八桥:新庵子、新经堂、罗汉岩寺和界址圩花楼寺;十八桥:新庵桥、社官前桥、石陂桥(三座)、满江桥;陈坑尾桥(三座)、旱坑桥、寨上桥、官门桥等。

  董事大宗祠峙于村北隅,西傍新龙水,斜倚红层盆地东南隅,是董玮第五代孙董宗成建于南宋初的宗祠。坐东北朝西南,西东呈弧形蜿蜒达500米的宗祠链,各祠蜂附蚁合,紧密无阙。据《董氏宗祠》保护碑载:“祠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各处灰塑、木雕工艺精湛,为古代宗祠的优秀建筑。……”

水松村1

董氏大宗祠

  董氏大宗祠前配广阔平地,掘巨大的风水塘;红砂岩筑10踏跺直上建于1米高的门廊;高首仰体,俯视原野。龙头斜撑横梁,两侧红砂岩围栏、红砂岩抱鼓石、硬山顶三叠马头墙,走兽脊,四级斗拱,雕八卦符号门簪,驼墩精雕继铵;门额悬“状元门第”匾(韶关罕见);红砂岩方形檐柱,配联。祠长48米,宽13米,总面积624平方米。入门饰八角形藻井,两侧各竖七根红砂岩或木撑柱,红砂岩筑天井沿。侧门饰牌坊式额,分别泥塑“生齿日繁”“日月照临”“入孝”“出恭”字。宗祠个性鲜明,保存完好,是村重要祭祀场所。

水松村2

侧门饰牌坊式额上泥塑的“入孝”字

  峙立于村西北隅,青砖筑2米高基础,泥砖筑墙的一系列二面坡悬山民宅,正面墙仍存青砖砌照壁式装饰、巍峨的马头墙、红砂岩门框、门槛、门墩、三叠马头墙、红砂岩圆形方孔钱图、门额镶“生齿日繁”(配彩绘)、“日月照临”(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物华天宝,龙光射斗中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等,均为难得的艺术品。

水松村3

村内民宅的门额上镶有“日月照临”字

  如今,繁盛烟散霞飘的水松村,每年仍有庆祝父亲节(农历9月21日)、儿子节(农历8月14日)的习俗,届时场面热闹,是传承民俗文化的有力举措。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