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旁的最美古村:惠东范和村
2018-03-09 下午 04:0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开放包容是广东人的一大特点,在潮惠古驿道线路上的惠东地区,就有一条把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小渔村。在这条名为范和村的渔村里,客家、潮汕、广府三种文化居然能和谐共生,形成了这里特有的和谐文化。今天,驿道君就带大家去走一走这条有趣的小村吧。

惠东范和村1

范和村

  范和村位于惠州惠东县稔山镇,面向大亚湾,是一座宁静富足的小渔村,曾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其形成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年历史。在那个烽鼓不息,兵荒马乱的年代,北方地区的百姓纷纷逃亡南方,而南方居民,也在辗转各地寻找最佳的居住地。范和村的先民大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迁移至此,建立了范和村。

  惠东地区正好是广东三大民系边界的交汇处。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在这里比邻而居。因此在范和村问路,你可能会听到村民们用粤语、闽南语、客家话几种不同方言回答你。你还可以在这里看到不同形式的古建筑,广府的古庙,客家的围屋和潮汕工艺特色的木雕都能在村中找到。

惠东范和村2

范和村

  与广东大多数古村单姓成村不同,范和村汇聚了56个姓氏,是一个多姓杂居的村落。如此多的姓氏要和平共处并不容易,因此村民把“以和为贵”作为心口相传的秘诀。原来范和村最早由高、郭、王三大姓村民开村,该三姓氏先人无限包容,随后53个姓氏的先人先后进入,才有了范和村如今的兴盛。村民以和为贵的传统也一直传承至今,当地甚至把“范和”称为“和范”,也就是“和谐的模范”。

惠东范和村3

村中保留了不少围屋

  在村内,每个姓氏都保留了自己的宗祠,不时就能看到昭示着家族昔日光辉的牌匾和用来夹旗杆的功名碑。尤其是挂在各个宗祠上的姓氏牌匾,每一个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陈氏祖祠的“御赐范和陈氏匾”由清朝嘉庆皇帝所赐,尤为珍贵。

  村中保留了不少客家围屋。范和村鼎盛时有罗冈围、吉德围、尚德围、长兴围四大围村,以及围仔、六顺围等多座小型围屋。大多数围村仍保存完好,古风犹存。其中罗冈围的陈姓是范和村人数最多的姓,因此罗冈围的古围村也最为恢宏。罗冈围建成至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它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为99米,用108间房屋相接而成围,设有东、西、南、北各自相对的4座门楼,号称“四十八座屋,十条巷,一百四十八间房”。

惠东范和村4

城隍庙 

  来到范和村最值得一看的是形式多样的寺庙。范和村人围绕着村中的最高点猪山建造了三座古庙,分别是谭公庙,城隍庙和水仙宫。其中谭公庙是惠东本土信仰,而城隍庙和水仙宫则分别是广府和潮汕信仰。在一个村内可以同时看到三种信仰的寺庙,在整个广东都是难得一见的。三座古庙中,以城隍庙最为久远,修建于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前后,由当时的村中四大乡绅陈氏、郭氏、王氏、高氏倡议集资。城隍庙布局规整,门楼两侧塾台展现广府格调,殿宇屋脊的嵌瓷装饰和神龛木雕则是潮式特色工艺的缩影。

惠东范和村5

古戏台

  三座古庙外分别有三座古戏台,分别是水仙爷戏台、妈前戏台和城隍庙戏台。惠东全县现存古戏台共5座,范和一村就保存3座戏台。3座古戏台之中当数城隍庙戏台历史最为悠久。城隍庙戏台始建于明朝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每个戏台外都有一个小广场,是村民观戏的场地。每逢各种信仰的重大节庆,村中都会请来戏班到戏台表演,与民同乐。

惠东范和村6

范和村村中掠影

  除了这些本土信仰外,外来的信仰也在村中扎下了根。村中有一座建于2005年的黄墙尖顶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原来天主教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已经来到范和村传教,并曾于1925年建成过一座西洋排楼式教堂,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名曰“圣母堂”,可惜已经被拆毁。

  在范和村古朴的砖瓦房间里,村民生活得悠然自得,门楼回廊村民三五聚集,有说有笑,一派和谐景象。随意走进一家村民的院子,村民们都会很热情地让你进去拍照,并为你讲述老屋的故事。如果大家路过这里,一定要到这里感受古村的气息与和谐之美。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