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600年古村落,粤赣“盐上米下”古驿道
2019-09-03 下午 02: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日报”   
分享

  温良如玉,上善若水。深秋行走在城北镇玉水村,四周群山环绕,凉风拂面而来,稻穗摇曳着金黄的身姿。灰瓦白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村庄中,400年苍天古树、百年桂花树、古井、古驿道……在这个安静的小村庄里,一草一物都散发着古朴气息,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玉水村位于城北镇西北部,距梅州城区约20公里。这个常住人口仅300多人的弹丸之地,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是梅州和江西商贸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仅3平方公里大的地方,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36座。2012年,玉水村相继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

  而今,借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城北镇将打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其中玉水村将结合独特天人合一的环境及民俗文化,打造客家古村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区和客家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区。

 

  现存36座古民居,被称为“中国客家民居建筑天然博物馆”

  早就听说城北镇内有一存在着600多年的古村落,村庄内古建筑、古树、古井、古驿道众多,近日,驿道君慕名与城北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驱车前往这个位于山坳里的小村落。

1

玉水村,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夜灵儿/摄)

  从城北镇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行,一大半路程为蜿蜒的山路。到了玉水村,该村朱玖胜热情接待了驿道君一行人。

  朱玖胜介绍,该村始建于明朝时期,村庄内少水,曾被唤为“小浊水”,因名字不好听,故改名为玉水村。村子有朱、何、李、丘四姓,其中朱姓人口最多,约占村庄人口的80%。朱姓源于河南沛县,因战乱灾荒等原因,部分人一路南迁。元朝年间,朱姓迁至梅江区西阳镇,开荒辟地落居,16世纪初又迁往城北玉水村。

  村庄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四周群山环绕,民风淳朴。村庄内古民居、古树、古井等保存较为完好。朱玖胜带着驿道君一行人从村口,沿着村路向前行走。

2

每到春季,被白色李花环绕的玉水村。(夜灵儿/摄)

  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来形容玉水村再合适不过了。客家风格浓郁的古建筑分布在道路两旁,狗吠声不断传来。村子的中心地带是大片的水稻田,房前屋后种植众多李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李树。每到春季,村庄便被白色的李花环绕,十分美丽。”

  一行人来到玉水学校,如今已作村卫生站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玉水学校,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格,望着眼前中西合璧建筑,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期。校门口有一株百年桂花树,树枝垂落,遮天蔽日,花开时四处飘香。

  村庄内有一对近500年树龄的古榕树,分别位于村庄的东西两面,村民们亲切地唤村西的榕树为“榕树公公”,村东的榕树为“榕树婆婆”。如今,古榕依旧枝繁叶茂,守护着村庄百姓,见证着村庄变迁。

  离开西面“古榕公公”,来到贡元堂。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两对4条楣杆石,标志着这里曾有先人在科举应试中考取功名。贡元堂始建于清朝光绪初年,距今120多年之久。走进屋内,抬头可见匾额上书写“贡元”二字。匾额“源开壁水”,由国子监大学生朱桂澜书于清嘉庆十三年。上堂有楹联:“竹丛日暖风光好,园沼春融景物新”。2011年,该屋被梅江区政府授牌“不可移动文物”。

3

“中国客家民居建筑天然博物馆”——玉水村。(夜灵儿/摄)

  村内还有众多保存完好的百年民居,如崇善堂、富版堂、麟阁堂等,有些民居内至今仍有人居住。朱玖胜说,玉水村现存36座古民居,有围龙屋、四方楼、走马楼等建筑形式,400多年的古民居多达4座,被称为“中国客家民居建筑天然博物馆”。

  此外,村庄内古井、古桥环绕,随处可见。朱玖胜介绍,600多年来,玉水村的后代遍及五洲,所出的名贤不胜枚举,如美籍华人、物理学博士朱焯琳等。

 

  400年古道“盐上米下”,翰林题字当铺现当年繁华

  在玉水村村西,有一段用石块和卵石铺成的盐商古道,绵延数公里,已历风雨400多年。该古驿道名为“龙上口”。据史料记载,明末至民国数百年来,粤东客家地区盐丰粮缺,江西多粮少盐,粤赣两地商人纷纷前往产地贩运盐粮。由于彼时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多走山路,货物由劳力肩挑肩负,挑盐大军悄然涌现。

  玉水村是当时梅州和江西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

4

粤赣盐商古道。(朱迪光/摄)

  驿道君一行人来到古道上,两旁芳草萋萋,一条宽不足半米、用大小不等卵石砌筑的石板路穿过村庄,延绵至山林丛中。在古道旁居住的朱姓老人坐在竹椅上,努力回忆着母亲“挑盐上江西”的往事。

  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穷人日子苦难堪,路远迢迢来挑担,食多食少也爱去,脚盘血水流脚踵。”说明了当时挑担人的艰辛。“老母亲那时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出发去梅城,从码头挑到盐后就回家里住一宿,第二天早上又出发。一天大约走10铺路(约50公里),到了江西筠门岭后,又从那里挑米回梅城。来回需要八九天。”老人清楚地记得,由于行程遥远,每次母亲出门时他和妹妹都依依不舍。

  朱玖胜介绍,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汕地区,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州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筠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5

无人居住的楼房。(朱迪光/摄)

  古道两旁仍留存着许多已无人居住的楼房,原来是供来往驿道的挑担人、商人休憩的驿站。老人还回忆说:“我阿婆开过驿站,多人时,这一排驿站一个晚上住了120多人,住宿一晚3毛钱,如果买驿站的菜,还要多加1毛钱。”

  在古道边上,有一处石板上书“松柏楼”的古建筑,如今已损毁严重,杂草丛生。从现存的墙体也可看出,此建筑原来规模极大。朱玖胜介绍,这是“盐上米下”时代的当铺,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松柏楼约占地400平方米,以花岗岩为门框,四面以沙灰夯筑高墙,厚达40厘米。据了解,“松柏楼”石雕的题刻者为清康熙年间的翰林院庶吉士陈鹗荐。“一座偏僻山村里的当铺却有翰林题刻字,可见这间当铺当年的繁华。”

  1949年之后,伴随交通逐渐完善,挑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如今,在石块砌成的古道上两旁,沾满岁月痕迹的盐商当铺、驿站等虽只剩断壁残垣,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以前贯穿山林的古驿道就是最便捷的交通路线,作为江西和梅州之间商贸往来重地,玉水村在古时是非常繁华的。后来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这里的经济才慢慢没落。”朱玖胜说,而今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及旅游形式的转变,给玉水村的发展迎来了新机。

 

  保护古民居建筑群,建客家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

  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资源,玉水村可谓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可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玉水村逐渐成为没落的小山村。如何深度挖掘玉水村的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让古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是玉水村必须面对的问题。

6

洁白如玉的李花。(夜灵儿/摄)

  据朱玖胜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玉水古村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每到花开季节,千亩李花洁白如玉,客家民居掩映在花海中,犹如一幅山水画,吸引了不少游客。当年的武馆已经变成餐馆,尘封已久的石阶路,又被游人的脚步擦亮。

  每年前来玉水村的游客达万余人次,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来说,这样的游客数量远远不够。“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不少梅城本地人和外地的摄影家、艺术家来到玉水村观光、旅游,或者进行创作写生,但平时客流量比较少。”朱玖胜说。目前玉水村仍处于自然开发状态,传统历史文化在逐渐消失,古村的文化魅力亟待提升。

  古村落该如何开发与保护,这不仅是玉水村所面临的难题。对古村落和客家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朱迪光告诉驿道君,很多村庄虽然依托历史人文获得了“古村落”的牌号,但如何保护好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只有先保护好,才能谈如何科学利用好。”

   “如果是文物保护对象,维修要按文物法的规定,保留原风貌、原材料,费用就会很高。”朱迪光说,目前经常采用的是“谁使用,谁维修”的办法,但对于很多居住在客家古民居的村民来说,他们并不愿意主动拿出钱来维修,很多时候需要政府提高意识去进行保护。

  事实上,城北镇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玉水古村的价值所在。近年来,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梅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梅江区“诗画梅江 文明客都”新格局的打造,城北镇制定了《花果画廊 客家桃源——梅江区城北镇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总体规划》。在此规划中,玉水村将结合独特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客家古村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区和客家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区,将建设成著名的客家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

  据规划内容显示,玉水村将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乡村旅舍、客家乡村特色宾馆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同时将与位于该村东北侧的玉水湖“养生谷”景区相结合,形成玉水休闲产业园。并将在该村规划建设传统农耕民俗馆、红色文化博物馆、古村人文展览馆等,并恢复村内百年古道、古驿道,再现当年商贸繁华。

7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夜灵儿/摄)

  目前,该村主要开展村内古建筑整体修缮工作,保护传统的内容格局。根据规划,利用古民居建筑群,玉水村将打造古村文化旅游核心基地。其中将以精美木雕为特色的崇善堂规划为传统农耕民俗馆,以客家历史名人文化为代表的贡元堂规划为古村文化展览馆,以红色文化见长的富版堂规划为红色文化展示馆。

  “我们期待着村庄建成的那天,让更多人品味到玉水古村的美,提高村民的生活收入。”朱玖胜说。

 

  ■相关

  玉水村红色故事:富版堂是朱德指挥临时驻地旧址

  玉水村的富版堂,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1929年秋末,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撤离梅城时,部队曾在该地作红四军临时总指挥部。

  1929年10月,朱德率红四军三个纵队两次攻打梅城。10月31日在攻打未果情况下,撤兵至城北玉水雷公礤时已天黑,决定在大坪一带驻宿。当时,朱德、前陈毅、朱云卿及部分人员则在玉水朱尾祠富版堂老屋住宿了一夜。次日早上离开,后经大坪、平远进入赣南地区。

  该村庄的民居墙上还留存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红色“烙印”,可以说是一本活的历史记录“墙”。

  ■简介

  玉水村,位于城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约15公里。该村落坐落于丘陵小盆地,周边山岗环绕,为松柏寨山,最高处海拔1000米。黄姜溪河经村中向北流入梅江。黄沙坑水库和猪笼水库蓄水、灌溉农田。

  现今该村常住人口300多人,户籍人口750多人。客家民居聚集,建筑各具特色,罕有现代楼房,多为砖瓦老房,以灰瓦白墙为基调,山村虽小,但古迹处处,人文环境保存尚好。尚存400余年古民居7座,石砌拱桥10余座,茶亭(凉亭)10余座,寺院1座。村内名树名木众多,据统计,玉水村现存树龄400余年榕树2棵,200余年桂花树1棵,百年松树约30多棵,高约15米,直径约1米之松树约50多棵。

 

  (注:以上图片来源自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原文刊登于“南方日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