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51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整体保护利用工程评估报告(摘要三)
2018-11-12 下午 11:05   来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佳友摘录   
分享

  阿瑞按语:

  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了《首批51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整体保护利用工程评估报告》,是一次非常及时有益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计划,其宗旨之一就是"以道兴村",带动传统村落的复活。这一评估模式对广东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入选首批名单的广东传统村落名单有两个,战绩欠隹,按照所提交的基础材料进行比较评估,等级分別为一般和差。知耻而后勇,学习等级好的省份,尤其是与广东接壤的省份案例,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寻找更为有效复活途径。

 

摘要之三:工程实施的分析研究

  一、评估打分与分级。

  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对首批51个传统村落工程整体及单项的实施效果(60分)、管理效果(20分)、综合意见(20分)进行分析研究和量化打分,给出评估结论。每个村落都有2至3位专家对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环境整治、消防安防、管理水平、综合意见等项实施成效进行量化打分,满分100分。各项取专家平均分后作为村落评估基础数据,各项评估分为A、B、C三级:第一级为实施效果优异突出,一般占村落总数的5%~10%;第二级为实施效果尚可,一般占村落总数的80%~90%;第三级为实施效果存在较大问题,不推荐者,一般占村落总数的5~10%。其中第二级数量最多,又分“B+、B、B-”三档,以示区别。依据村落评估分级,分析研究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成果,筛选出在保护实践中有突出亮点的传统村落,总结项目实施所取得各项成果与先进经验。

  同时,课题组根据各村提交的基础资料,整理各村经费使用情况、规划编制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数据,并与各项评估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为理解村落保护现状提供依据与支持。

 

  二、工程单项的比较分析。

  (一)文物维修工程共有4个评估项,分别为:

  工程质量(5分):是否遵守文物保护原则、修缮措施是否得当、建筑材料质量、施工质量、建筑安全性评估、是否采取病害防治等指标项目;

  工程进度(5分):经费使用进度、施工进度、工程档案完备情况;

  使用评估(5分):村民是否继续使用、是否与展示利用结合、是否更满足使用要求、是否改善建筑使用性能;

  实施效果(5分):建筑风貌是否协调、乡土建筑价值特征载体是否予以保护、实施措施和方式是否尊重当地风俗、是否采用传统工匠和技艺、是否便于生活生产。

  总分20分,所有考察村落此项分数都在12分以上,均合格。18~20分定为一级(A),共有6个村落;14~18分定为二级(B),共有37个村落,其中B+的16个、B的14个、B-的7个;12~14分定为三级(C),共有4个村落。广东塘尾村和南岗古排居于中间位置,均被评为二级B等。

  文物用维修工程实施效果被评为一级A等的共6个传统村落。山东东楮岛海草房维修工程采用地方传统海草房老匠人,实现维修方式、维修材料、建造技艺的延续传承,而且对建筑室内进行合理改造,居住使用舒适度提高,比较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陕西党家村因有陕西遗产研究院专家长期驻场进行工程指导,对文物最小干预原则在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西藏帮兴村实施项目为两座寺院的维修,寺院建筑在地震后受到很大损害,设计、施工都是掌握藏区佛教寺院建造要求的本地技术人才,而且文化浸染、宗教信仰更加保证了文物维修工程的质量。福建培田村、浙江斯宅村、北京爨底下村等地处中国东南和北京,一直以来都是物产丰富、文化昌明的地区,并且已经形成运转良好的包括文物部门、社区、学术资源各方在内的能力建设,保障了文物维修工程质量。

  (二)环境保护整治工程共有3项评估指标,分别为:

  工程质量(5分):是否原物原状、施工质量、施工材料质量、是否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实施;

  工程进度(5分):经费使用进度、施工进度、工程档案完备的情况;

  实施效果(5分):是否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环境要素、乡村景观保护修复的效果、是否兼顾保护与改善提升、生态环境维护优化情况。

  总分共15分,9分为合格。12~15分定为一级(A),9~12分定为二级(B),9分以下定为三级(C)。各村落横向比较评估结果为:一级(A)5个,二级(B+)10个、(B)14个、(B-)14个,三级(C)4个。广东塘尾村和南岗古排均被评为二级B。

  此项评估针对在传统村落范围内实施的环境保护整治工程,包括非文物建筑整治、景观绿化、道路广场、基础设施等实施项目。就实施效果来说,有5座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效果较好,新建设控制较好、村落历史风貌真实完整、乡村生态环境品质较高,基础设施水平满足发展要求。其中责州大利村、江西在溪村实施环境整治项目并不多,但村落环境整体保护效果非常好,村落环境保护整治的工作基础比较好;云南芒景村、云南团山村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达到了优化但不变化传统村落环境风貌的效果;浙江斯宅村环境整治工程不仅达到了环境保护优化的效果,而且工程实施精细、品质过硬。

  (三)展示利用工程共有3项评估指标,分别为:

  工程质量(5分):施工质量、施工材料质量、是否按照设计方案实施;

  工程进度(5分):经费使用进度、施工进度、工程档案完备的情况;

  实施效果(5分):对乡土文化挖掘展示的效果、传统文化传承的促进效果、村民和游客使用评价、相关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状况。

  总分共15分,9分为合格。12~15分定为一级(A),9~12分定为二级(B),9分以下定为三级(C),所有村落展示利用工程均合格。

  此项评估针对传统村落范围内实施的展示利用项目,包括展览陈列、标示导视、制作专题影像素材、建筑改造利用、建筑性能提升改造、公共文化设施、传统手工艺传承复兴、村落特色产业发展、采用生态绿色技术、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些内容都视为传统村落在展示利用方面的尝试和探索,纳入评估内容。其中表现优异突出的有10处,占21%。广东南岗古排被评为一级A,与旅游业结合,在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传统民俗文化结合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带动了村落发展、收入提高、知名度提升。广东塘尾村被评为二级B。

  (四)消防工程共有2项评估指标,分别为:

  实施进度(5分):经费使用、施工进度、工程档案完备的情况;

  实施效果(5分):安全防范是否达标、管理是否有效、对文物的影响。

  总分共10分,6分为合格。8~10分定为一级(A),6~8分定为二级(B),5分以下定为三级(C)。消防工程评为一级的村落是指已经实施消防工程,并且消防工程满足消防要求,设施与村落环境比较协调,延续使用传统消防知识和方式。比较评估结果一级(A)10个、二级(B+)5个、(B)14个、(B-)13个,三级(C)5个。广东塘尾村被评为二级B、南岗古排被评为二级B-。

  (五)整体保护利用工程的管理评估共有4项评估指标,分别为:

  政策法规(5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有效;

  技术指导(5分):是否编制保护利用导则、驻村专家有效指导、技术的合理性和实施效果;

  协作机制(5分):管理模式是否合理、人员配备及管理水平是否满足要求、村民参与保护利用情况、沟通协作机制是否有效(与村民、村委会、管理机构、旅游公司的关系等、志愿者或第三方机构是否有参与村落保护、是否利用社会资本、宣传推广是否有效);

  长效机制(5分):文物日常养护情况、日常保养和管理的机制建设、保护利用工作计划及实施保障、当地工养计划和参与工程情没,文物保护管理的可持续性。

  总分共20分,12分以上为合格。16~20分定为一级(A),12~16分定为二级(B).12分以下定为三级(C),考虑到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本项评估不仅是针对文物管理部门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的评估,还持别关注了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情况以及当地社区的态度和在总体工程中发挥的作用。横向比较评估结果为:一级(A)4个,二级(B+)8个、(B)17个、(B-)15个,三级(C)3个。广东南岗古排被评为二级B,在新村建房的村民继续保持在古村内老宅的使用权,在破解“一户一宅”政策与私有产权业主的建房需求,保持迁入新村的居民与古村和老宅的联系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广东塘尾村被评为二级B-。

  (六)综合意见:

  综合意见,分为4项内容,包括:对文物和传统村落保护原则的贯彻落实、对管理运营模的探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促进、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总分20分(每项5分),其中18~20分为一级(A),14~18分为二级(B+、B、B-),14分以下为三级(C)。其中评为一级的有6个,C级的有3个。广东南岗古排被评为B+,塘尾村被评为B-。

 

  三、总评分汇总

  综合各单项工程、管理水平和综合意见的总分,对47处传统村落作出总评分结果,其中,广东南岗古排总体评估结果为B+,塘尾村为B。

 

  四、综合分析

  本课题以进行现场考察的47个村落作为研究案例,借鉴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学、类型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在本节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比较研究,以期能够得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一)乡土建筑价值分类

  按照乡土建筑价值特色,课题将其分为4类:

  1.建筑单体价值特别高,历史悠久、艺术精美的乡土建筑

  这类乡土建筑主要分布在江苏、淅江、安徽、福建、江西、山西等省的传统村落内。这些村落往往还保存有明代或清初建筑,如祠堂、庙宇等,是目前传统村落中难得保存建造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并且建筑精致优美,代表了地区民居建筑发展水平,承载着中国乡土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所在地区在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对这类乡土建筑,要严格按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强调对其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

  2.特色珍稀民居建筑

  极具地方特色,反映了本地建筑材料、建造工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乡土建筑,我国保留下来的这类乡土建筑已经为数甚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对于这一类的乡土建筑,要注重对它建造体系的保护,包括建筑材料的供应保障、掌握建造技艺的工匠队伍培养等,再加以适当的活化利用,以延续它的保存使用。

  3.群体价值取胜的乡土建筑

  在中国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如云南、贵州、西藏、广东、广西等地,乡土建筑主要体观在它的群体价值,它们一起构成了能够代表地域、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特色。而且这类传统村落,原住民与传统村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村落和社区延续性比较好;虽然也面临着村民外出打工的情况,但整体而言并不属于空心化村落。同时,也有着比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也比较好,仍然有掌握传统如识和技艺的工匠。对于这一类的乡土建筑,应该延续建筑与村民之间的生产生活关系,做好村民、社区对建筑、村落的活化利用,实现遗产价值的延续和传承。

  4.见证特殊主题/价值的乡土建筑

  一些村落承载着特殊主题的文物价值,像作为革命旧址的村落;还有其他的遗产价值主题,如茶文化主题和瓷文化主题等。对这类乡土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注重突出价值主题,其文物修缮、展示阐释、产业发展都要尽可能与价值主题相对应。

  (二)文物建利用模式

  根据文物建筑承载功能和运营层面情况等方面的考量,文物资源投入利用的模式如下:

  1.居住

  延续居住功能的文物建筑是其主要使用方式,而且数量众多,也反映了乡土建筑主要以民居建筑为主的客观情况,这类文物建筑的保存主要依靠住户维护,为满足使用需求,对建筑性能进行改造提升如增加楼梯、隔音、照明、空调暖气等设备,增加基础设施如卫生间、淋浴间等。考虑到村民使用明火,消防设施、用电安全也是必要保障。

  2.民宿

  改造为民宿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利用方式。投资主体较为多样,以企业、个人为主,民宿的档次不一;改造装修比较追求地域化、个性化;大多雇佣当地人承担民宿日常工作,如客房服务、厨师、保洁等等。对于外来游客深度体验乡土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有的民宿提供一些游学、生活体验的项目,具有一定吸引力。

  3.村史馆

  将文物建筑改造利用为村史馆的方式也不少见,为社区和游客提供了解村落历史的专题展览。

  4.专题展馆

  一般都是由文物部门主导,将文物建筑与遗产价值阐释展示结合,也是比较常见的利用方式,如广东连南瑶寨。

  5.公共文化服务

  将文物建筑改造利用作为村落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常见的利用方式,对促进社区聚力,满足村民交往和情感联络、公共文化生活起到很好的作用。

  6.民间信俗

  有些传统村落中如寺庙、祠堂一类的文物建筑,村落依然有延续其历史功能的信仰需求,可以考虑部分或全部延续其历史功能,为社区或宗族后人提供慎终追远的场所。

  7.商业服务

  在发展旅游业或来访游客较多的传统付落,文物建筑改造为餐厅、咖啡馆、茶室、商店等等商业设施的利用方式也非常普遍。这些商业服务主要服务外来游客,同时兼顾社区内部生活需求。

  8.非遗展示传习

  在一些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统村落,将文物建筑用于非遗展示和传习所也是较好的利用方式。

  9.私人博物馆

  传统村落中,一些具有经济实力和情怀的个人以租赁的方式使用文物建筑作为也是一种利用方式。

  10.艺术家工作室

  一些传统村落利用村落优美的乡村景观和人文环境,将一些文物建筑改造利用为艺术家工作室,也是独辟溪径的利用方式,丰富了文物建筑在当代的利用途径。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增加村落的社会知名度,赋予传统村落浓郁的文化氛围,传统村落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创造灵感。

  (三)建筑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收益权

  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问题。目前传统村落中许多民居建筑都是私人产权,而且产权比较分散,一座建筑、一处院落的产权可能由好几家持有。村落内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寺庙、社房等以村集体所有为主,也有少数已经由文物部门购入,寺院属于寺庙私产。也有一些传统村落将文物建筑的产权出售给文物部门、企业、个人。

  (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分为4类:

  1.古建博物馆

  采用比较传统的文物保护方式,将古建筑群以博物馆方式进行静态的保护展示,居民已经全部迁出建筑群,展示陈列以复原陈列、主题展示为主。这样的管理方式比较有利于保证文物安全,从文物利用角度需要多考虑如何通过文物保护发挥其边界效应,对古建筑群所在村落的文化、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革命题材

  以文物部门管理为主要管理模式,主要以革命旧址主题陈列的方式进行利用。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当延续社区与革命旧址的情感情况和价值认同,如何让革命老区的人民享受到革命成功的成果,继承发扬革命老区的精神是革命旧址保护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志;第二不能在空间上割列革命旧址与它所遗存的传统村落;第三要思考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如何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在做好文物遗产价值主题阐释的效果,起到爱国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带动村落发展。

  3.旅游村落

  发展旅游业的传统村落其保护利用方式各有不同,既有村民已经迁出,由政府、企业或村集体运营开放的方式;也有发展旅游的同时村民也延续乡村生活的传统村落;也有村落处于两种状态之间,村民陆续迁出村落或外出务工或只有旅游旺季才留在村庄。目前调查村落采用的旅游开发方式大致有:在村边新辟景区景点的、以旅游观光为主的、以文化体验为主的等。

  4.活态社区

  有近一半的村落依然保持着活态的乡村生活状态。这种类型的传统村落较好的延续了人地关系,社区富有活力,建筑和村落的活化利用比较丰富多样,因为有产业的支持,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比较明朗。

  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和文物资源较丰富、发展较早的北方地区旅游村落类型较多,而活态社区类型的村落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地区。通过比较数据,游村落旅游收入高于活态社区,但活态社区的村落旅游收入增长率高于旅游材落,这说明活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反映了目前旅游产业不断注重真、高品质、个性化旅游体验的发展趋势。

  (五)社会参与利用模式

  大致按照社区参与、社会参与两大类予以分析:

  1.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村落保护利用的模式有以村委会、村民小组牵头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公司运营管理,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这种方式村民可以直接从村落保护利用中获利,并且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发展经营,也比较有利于乡土建筑的利用。只要给予政策,民间有活的创造力,可以探索丰富多样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方式和途径。

  2.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方式也非常多样,有企业投资传统村落作为旅游景区运营的。这一类的保护利用模式要注意企业应在文物保护原则指导下利用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不得为了经济而发生破坏文物的情况;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保障村民的利益,并且应将收益的一部分反哺给文化造产保护,而不能仅开发使用。目前投入传统村落保护的公益组织也有不少。这些社会企业都有人员长期在乡村运营,对中国乡村基层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清醒的认识,并且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它们是自下而上民间自发的力量,有其发展的根基和土壤。

   (六)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分析

   1.对地方保护投入的拉动

   2.对地方发展的促进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对实施村落带来的经济增长效果十分明显。将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各实施项目,文物本体维修、环境整治、展示利用、消防安防及管理评估与村落旅游收入增长率相比较,发现都存在正比关系,说明文物保护工程对于村落的旅游发展、社会效益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展示利用项目的质量对于提高旅游收入的效果非常明显,而文物管理平也与旅游收入增长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