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行走的人
2018-01-15 下午 04:38   来源:阿瑞   
分享

头像 

       “驿道游学”总决赛将在罗浮山下举行,因为你们的参与,在我心目中每个参与的孩子都是冠军,每位父亲和母亲更是冠军的冠军,已经可以提早上领奖台了。因自感“颜值”平平,南粤古驿道网上我的头像就戴上草帽,配上墨镜。草帽是汕头达濠停车场看车老农送的,墨镜是初中同学借的。作为一名专业志愿者,却无法直接参与游学活动,所以专门为此次活动写作三篇文章并连续刊载于南粤古驿道网,也算作志愿者一番。

       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古罗马道路图”(Tabula Peutingeriana),大概绘制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是罗马帝国道路网图。13世纪,在法国科尔马的教徒绘制复制地图的过程被被发现。地图在德国奥尔姆斯(Worms)被一名人文主义学者康拉德·塞尔塔(Conrad Celte)收藏,他在1507年转交给德国政治家、人文主义学者康德拉·波伊廷格(Konrad Peutinger,1465-1547年),希望收藏的地图能印刷出版。此地图1714年前一直为波伊廷格Peutinger家族收藏故现在地图用其名字命名为“波伊廷格古地图”,1714年后被哈布斯堡王室图书馆购买收藏。地图上已经有555座城市,3500个地名记录在图上。古罗马三大城市罗马、君士坦丁堡和安提亚(Antioch)在图上均有标注,安提亚城市后来被毁不存在。从图上而下分别是达尔马提卡(Dalmatica)海岸、亚得里亚海(Adriatic)、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非洲地中海海岸。地图分11部分,全长6.75米。这一地图准确度虽然不高,但它对欧洲的考古学与地理学结合起到重要的导引作用,图上的信息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驿道行走的人们1

图为古罗马道路图(Tabula Peutingeriana),公元四世纪或者五世纪,藏于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条条大路通罗马,数千年前古罗马驿道上行走的车是怎样的形式?伊特鲁里亚战车给出了答案之一。伊特鲁里文明是在欧州文明曙光中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古罗马文明是融合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古希腊文明。2012年在中国举行的“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带来了一辆复原伊特鲁里亚时代的阅兵车,也是双轮战车。阅兵车制作于公元前七世纪,铜构件是当地考古墓地挖掘出来的陪葬品,木架构是现代复制件。战车见证了伊特鲁里亚金属加工工艺的高超水平。

2

图为伊特鲁里亚时代的战车,车铜构件制作于公元前七世纪,作者翻拍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展览会图册。

       伊特鲁里亚人重视手工业和通商,专长金属加工手工业,但不止步于此。罗马的建造有赖于伊特鲁里亚人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排水开垦的技术、下水渠工程所需的技术、道路铺设的技术、建造像神殿那样大规模石造建筑的技术等,所有的技术都从伊特鲁里亚引进,作为技术指导,伊特鲁里亚人也来到罗马。”[1]伊特鲁里亚选择意大利中部为集聚居住地,是因为希望借助山岭成为城市防御地理屏障。现在的锡耶纳、沃尔泰拉、佩鲁贾等均是他们建立的城市。伊鲁特里亚文明在公元前6世纪达到高峰,后来被罗马化,是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构成部分,但在细微比较下,可以观察到它的概括性,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把握是充满智慧。

3

图为制作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车,由来自波普罗尼亚(Populonia)墓葬出土的铜配件重新组装而成,作者拍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展览会上。

4

图为战马的铜配件,翻拍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展览会图册。

       此配件是马具的马衔配件,双轮战车是领袖才能乘坐的,更多地是单人乘骑,而双人车体现的是主人的地位。

       制作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车,来自波普罗尼亚(Populonia)墓葬出土的铜配件重新组装而成,高1.4米,宽1.8米,车轮直径1米,这是军事阅兵所用,随着领主成为随葬品。波普罗尼亚是伊特鲁里亚人当时居住的一座城市名字,现在是托斯卡纳大区的皮奥恩比诺(Piombino)一个区,该市人口约3万人。当罗马帝国衰落后,不少道路由于古罗马的经济衰败维护难以为继,有的被村庄占用,有的破损废弃,但欧洲现在道路系统和城镇的形成还是与此时期的道路分布与建造活动密切有关。欧洲许多国家的道路系统有不少是按照历史上的古罗马道路系统走向,特别是几条跨越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Pyrenees)与海洋连接的道路,克服地理门槛的天然屏障,寻找更广阔的海洋这就是帝国道路拓展的方向。这些大道孕育了当今生机依然蓬勃的城市。

       驿道行走的人是凯旋巡游的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统治者和民众喜欢这种排场,神圣罗马皇帝也是城市巡游的热衷者,但在中世纪后期的绘画中记录有其浩大画面而得以永存。文艺复兴时期在德国有一批画家,创作了最有影响意义的作品——一套长54米的木刻作品《马克西米利安凯旋巡游》(the Triumphal of Maximilian)献给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表达对这位德国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持和赞助者、人文主义的保护者的赞美,估计还是皇帝自己喜欢这类赞美,任务也应该是硬摊派的。皇帝自己对地图制作和版画制作情有独钟,在因斯布鲁克的住处还有版画制作的车床。[2]

       这部木刻作品分139件组合而成,参与这件浩大工程有这一系列艺术家,包括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丢勒、汉斯(Hans Burgkmair,1473-1531)、霍夫·胡伯尔(Wolf Huber,1485-1558年)合作创作的。汉斯(Hans Burgkmair)负责将近一半的工作,而丢勒和他的学生完成《大型凯旋战车》(Large Triumphal Carriage)和《凯旋门》(Triumplal Arch)较为独立的两部作品。

       “胜利凯旋巡游”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庆祝胜利的仪式,在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时代实际从没有举办过这样的仪式。1507年神圣罗马皇帝决定创作以巡游为题材的版画巨作。在古罗马以及后来的一些神圣罗马皇帝在位时,《凯旋巡游》(Triumphal of Procession)是最具荣耀的仪式,是为欢迎打赢战争凯旋而归的将军举行的庆祝仪式。巡游的序列一般有相关规矩:元老院的元老、号手、车载战利品、献祭的白色公牛、被征服者的武器和纹章、战俘和家属、站在四轮马车上的凯旋者和成年儿子、副官、骑兵队长、军事保民官、扛着标语牌的士兵,还包括乐师、异域的动物等。

       《凯旋巡游》基本反映了这类场面,但是它是艺术作品,可以发挥想象力,如在画面里就出现神兽、皇帝结婚仪式、王子结婚仪式、休闲生活等。“巡游是罗马战胜敌方凯旋的一种仪式。文艺复兴时期,这一题材成为绘画和文学的创作内容。1507年皇帝决定创作这一题材的绘画,尽管这种巡游在这历史时期从没有发生过,但以古论今,彰显神圣罗马皇帝在各种事件的重要作用,也为下一代留下榜样。”[3]这一巨作是皇帝记录神圣罗马帝国在其统治下取得战争胜利的荣耀、帝国欢快的社会生活等内容。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一直关注这一巨作的进展,甚至对不少细节提出具体建议如关于他儿子结婚的画面要增加一盾徽。

5

 图为套色木刻行进中的行李车,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创作。

       驿道行走的人有乐师,行走中的娱乐,拨、拉、弹、唱队伍免不了,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工作坊创作的凯旋巡游中坐在马车中的乐师。

6

图为在1606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工作坊创作的凯旋巡游中坐在马车中的乐师

       驿道连接着城市或者城堡,我们了解到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情人多,知道罗丹的加来少。法国加来(Calais)16世纪末规划显示了城堡与城区分离的空间形态。加来处于英法海峡最窄处,与英国多佛(Dover)相距34公里,是古罗马的战略要地。997年弗兰德斯伯爵开始建立防御工事,1224年布洛涅伯爵继续兴建。从图的右面看到的塔楼(Tour de Guet)是1229年修建的。16世纪城市有一次建设高潮在,军事建筑设计师沃邦对加来的防御体系进一步修缮加固。

7

图为法国加来(Calais)16世纪末的历史地图

       1347年的克雷西战役,英王攻战了加来,六位志愿者为了拯救城市其它市民,主动挺身而出受处死。罗丹1889年的作品《加来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表现的就是这一场景。

8

图为罗丹的加莱就义雕塑

       在北京有一条古驿道称为京西古道,注意有别于乳源的“西京古道”,它处于北京的门头沟,是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连接在一起的古道,许多物资就是从这里运入京。京西古道上最著名的是牛角岭的300多个“蹄窝”,是长年商旅往来中马、骡走出来的,“踏石留印”有依据了。

9

图为京西古道上最著名的是牛角岭的300多个“蹄窝”

       浙江歙县历史悠久,在歙县的历史展览厅有关于驿站和驿道的介绍。徽州府府驿站宋代1234年有新安驿,6县急递铺86所,其中歙县宋代1268年建和平驿,至明朝有急递铺、递运所和水马驿三大邮驿机构。歙县有27铺,铺司、兵139人,右下角有两封需要急递的文书,在上面注明需要日夜兼程、限日行5百里、不能弄湿等传递注意事项。对比今天的快递业还是落后,现在我们的“快递哥”已经是千军万马了。

10

图为徽州歙县历史博物馆有关急递铺和驿站的介绍版面。

       中国古驿道上行驶的是什么样的车呢?故宫馆藏的图鉴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图像。皇家出巡是非同小可的,清制厘定皇后仪驾之举,除了五光十色龙旗,还包括金节、椅和方几等,还有凤辇一乘、仪舆二乘、凤车一乘,仪车二乘。

11

图皇后仪驾卥簿图,绘于1736-1795年,藏于故宫博物馆。

       可以看仪驾出车轿合二为一,装饰华丽,配套齐全,包括撑住轿托罢的支做都准备好。不知道要在“宝马车中哭”的姑娘现在是否有新选择?

12

图为皇后仪驾卥簿图局部,绘于1736-1795年,藏于故宫博物馆。

       康熙六十大寿,京城各处庆贺,内府刻印记录了盛典之场景,我们关注的是路上的东西——古代的车辆。从下图局部轿子前后人物分析,车轿是拉着走,这是属于中等级别领导配车,周边看热闹的市井阶层悠然自得。

13

图为1713年绘制的《万寿盛典初集图画》局部,藏于故宫博物馆。

       下图这里反映的应该是清朝高级干部的配车了,16人抬着轿,看周边百姓都跪下来了,围绕着大轿负责保护的人挺多的。

14

图同为《万寿盛典初集图画》局部,绘制1713年,藏于故宫博物馆。

       乾隆用三年时间平定准噶尔阿睦尔纳,郎世宁却用了七年时间才绘制了《平定西域歌功》,而我们关注的是在驿道上走的是什么,是战马骠大,中景还有骆驼驮着货物。每图乾隆均有咏诗,此图送到巴黎进行铜版印刷。

15

图为1766年《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十六咏并图诗序文跋》,藏于故宫博物馆。

       马是古驿道的最常用的运输伙伴,在古代的马穿戴还挺讲究。当卢、节约、衔等构件既是安全的保证,也是地位装饰的需要。

16

图为南粤王墓出土的马装备构件,藏于南粤王墓博物馆。

17

图为马首装备构件的称谓,翻拍于南粤王墓博物馆。

       随着徽商的发达大建豪宅,明末清初徽州的木、石、砖三雕作为装饰艺术达到顶峰。日常生活的场景出现在许多徽派古居的装饰构件,包括驿道上的故事等市井生活是三雕经常表现的内容。

驿道补图1

图为歙县博物馆藏表现劳动场面的木雕

18

图为歙县博物馆藏的骑马木雕

19

图为歙县潭渡村黄宾虹故居的砖雕表现牵马行走的场面

2

图为歙县潭渡村黄宾虹故居传统砖雕表现下棋的场面

3

图歙县民居传统木雕表现下棋的场面

       下棋娱乐是传统中国工艺乐于表现的题材,驿道上还是有娱乐节目的。在许多古民居或者祠堂中,传统的砖雕、木雕等装饰构件常用下棋围观的题材。歙县潭渡村黄宾虹故居有若干幅砖雕表现市俗的题材,也许这些是黄宾虹先生昔日吸取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养分的对象,他的下棋图特别精彩传神。在驿道来来往往需要互相照应,在贸易线路集中交汇的地方有了墟市后,又开始建立会馆。贵州青岩古镇建于明代,是驿站和军事要塞形成的古镇,现在保存着万寿宫戏台,是在江西会馆的原址上修的戏台,建于1789年。看戏和看下棋一样都是看热闹,是驿道上的娱乐。戏台最为宝贵的是台沿的木雕,表现的也是十面埋伏的古戏。

4

图为贵州花溪万寿宫戏台传统木雕上表现驿道上行走的马车、牛车场面

5

图为贵州花溪万寿宫戏台传统木雕表现军旅的场面

6

图为贵州花溪万寿宫戏台传统木雕表现军旅的场面

       在驿道上行走也有是治水、赶考的人,1741绘制的《金沙江上下游水全图》长七十余米,是中国最长的中式地图之一,这是云南巡抚张允奉旨治理金沙江用的。我们看到铜房驿站、马帮驮商,还有行船纤夫的苦。

21

图为《金沙江上下两游山水全图》局部,藏于故宫博物馆。

22

图为《金沙江上下两游山水全图》局部,藏于故宫博物馆。

       皇帝等贵人前呼后拥,那俗人干什么呢?劳作啊!巜两淮煎晒盐图》为清代描写晒盐的场面,驿道有时候在一些地区也称为盐道,驿道上有挑夫、讲价的、推车的。

23

24

图为清代制作《两淮煎晒盐图》,藏于故宫博物馆。

       驿道上因科举制度而去赶考的人为此功名废尽人生多少事,岭南人康有为先生科举考试成绩不好却留下千古颂唱的“公车上书”语文和政治范文。“公车”在汉代最早出现的,就是指应举的人使用皇家的车上京赴考,不是现代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拼车”,后来泛指进京应试的举人。

26

图为1895年5月11日康有为赴京会试科考,再次上书变法之文稿,藏于故宫博物馆。

       在古驿道行走的人群中,更多的是带着冷兵器的将军和士兵,南粤古兵器是什么样呢?出土的岭南青铜利器告诉了我们真实的故事。

27

图为公元前771年的青铜戈,2000年出土于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28

图为约4000年前的青铜短剑,出土于香港大屿山,藏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29

图为公元前476年的青铜戈,2010年出土于增城,藏于广州文物考古所博物馆。

       今天,在岭南出土剑戈所处的驿道旁,已经是和平鲜花簇簇,聚集在一起的孩子们在画万千世界。

 

       部分图片来源:

       1.故宫藏图引自中国第一档案馆编:《明清宫藏档案图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

       2.粤港出土文物引自广东省博物馆编:《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  

 

       注释:

       [1][日]盐野七生著 计丽屏译 《罗马人的故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信出版社,2011年,52页

       [2]Eva Michel and Maria and Luise Sternath “Emperor Maximilan I and the Age of Durer”  Prestelv2012 p38

       [3]翻译自Eva Michel and Maria and Luise Sternath “Emperor Maximilan I and the Age of Durer”  Prestelv2012 p83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