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0年3月,在如今的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创作,与社会黑暗斗争。当时,在左联的号召下,美术家、戏剧家、社会科学家等联盟组织纷纷成立,形成左翼文化阵营,以文艺为铎,为国人敲响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
在南粤大地上,一批热血的潮籍文化青年前赴后继奔赴上海,成为左联的主要发起人或参与者,有“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左联五烈士”的冯锵,以及戴平万、丘东平、杜国庠、许涤新、许美勋、唐瑜、梅益、柯柏年等。在左联的影响下,陈波儿、郑正秋、蔡楚生等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而她的精神流向全国,汇入各条战线。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粤港澳院校为维系教育不堕,曾有一段迁徙办学的艰苦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管埠这个深藏粤北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地,众多左联文化人士走上战时学园的讲台。青山下,武江畔,有洪深、许幸之指导学生排练的身影,有穆木天、彭慧诵读新诗的语音,有符罗飞、唐英伟、刘仑手中画笔、刻刀的辗转。左联星火闪烁,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驱散前路多艰的迷茫,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的道路。
时光荏苒,战争阴霾消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强音。2018年以来,以许瑞生为核心代表的广东“三师”志愿者沿着韩江—上海滩—粤北管埠等时空路径,深入挖掘整理左联历史,重新发现左联与南粤大地的历史人文关联,构建南粤“左联”之旅以及诠释左联精神在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星火传递。
即日起,南粤古驿道网特辟《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专栏,跟随广东“三师”志愿者寻找左联的星火,致敬那些曾在动荡年代中照亮祖国未来的人。
从韩江走向上海滩——粤东左联文化青年的红色记忆
许瑞生
近日,“左联”作家丘东平英烈因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羊蹄岭古道而再次被公众认知,《贺绿汀》歌剧让我们怀念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岁月。剧中丘东平与贺绿汀在海丰相遇是艺术再创作,在贺绿汀的回忆文章中是这样描写与丘东平的相遇:“当晚途宿荡杨庄姓崔的地主家,适值文学系丘东平同志也同住一处,……,当时我和丘东平闲谈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广东海丰人,我忽然想起一九二七年底我在海丰东江特委会宣传部当宣传员时,看到那里有个儿童团的团长叫丘席珍,坐在办公厅里俨然像个大人一样,问他认不认识,他说‘那就是我呀’。”[1]
沿着古道前行,还有许多被尘封的红色记忆待重新唤醒,他们的身姿不应该永远模糊,而应该活在和平年代每个人的记忆中。
洪灵菲,也许名字有些陌生,在他的《春》一诗中写到:
风雨连天杂涕泪,
干戈满地独吟诗。
剧怜古道红棉树,
落尽千花人未知。
“左联”七常委中鲁迅、夏衍、冯乃超、阿英、田汉和郑伯奇,还有一位就是从韩江走向上海滩的洪灵菲。“左联”1930年成立,1936年解散,是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阵地。在上海1990年落成开放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的大厅中,悬挂着7幅左联常委的照片,鲁迅居中,洪灵菲的照片是从右至左数为第二幅。洪灵菲出生于潮州韩江边的江东镇红砂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出席“左联”成立大会并为七常委之一,最年轻的作家。1933年被捕,1934年中秋节前后在雨花台被国民党枪杀,年仅32岁。1927年致妻子秦孟芬信时,用昵称“曼妹”,信中写到:“试别竹丝故居,泪痕笑声,何日再到认领?……然而悲欢离合,究寻常事,南北东西,亦等闲物。”
图为洪灵菲在1929年与妻儿在上海的合影。
洪灵菲文学作品成为前几年文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课题,近年有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洪灵菲传》和洪灵菲与家人家书来往结集《家信》出版。在今年的烈士日,9月27日南京市举行“革命战士别样风采——雨花台英烈文学艺术作品展”,选取了邓中夏、恽代英、洪灵菲、谭寿林等17位雨花英烈的文学作品,展示革命者“国”与“家”的情怀。
图为红砂村洪灵菲故居,入口上书“亦瑞居”。
红砂村洪氏自明代从福建泉州晋江大御巷迁此定居,为敦亲睦邻,取村名“红砂”代替姓氏中的“洪”即“洪砂”。
图为洪灵菲故居山墙展顶传统装饰。
图为红砂村洪灵菲故居内院。
图为老屋保留的洪灵菲父母墓碑上左边一小行字刻有灵菲字样。
图为江苏卫视纪念英烈洪灵菲专辑。
与洪灵菲一路从韩江走向上海滩的好友戴平万,在家乡为城南小学、金山中学的同学,1922年乘船同赴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1924年加入共产党,海陆丰农民运动留下他们的身影,1926年回家,后与洪灵菲相约赴上海。潮汕“七日红”又从上海赴汕头,1927年冬又同洪灵菲乘船再奔上海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参加“左联”的筹备及成立大会,是左联12名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1930年至1934年在东北,在出生于南海南庄紫洞格巷村的罗登贤同志的领导下,与杨靖宇、赵一曼等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者。罗登贤1928年任中共政治局委员,在1931年派往东北满州省委书记,1933年2月被捕在雨花台就义,年仅28岁。戴平万返回上海后,在1935年成为左联的党团书记,接替周扬的位置,成为“左联”最后一任党团书记。在1941年又与丘东平相遇在鲁艺华中分校任文学系教授,在1945年不幸去世。
图为记录戴平万家族戴氏家族历史的戴氏族谱。
戴平万出生于韩江边潮州北部归湖镇溪口村,村后有韩江通向外部世界的古码头,水上运输是当年小镇发展的动力。戴平万父亲戴贞素是国文老师,洪灵菲是他的学生。在村里的老人现在一回忆起贞素老人,依然是约定俗成地称为“老师”,而回忆戴平万时,仍叫他小名“阿岳”。
图为溪口村戴平万和父亲戴素贞先生故居的房间。
图为溪口村韩江边戴平万故居入口。
图为戴万方故居入口。
“左联五烈士”这一事件大部分人不陌生,但作家冯锵也许有点淡忘。冯锵出生于潮州枫溪云步镇,后在汕头礐石女校、友联中学读书,当小学教员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2月从汕头乘船抵达上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得到来自韩江边的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等的帮助。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就成为50多名盟员之一,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得到鲁迅高度赞许。1931年2月7日在龙华警备司令部与柔石等被秘密枪杀,同赴刑场的还有胡也频、李伟森、殷夫。
图为陈波儿同志的塑像。
在左联的成员中,潮籍文化人成为左联的发起人或者参与者,是一大群体,除了洪灵菲、戴平万、冯锵、丘东平、杜国庠,还有许涤新、许美勋、唐瑜等。杜国庠出生于莲阳乡兰宛村,1928年抵达上海并加入共产党。许涤新揭阳棉湖镇人,1928年先赴夏门后到上海,1933年加入共产党。日前,本人在《从南粤大地走向延安的热血文化青年》中介绍奔向延安的潮州人梅益,来自潮州的翻译家梅益在1935年加入“左联”,1937年在上海以“复社”的名义,在胡愈之策划下,与林淡秋等人共同翻译了《西行漫记》,1938年又翻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几代中国人。“左联”也影响到其他艺术门类,从韩江奔向上海的电影人同样成为中坚力量,除了在1930年作为作家加入“左联”,后来成为中国电影开拓者、北京电影学院奠基人的陈波儿,还有电影大师郑正秋、蔡楚生,均是来自韩江的佼佼者。
图为蔡楚生在汕头小公园附近当学徒的商店,目前汕头正在策划建立蔡楚生电影纪念馆,此地离他出发至上海的西堤码头不到2000米,但需要代价和勇气。
如此之多潮籍青年成为“左联”的成员,与汕头开埠后与外部世界文化交流增加、大革命氛围浓厚、社会风气逐步开放以及海上运输业发达扩大活动范围有关。1921年,广东省治河处绘制的潮汕三角洲水系图基本反映了他们在潮汕时的交通、地理历史空间,有两条轨道交通汇集汕头埠,一条是潮汕铁路,1903年12月成立公司,1906年11月开通,约为39公里,为商办铁路。[2]此时汕头港的重要作用明显,但建城区庵埠、澄海和汕头规模相当,这是一张1比50000的地形图,有中英文。
汕头埠是广东民族航运业开先河的港口城市,1872年11月由官督民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伊敦号”客运轮首航上海-福州-汕头航线,1890年潮阳人肖铭风集资创办“汕潮揭轮船公司”。[3]鸦片战争爆发后至1899年清政府颁布《内港行轮章程》止,外国轮船均可航行至广东所有的内河港口和沿海口岸。在“伊敦号”开通之前,广东水上运输业为旗昌、太古等外国船公司控制。1848年香港英商创办广州-香港第一家轮船公司,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开放的潮州通商口岸改定在汕头,1863年英国道格拉斯轮船公司和大英轮船公司垄断了汕头-香港、福州、厦门的轮船运输。
韩江古称为“员水”,有两个源头,一是北源汀江,一是西源梅江。三河坝以上为上游,三河坝至竹竿山为中游,竹竿山下游分沙洲发育,又分东溪、北溪和西溪。[4]
图为1921年广东省治河处绘制的潮汕三角洲水系图,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
在清末汕头开通了上海、广州的航线,近代海上运输业的发达改变了潮汕乃至粤东地区的区位条件,汕头西堤码头成为重要的出海口,轮船码头为木栈桥码头6座,为英商太古、怡和和招商局所建。闯荡世界从踏上轮船那一刻开始,许多人的命运产生彻底的改变。近代不少潮籍青年,从西堤码头登船,远赴上海发展。在酸甜苦辣记忆中,相信多天的海上颠簸是少年的他(她)忘不掉的回忆。
1911年开始在韩江下游有“同生”、“有大”、“可大”、“实大”4 艘轮船经东溪行走在潮安、汕头东陇之间,1921年韩江沿岸有11家公司约有20艘轮船,往来于汕头、潮安、三河口、大埔、梅县、松口之间。这些轮船穿梭于潮汕三角洲中韩江、榕江、练江和梅江之间,将内陆的旅客带到汕头码头出海,包括客籍的革命志士和文化青年。出身于兴宁的冯宪章,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赴上海,1930年加入“左联”,1931年5月被捕,8月在狱中离世,年仅23岁。
图为从庵埠顺韩江至汕头出海口村落的分布。
韩江护堤是历代需要高度重视建设的堤路,南宋后是通往闽浙的要道,在没有公路、铁路运输的年代,担负运输功能。今天如果沿江边星罗棋布的村落中,将先烈之故里串联起来,自然可以形成一条粤东左联文化人红色之旅。
图为溪口村潮州戴平万家乡村后韩江的护堤路。
若此,粤赣古道红色之旅是题材丰富令人难以忘怀的,在粤赣古道以红色纪检文化为主线,兴宁平远以中央苏区和寻乌调查为主线,乌迳古道可以红军长征第一站为主线,海丰羊蹄岭可以海陆丰农民运动为主线。
关于河源与阮啸仙的关系多说几句。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从中国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审查委员会演变过来的。从阮啸仙在这个五大、六大的任职和重要苏区审计长的经历,阮啸仙应该被认可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先驱之一,1927年当时在香港没有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五大,但仍选举为中央最早的党内监察机构。王荷波任书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10名委员之一,7名正式委员,阮啸仙、杨培森、萧石月三人为候补委员。五大党章规定是“为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起见”。王荷波同志为福建福州人,中国工人运动先驱,1927年11月在北京被叛徒出卖被杀。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时,142人参加会议,广东代表团20人,为人数最多的地方代表团。广东代表之一的阮啸仙同志参加会议,在24天会议时间中,有两次大会发言,分别在6月26日和7月2日。中共六大选举了中央审查委员会,为五大监察委员会的延续,委员3名孙津川、刘少奇、阮啸仙,候补委员2名,分别是叶开寅、张昆弟,刘少奇任书记,作用在于为“为监督各级党部之财政、会计及机关党之工作起见”。
图为六大党章手抄本,拍于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址。
许多潮籍、客籍的热血青年从韩江奔赴上海发展,汕头西堤码头是远航的起点,从这出发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汕头西堤公园设立了世界记忆遗产走廊,红色记忆理所当然是过去百年最重要的记忆,重要的事有时候还是易忘、尚忘的。当西堤公园西面的牛田洋夕阳映红潮水时,那分明是他们对故土潮水的眷恋。借用洪灵光英烈的诗,表达古道红色记忆之义:
剧怜古道红棉树,
落尽千花时时知。
——此文发表于2018年10月9日
注释:
[1] 贺绿汀,“敌后散记”,朱泽等,《新四军的艺术摇篮——华中鲁艺生活纪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86页。
[2] 广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铁路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6页。
[3] 广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水运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页。
[4] 蔡人群等著,《潮汕平原》,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36页。
(感谢广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图书馆、广东省航运集团、平哥、荣兄提供的帮助)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 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