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沅君《续纪事诗》有感
2020-09-11 下午 01:54   作者:驿客   
分享

1

  最近拜读阿瑞的《管埠中师:被尘封的教育文化遗产》一文,他认为:从某种意义讲,陆先生和冯沅君等名家在特殊时期会聚坪石,是近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又一次南北通融,并附上片断及冯先生的纪事诗,言“郁南、罗定和南江景事入画,实为云浮研学的佳作”。不日,又读其推荐的传奇留法双博士陆侃如冯沅君夫妇所作《中古文学史系年》、《古优考》及《续纪事诗》,感触颇深。我自小在西江、南江沿岸长大,有幸跟读这段历史,感到特别的亲切。

1

图为郁南西江沿岸景象。

2

图为郁南西江边的小村。

3

图为郁南西江对岸的锦裹石。

  其中,冯沅君对于暂居郁南的描述尤为生动:避寇沿江西复西,郁南地僻暂栖迟。晓来时坐幽篁里,万叶千枝露欲滴。冯先生并作题记言,戊寅十月广州之变,中山大学迁罗定,余随外子溯西江至郁南之都城镇。镇倚山临江。山不雄峻,而岩谷曲折,竹至蓊蔚,每日八时许轧至林中避空袭。时宿露未干,万竿苍翠,如对名画,令人意远。

  小时候,我就在都城镇长大。我们家在都城郊区沙子岭附近的郁南师范学校里。这个地方当时还是很偏僻的,沙子岭连同附近一个叫十二岭的地方,就是一片连绵的低矮小山。竹子一般长在山谷里,特别是水边低地,江边水岸也常常是竹林丛生之处,我们家附近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那时,我们会到附近的竹林,收集竹子拔节长高后剥落的竹壳。这些竹壳容易燃烧,是很好的柴火。夏天进入竹林,满目青翠,凉意顿生。秋冬时候,清晨的竹林飘着一层薄雾,竹叶上挂着今天我们在城市里已很难看到的晶莹露珠。这些大概便是冯先生所描绘的“山不雄峻,而岩谷曲折,竹至蓊蔚”、“宿露未干,万竿苍翠”意境所在。我甚至有点怀疑,冯先生客居之处是否就是我童年所在的沙子岭,毕竟,该地群山竹林环绕,躲避日机也是最适合不过了。

  冯先生在战乱中抵达都城,之前她与先生躲避战火一路颠沛。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们在1938年初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河内转了一大圈抵达昆明前往中山大学。不久,广州失守,他们随学校迁往粤西罗定。郁南与罗定毗邻。从冯先生题记看出,他们夫妇是从广州坐船直达都城,稍作停顿后再往罗定的。罗定在内陆,郁南因靠西江,交通方便,在公路运输还不发达的年代,这应该是最便捷的出行方式了。

  在年初开始离开北平,到十月才在都城稍作停顿,劳顿了差不多一年,粤西山区的这个小江城让他们得到了片刻的宁静。生活方式的忽然改变,“山不雄峻,而岩谷曲折”、“竹至蓊蔚”、“宿露未干,万竿苍翠”的典型岭南风物,都城这个西江流域里商客往来频密、人文互动较多的商埠,小镇寓居、每天躲避敌机的竹林静思,这些都可能为他们汲取岭南文化、酝酿阿瑞所提及的坪石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通之作提供了一个“顿悟”空间。

  当时的都城镇只是西江沿岸的一个小镇,还不是县城。郁南县的县治设在建城镇,郁南这个名字也是一个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新生事物。郁南之前的名字从明万历年起就叫西宁,感觉与南宁遥对。在各个王朝时代,相比于作为岭南中心的珠三角,西江流域基本处于山区之中,曾经活跃着百越各族,并时有流寇山贼滋扰,统治者取南宁、西宁之名,大概就是祈望太平之意。

  1914年,为了与青海西宁区分,粤西宁改称郁南。郁南意指郁水以南。西江古称为郁水,广西境内的左江与右江在南宁附近汇集成为郁江,是西江水系重要的一支。都城是南粤古驿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形成与发展尤其离不开西江、南江水道的便利。与都城隔江相对的封开就是两广分隔地标,是潇贺古道与西江水道连接走向海洋的重要节点。

  然而,驿道之上并不一定就是繁华处所。通常而言,两点一线之间,成就的往往只是两点,众多小点淹没在一线之中。两千多年来,都城这个偏隅一方的粤西小镇一直默默蹲守在东去的江水边上,看尽沧桑世事。它看到了秦军南下又东去,看到了百越各族驰骋其间又归于刀耕火种,看到汉相陆贾西江泛舟招安而南越王锦裹巨石而还,看到了军阀炮艇趾高气扬而过终又偃旗息鼓,看到敌国战机野兽般的轰鸣归于呜咽。

  驿站可能只是喧嚣尘世里匆匆过客、贩夫走卒抑或英雄与流寇暂居之处,世途艰辛,又有多少路人可以看多一眼路边风景呢?东坡先生做到了,南粤驿道留下了他颠簸的人生印记,更留下了他意气风发寄情山水的情怀。冯沅君先生也做到了。她抵达都城时已近不惑之年,之前她一路走来,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大变革,融入过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刚从巴黎大学负笈而归就遭遇国家劫难。然而,流离失所并没有成为她人生的不如意。相反,她看到了“如对名画,令人意远”的人生境界。

  都城、坪石这些两点一线间的小镇成为了她人生的小驿站,为她走向新的征途提供了供给和滋养。而她那些带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感悟及与小驿站乐观向上的互动也最终沉淀为小镇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反哺了这些默默独处的小镇。这种文化的反哺,对于那些偏僻的驿道小站尤为重要。与冯先生抵达都城差不多同一时候,来自省城广州的广东省立庚戌中学也在战乱中抵达郁南。几经周折,学校和老师们最终留在了冯先生寓居过的都城镇,并取名西江中学,踏踏实实地留在了这个千年古镇。

  40多年后,我这个庚戌年出生之人也有幸成为这个原以庚戌年取名的学校的一名学生。我们、更多的是我们的前辈们在一个面对西江的小山上自力更生,挖平山峰,建起了一所越来越好的中学,在学校的小农场里实践劳作,在那些经常停电的日子里燃起蜡烛刻苦读书学习,时刻缅怀那段国家民族艰辛历史以及岭南研学先驱们的奋斗精神。

  源于云贵高原的西江一路向东,奔向大海,咆哮的江水雕刻了它的“岩谷曲折”不凡轨迹。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我们并不会一路风顺,那是一场伟大的斗争。幸运的是,在这条征途之上,先人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路标并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乐观向上努力向前。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