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济天下,小济邑乡:南粤古驿道历史遗存(西京古道凉亭)保护利用实践与探索 《南粤古驿道工作实践与探索》文章精选(二十)
2024-01-20 上午 10:3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   
分享

  一、背景缘起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项目开展之初,广东省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就明确提出:以详尽的田野调查作为主要手段,准确掌握现存古驿道的数量和路径走向;对驿道沿线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价值评估,保护好历史遗存真实载体和古驿道沿线的生态格局,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进行保护;详细了解当地特色和地域文化,深入挖掘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拓宽古驿道保护利用的范畴,为开展古驿道总体规划等相关工作打好基础;坚持原真性、整体性、生态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确保古驿道的修复质量和效果。自2018年起广州匠舍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承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系列项目(见表1-1),内容构成包含古道本体(连接线)、历史遗存保护利用和沿线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其中对历史遗存中不同类型的交通设施和建筑,如驿站、公馆、邮铺、驿(凉)亭、桥梁等做了大量的实测、调研和修复保护实践工作,目前相关成果已经整理为“南粤古驿道遗存点保护利用实践汇编系列”,本文主要内容即是汇编资料的组成部分。

1

 

  二、保护实践

  (一)概况

  西京古道始建于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现辖范围)总里程约有70多千米,保存完好的石板路面约有12.5千米,主要集中在大桥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道,也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早为岭南传输了中原文化,促进当地的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2012年10月20日,乳源西京古道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乳源西京古道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乳源西京古道上的亭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凉亭,通常直接建在古道石板路上,在山墙正中开拱形门洞,古道从门洞中穿行而过。此凉亭主要供来往路人休息,纳凉,遮风避雨之用。如五里桥象兑亭、乌鹑岭官止亭等。另一种为茶亭,通常建造在古道一侧,紧邻凉亭,平面为三开间。该类亭子一般是地方好善乐施之人建造,为过往行人无偿提供茶水之处。茶亭多设在凉亭的旁边,当路人在凉亭息肩小憩,避雨纳凉时,亦可到茶亭饮用茶水,如梯云岭茶亭。

2

乳源西京古道线路示意图

  已知凉亭、茶亭早年均为当地乡民集资兴建,共14座。有些保存较好,有些因年久失修,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或灭失。不同凉亭按形制可大概分为两类,一类为通道房屋式、另一类为拱券式。(见表2)

3

  通道房屋式凉亭高约5m,面宽4-5m左右,进深约7.5m,面积约在35-40平方米左右。古亭墙体采用当地人工开凿的条石干砌而成,条石长约80-150cm、宽约30cm、厚约40cm。亭内采用木构梁架,一般为抬梁式7架梁,两段直接架设在檐墙上,中间三架梁或五架梁下设置独具粤北客家民居特色的重檩。屋顶采用小青瓦双坡屋面,正立面为风火墙式,正中设拱券门,拱券门上方嵌有石刻牌匾,一边为亭子的名称另一边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亭内用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凳,供路人休憩。

4

象兑亭

5

官止亭

  拱券式凉亭通常建于两山的山坳间,整体采用青石砌筑,凉亭顶部为采用拱券石纵联砌置法砌筑,上面覆盖厚土,类似今天的隧道。两端山墙采用层层跌落的马头墙。亭内地面采用青石板镶铺,古道从亭内穿行而过,两侧纵向各设有一条排水道。四边摆放青石条凳,供路人休憩。

6

风门亭

7

梯云岭亭

  (二)保护

  西京古道凉亭保护的过程既是对其价值认知、研究的过程,也是记录和传承文化与传统的过程,可视为一种文化实践行为。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测绘、查阅史料、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凉亭的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等相关信息,从而更好的探查和评估文物保存状态、破坏因素、破坏程度和产生原因,为后续的修缮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并提出保护建议。经过前期大量的实地调研发现,古道凉亭出现损害的原因不外乎自然条件侵蚀和维护修缮不当两方面,主要部位体现在:地面、墙体、木梁架、屋面、周边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利影响等。这些损害很大程度是因为年久失修导致的自然物候侵蚀。另外小部分是因为后期人为的不恰当修复,例如,象兑亭墙体石材间采用水泥修补这也是在文物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的常见的现象,参照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价值哲学理论——“我们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建立和保持更为持久和更为广泛的价值而进行批评”——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每修一件东西都会考虑之前是怎么修的,也就是借鉴以往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修复史上不受欢迎的尝试其实可以看作通往更优之路的过往经验,而不是纯粹的失败。

8

象兑亭石材间采用水泥修补

  针对出现损害部位的修缮方法应依据现有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勘察报告的指导下有序进行。由于该工作的既有性与复杂性,一些隐蔽结构在前期调研阶段无法探明,因此随着修缮工作的不断深入而呈现出动态设计的特点。另外,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的最小干预原则,以实现具有真实性的废墟美学。在满足文物保护的条件下,不去刻意的复原原有建筑,可以采用对既有建筑本体清理、加固的方式,使其完整的呈现出岁月的痕迹。在不对本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对其现有形制、遗址建立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其进一步衰变。例如对梯云岭茶亭遗址的保护,在不影响原有遗址的条件下,通过轻质钢结构+透明钢化玻璃的维护方式对茶亭遗址进行保护,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保护本体安全性与展示真实性的双重需求,而且也为今后对遗址的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使茶亭的社会属性得以延续。

9

10

11

12

以官止亭为例分析

13

以象兑亭为例分析

  (三)小结

  自2018年至今,累计调研行程7200多公里,徒步200多公里,踏勘古道10余条,途经相关村庄20余处,采访学者、村民近百人。就乳源西京古道沿线现存凉亭、茶亭调研情况来看,建造年代均不早于清代,最早的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最晚的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一百五十年间的建筑风格差异并不大,形制规范、做工规矩,体现出地域传统工艺传承性之强。(见表2-2)

14

15

 

  三、探索衍生——大桥收费站改造项目

  作为特定时期下的交通设施,国(省)道收费站在设立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支撑保障了地方公共交通道路的建设与维护,但在后期也一度成为制约掣肘地方经济发展的“痼疾”,正因如此,全国各地陆续取消了收费站的职能,而作为收费站本身的命运,则大都以整体拆除告终。广东省道S249乐昌坪石—乳源段(简称坪乳公路)全长78公里,是贯通韶关南北的交通要道,且坪乳公路在此地有部分与原古道路径重叠,在大桥镇近京珠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设有两层双向六车道收费站。

16

大桥收费站原貌

  2018年乳源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建议后,作出了“保留大桥收费站主体建筑,并将其改造为南粤古驿道西京古道的宣传和利用窗口”的决定,我司承担了这一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收费站作为最能吸引眼球的现代交通设施,其形体规模完全反映功能需求,体量庞大线条直硬,对于改造来说难度颇大,简单粗暴的“拆改加减法”不能达到委托方的预期效果,设计团队决定植入公共艺术的概念——把握地域文脉、增强文化属性、打造人文景观——可以视为建筑遗存改造利用的“乘法”。

17

古道凉亭

  具体方案为,延续古道遗存中的主要特色传统建筑——过廊式石构凉亭之固有风格,依托原收费站建筑结构框架,用不锈钢搭建二次结构体系附着其上,体现古道典型建筑的物化特征,形成古道文化区入口序列的标志性形象,又能彰显建筑空间的尺度感。新与旧的建筑框架强烈对比下,形成现代与历史的对话;同时,内部空间的完整度,也提供了下一步功能赋予的可能性。细节方面,吸取当地客家传统民居中具有丰富寓意的典型“窗花”图案,用不锈钢板镌刻,形成通透的装饰纹样,作为建筑立面母题的基本构图元素。

18

  通过合理的雕塑语言的运用,利用不锈钢材质的特性——建筑框架+本体通透的图案处理手法,形成古典建筑形体影子一般轻盈通透的存在;在每天不同时段的光照影响下,亦真亦幻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呈现,时而玄妙庄严,时而灵动多彩(保留将来实施亮化的可能);车辆穿梭于其中,一动一静尽显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性这一核心理念。

19

大桥收费站效果图

20

大桥收费站实景图

 

  四、总结思考

  (一)总结

  《威尼斯宪章》定义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历史古迹的要领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亦适用于随时光逝去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西京古道沿线现存包括驿站、公馆、邮铺、驿(凉)亭、桥梁等重要历史遗存(遗址)(以下简称遗存点)作为古道之价值要素,正是上述理论的鲜明注脚,自2016年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以来,在省市主管部门、省“三师”志愿者协会指导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联合省市高校研究机构、地方文史专家,对遗存点全面勘察并作出有针对性方案,所有成果均经省南粤古驿道专家委员会专家评审通过,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三师”志愿者协会的专业帮扶,最终已完成的项目呈现出较好的保护利用效果,并以其独特的形象景观和人文内涵吸引了大量古道爱好者、国内外游客前去“打卡”拍照,也成为西京古道活化利用系列项目相关体育赛事、研学教育、乡村振兴等活动的特有“背景板”和“原地标”,同时也陆续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重视——2020年10月,“韶关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项目”被评为“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与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2021年1月14日,全省首个以研究古道文化为主题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南粤古驿道“乳源瑶族自治县西京古道文化促进会”在韶关乳源成立,标志着西京古道文化的研究将进入常态化运作阶段,使西京古道文化的研究得以继续深入挖掘与拓展……我们欣喜的看到,持续开展的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系列工作,已经形成了整合遗产保护、文化挖掘、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为一体的创新性实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先生的话来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东南粤古驿道的整体保护和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从点到面再到区域性文化线路、文化共同区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项目亲历者,我们与有荣焉。

21

  (二)思考

  据西京古道心韩亭(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施茶碑”记:“热不息恶木阴,渴不喝盗泉水,之士之操也……。昴店月斜,板桥霜重,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常人之情也。故古仁人之用心也,大之一济天下,…小之一济一邑一乡,…下及仁栗义浆皆是也。广狭虽不同,亦各尽其时力之所到而已。”这段碑记文字朴实、词意浅显,寥寥数语直抵人本精神内核,可谓微言大义的典范——长期以来,我们对待遗产保护普遍存在重物质(遗产)本体、轻精神文化的倾向——某些专业人士会认为“文化遗产”只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各种形态物质残留,殊不知,“文化遗产”的特质是“活在当下”,惠及广大民众、共享文化价值才是保护利用之根本。诚如岭南著名古建筑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在纪念其恩师龙庆忠先生(1903-1996)的文章中所写:“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儒家学说……中国建筑文化的根基也是儒家学说,贯穿中国建筑的根本就是儒家的“仁”。仁是善良博爱,是万物和谐。仁者,人也,仁的建筑,是为人的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在几千年建筑变迁中,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建筑艺术层出不穷,惟有守一不变的是建筑的“仁”,因为它是产生于这块土地上、扎根在民族心中的东西,也是人类在建筑领域追求的一种境界”。“大济天下,小济邑乡”,古道修缮与修“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程建军 陈琳 乳源西京古道凉亭研究  《南方建筑》2017年第6期

  [2]程建军“义泰和”——龙庆忠教授建筑之道解读 《龙庆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

  [3]曹劲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西京古道的遗产价值和保护利用研究  《建筑遗产学刊》2019.08

  [4]杜晓帆《文化遗产价值论探微》  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12

  [5]程胜  南粤古驿道西京古道整体提升项目之乳源大桥收费站公共艺术改造南粤古驿道官网2020.10.20

  [6]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 南粤古驿道成为国内外遗产线路活化利用新典范2021.06.12

  [7]许化鹏. 西京古道行[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

  [8]梁凯庆. 粤北天门式民居建筑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9]毕小芳. 粤北明清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原文2023年7月14日发布于公众号“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作者:程胜 蔡泽远,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