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鹿子坑的美事
2020-11-17 下午 02:00   作者:叶俊新   
分享

  平远文丰村又叫鹿子坑,是班主剑老家。剑是少有的“帅锅”,一次,偷偷把他千金照片拿出来,笔者一看就傻啦,觉得世间再无美女。但照片总归是真真假假的,后来又侦查到名闻粤闽赣三省边县的主持人紫兰也是鹿子坑的。鹿子坑是令人向往的,有鹿溪,鹿溪瀑布早已美名远扬。清代谢国宝作《鹿溪瀑布》诗:

  巍峨峭壁峙灵川,夹洞飞来一瀑悬。

  爆爆奔雷长到地,霏霏细雨不生天。

  白虹斜吐山腰现,碧汉高倾霭气联。

  疑是天孙濯素练,声声捣向水云边。

1

图为鹿溪瀑布之一(谢铭起摄)

  但鹿之美,诱惑奇大,想去又不敢去。近闻建了村史馆,领导有令务必随行,只得硬着头皮去。一去果然就着了道,几乎就不想回家了。

  村史馆藏宝

  差干镇里小坐,委派负责村史馆建设的是静。静说不出的可爱,开朗大方明净,有湖南电视台谢娜的气质。谢娜祖上就是清乾隆时从平远差干这里迁去四川的。说起村史馆,静满自豪的:小喜书记给了她一个建设纲要,村里就紧锣密鼓地干起来,并说:“我也是鹿子坑人哟!”

  一提“鹿子坑”,脑里就一个梅花鹿的形象跳出来,美妙极了。不知怎么搞的,而静下面说的是什么,早已记不得了。最后从九霄云外回过神来,恰听到“谢国宝”。谢国宝是清代大名鼎鼎的医生,力著《会经阐义》,久慕其原本,可就是没睹“芳容”。

  问:方志馆能否看到《会经阐义》?

  静说:能!

  问:不是复印本吧?

  静肯定地说:是老本!一般人看不到的,你们方志一行来,已特别说服村书记拿出来看。

  静说“你们”的时候,瞟了领导凌主一眼,看来交情不错,这回是沾了他的光。虽有点伤感,但各人自有各自的鹿跳,哪里是可强求的!见见《会经阐义》真本,就该知足了。

2

  接着,小车上心跳了10分钟,就到了鹿子坑村史馆。心中有鹿,移步换景,村中的一个个小山岗就如鹿群相嬉似的,弯曲的小溪,便随时会跑出饮水的梅花鹿来。

  村书记淼喜同志老当益壮,黝黑发亮憨厚的圆脸与几个村干部一起迎出馆来。书记笑起来的样子有使人联想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感觉。后来才知道他早过了任职年龄,是县组织部经考察破格重用。村里的房屋大都翻新了,看不到垃圾。村民幸福感满满的。乡村治理需要弘扬程旼文化,善于发挥德高望重的长者作用,而不以年龄论去留。现想起淼喜老书记,自己不由的脸红耳热。因不久前笔者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同一个人(中行村易先生)送三块祝寿匾,一块民国八年匾写的“六旬开一”,一块民国十八年匾却写的是“六十荣寿”,第三块民国二十八年匾写的又是“八旬开一”。或有写错?!这其实是犯了严重主观主义错误,因男子“六旬开一”实际指的是50岁的第一日,“八旬开一”指的是70岁的第一日。这在过去本来是常识性的知识,因随敬老祝寿之风的淡化而缺位缺失了。

  文丰村史馆设在大华小学,原是奕华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奕华宗祠又叫“蟹形”,屋后原有两口井,是螃蟹的眼睛,现只剩一口,加了小竹栏。笔者前去,见井水清冽可人,不由尝了一口,沾点福气。随后便迫不及待找宝书。《会经阐义》放在一个展室玻璃柜里,一套排着10册21卷,只有书记才有办法打开柜门看。书记看一群群人入来,小声说:等会儿,到转来。

  各个展室再看看,布展简洁分明,条理清楚,对这里的村干部甚是佩服。只是史料挖掘还不够充分。然后到塘边楣杆夹看看,再回到那柜边。看大家还是不肯走,淼喜书记便笑了笑,大方的打开玻璃柜窗盖。笔者默默地小心拍。

3

谢完卿与《会经阐义》

  谢国宝(1709-1780),字周书,别字完卿,广东省平远县差干鹿溪村(今文丰村)人。谢国宝之名今平远人尚未熟,而谢完卿之名却早已名播岭南与海外。

  柜里的《会经阐义》,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刻本,有民国十七年谢海潮序与题词;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谢国宝原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谢泰恒(举人)序;还有谢国宝乾隆年间的同庚(同年、同龄)又同科的廖毓中写的《完卿先生传》。

4

  《完卿先生传》记:在“丙午”年,即雍正四年(1726年),廖毓中与谢宝国到潮州一同考取秀才,这年两人都18岁,“年甫十八”。查明清科举平远《采芹录》中的雍正四年秀才有:“谢国宝,廪贡,字周书,差干人。”《采芹录》记“丙午”这年后,因平远文风日盛,特每年增加4个秀才名额,“称平虽小邑文风日盛奏准永广额四名。”廖描述谢的形象是“恂恂雅饬,不事浮嚣。”他两一见钟情,结为同庚兄弟,廖称弟,“有鱼水之合,遂订莫逆”。谢国宝有才气,读书不觉得苦,潇洒自如,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自成一家言,尤长于诗学”,著有《寄情诗草一卷》,风晨月昔,感慨流连,吟咏自适,仅自娱自乐,自言“诗以适志,岂求人知”。但因为诗写得好,大家竞相传诵,“然人亦无不知者”。谢国宝的书法也很好,学“楷书鼻祖”钟繇与“书圣”王羲之的行楷,“工于翰墨,信笔临池,有钟王笔意”。廖更喜欢同年谨慎忠厚守信的品德,“惟谨厚不喜揭人过,轻财利,重然诺”。谢国宝“为丙寅学史夏公岁试第二食饩,丁卯科试又复冠军,嗣以廪员恩选入贡。” 乾隆“丙寅”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丁卯”即乾隆十二年(1747年)谢国宝被选为贡生,据此,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把谢国宝记入“例贡”可能有错。

5

  谢泰恒是雍正八年秀才。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载:谢泰恒,“乾隆五年”拔贡,“乾隆丁卯科”举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仲夏,愚叔泰恒月门氏偶撰于平城之凤山书院”,谢泰恒在《会经阐义》序中说:谢国宝是以儒入医。谢国宝之父亲因己病而学医,遂“通医学”。谢国宝之父去世后,他根据父亲留下的医书自学成才。“完卿每检遗笥中良方秘卷,辄三不欲置,间遇病者为之论证发药,多取奇效。嗣是而延请诊治者日众,欲谢绝而不可得者。”后谢国宝把医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刻苦钻研,“天分过人”,医术日精。“殚心于龙宫金匮”沉潜反复多年后恍然开悟。

  谢国宝奉《黄帝内经》为医家之“鼻祖”,明朝张景岳为医家之“少宗”。通过深研《内经》《类经》《景岳全书》,根据自己领悟的理论与多年的临场实践总结,“更多独出己见,发岐黄景岳之所未发”,终于成书,命名为“《会经阐义》”。谢泰恒感叹:天书般的《内经》灵枢、素问,经张景岳、谢国宝的继承发展,对后世影响重大!“夫岐黄之术引而未发,得景岳而始明,今更得完卿而大著阙旨也!其开示后学之功,岂浅鲜哉。”

  张景岳(1563-1640年),明代杰出医学家,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今浙江绍兴人。张景岳积30年辛劳研究《素问》《灵枢》,终于撰成《类经》。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六十四卷,包括医论、诊断、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张景岳根据《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成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张景岳字“会卿”,谢国宝字“完卿”,是巧合,也有继承意思。

6

  谢国宝在其自序与所作阴阳论中,阐明其“阙旨”。谢国宝尊《内经》,“医之有轩岐犹儒之有孔孟也。”他开始也重病,“患赢疾,药碗不离。”这才翻了《内经》的灵枢、素问,但看不懂,非常后悔在父亲生前没好好向他请教。后来细心体认张景岳的《类经》才读懂《内经》,“其阐发奥义已无遗藴。”非常佩服张景岳,轩王比孔孟,而以张景岳比理学的朱熹两程,“景岳吾道之朱程”。但自己的徒弟看《类经》还是觉得困难,“苦其卓也”,因而编书。“摘《内经》要语,分门条列。有句法参差者,化而裁之,有文理散漫者,会而融之,有前贤而合道者,兼而收之,有义藴之未备者,参而补之。”兼收并蓄,触类旁通,通俗易懂,使“初学者无望洋之叹。”为什么书名《会经阐义》?“一句有一句之义,一字有一字之义,阐而涣然释也!”《会经阐义》应是手抄本相传,或到民国才有刻本。

7

图为文丰村史馆藏练武石

  2010年7月,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岭南中医药名家》第一卷收录了葛洪等41位中医药名家,“谢完卿与《会经阐义》”排第10位。2010年1月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刘小斌等主编的《岭南医学史》第四章第四节“清代岭南医家学术争鸣与成就”,列举了谢完卿、刘渊、黄岩、郭元峰、何梦瑶等5人及其著作。谢完卿继承《景岳全书》,而开清代岭南中医学先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俊榕撰写了《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临症诊疗特色探讨》一文,发表于《江西中医药》2014年第6期。该文介绍了“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临证特色,包括强调四诊合参,在脉法上有独到心得;以阵法统方,以用兵论药,有军事医学思想;精通妇科,重视调经与养胎,强调妇科与经脏之间的联系等。”2017年《中国中医学基础医学杂志》第7期发表了《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会经阐义〉》学术思想述评》(作者陈俊榕、刘小斌),该文指出:“《会经阐义》是一部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内容齐备的岭南综合性医书,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清代岭南医家谢完卿著。该书仿《景岳全书》体例,首言阴阳经脏,次述诊要本草,再论伤寒杂病,末附古方八阵,共21卷40余万字。本书论医首重阴阳,认为阴阳本同一气,论经脉脏腑尤重脾肾,对命门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八阵方略归类诠释临证组方用药原则。该书为岭南医家私淑景岳学说的代表著作之一,继承了张景岳学术思想并有所发挥,对推动景岳学说在岭南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随之出现滥用温补辛热药物的偏向,引起众多岭南医家学术上的一时争鸣。”

  笔者对医是外行,但细读 《会经阐义》的“阴阳论”,觉得很有意思。谢国宝认为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穷其根。如阳气下陷者,用味薄气轻之品,若柴胡升麻之类,举而扬之,使地道左旋,而升于九天之上。阴气不降者,用肃杀清利之物,若瞿麦扁蓄之类,抑而降之,使大道右旋,而入于九地之下是也。”“向日之草木易荣,潜阴之花卉善萎也。固气血俱要,而補气又在補血之先。”识阴阳即识病,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阴,辨别准确,最为紧要。谢国宝以《易经》之论阐明医理,阴阳是天地造化之机,“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阴也,其性就下,故宜使之上;火阳也,其性炎上,固宜使之下。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象。谢国宝在该书“八阵方略”中阐述好的药方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方之善者,得其宜也。得其宜者,可为法也。方之不善者,失其宜也。”谢国宝说,他所以要取古方若干列为八阵,“此其中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凡各方之下,多附加减等法,及分两之数,俱有出入不一者。正以见方之不可执也。”最重要的是圆通,不可执滞。

  民国十七年(1928年)谢海潮在该书《序》中赞谢国宝“良医之名远溢江闽”,并题词。有句:“橘井同芳人艳羡,杏林媲美世争夸。”“医宗共仰遗篇在,披卷分明发宝光。”笔者认为,今世对谢国宝及其《会经阐义》的贡献远远认识不够,皆因对《易》之阴阳论和周之太极图说领悟不够。如:太极图说的阴阳互根论是对量子纠缠现象的最好解释。在量子时代,随着前沿科学的推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中医文化与谢学必将大放其彩,岂是争鸣而已。

8

图为鹿子坑大夫第存匾

  谢佐邦与驿道石桥

  “鹤生惊海鸟,松节傲眉峰”,这是清诗人宋湘为谢周翰题写的对联,现存于海外鹿子坑台湾同胞家中。据相关统计,现祖籍文丰村的台湾同胞有36人。村中人知谢周翰大名,对谢佐邦则问无所知。清嘉庆二十五年《平远县志》有载:谢周翰曾在陕西、广西、云南等省任职,“谢佐邦,字周翰。差干人。幼事亲能得欢心。长勤王事,由州同历任陕西按经、广西县丞,升授云南宣威州知州。” 谢周翰对忠于职守的前任很尊重,自己也勤政爱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前任某卒于官,贫难旋里,佐厚赗fèng之,乃得归。”“居官惟留心民瘼,案无积狱。考校宣威数次,取士廉明。” 民瘼,民间疾若。一天夜里,谢周翰可能是怡情喝了点酒,住在驿馆中。夜里突然有人到馆中,把白金放到周翰枕头下,或者是感谢父母官,或者是有事要贿赂他,他惊醒后令部下把白金送还。“尝因事宿驿馆中,夜有人暗持物置枕畔而去,闻声惊寤,呼吏启视皆白金。急令追之,诘实重责之,而还其金。”

9

  谢周翰在任云南宣威州知州一职,主要政绩是修复平彝古道和造宣威可渡石桥,清嘉庆《平远县志》记他“且性好施济,曾于任内捐俸修复平彝故道,造宣威可渡石桥,宣民建坊以志。” 平彝古道是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与可渡古桥相连,笔者认为谢周翰修复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贵交接的宣威市杨柳可渡古驿道,素有“秦道明关、入滇咽喉 ”之称。

10

图为平彝故道之宣威古驿道(本图来自网络)

  查《宣威州志》,“谢佐邦,广东平远县贡生,三十二年十二月任,三十五年二月复任。”据此,谢佐邦(周翰)曾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两次任职宣威州知州(中间宣威知州还换了领导)。据民国《宣威县志稿》载,在民国6年(1917年),才由赵越出资建成可渡三孔石拱桥。桥长60米,宽5.5米,中孔净跨10.5米,边孔净跨9米。《平远县志》所记乾隆时谢佐邦建可渡石桥和修平彝古道之事,可改写现云贵茶马古道所记历史。高僧虚云和尚曾留有诗《过可渡桥》:

11

图为可渡桥(本图来自网络)

  行过可渡处。宛与画图同。

  崖耸三千丈。峰连百万重。

  长蛇蟠古道。大木卧苍龙。

  上下别寒暖。东西无定踪。

  水分云贵界。桥接汉猺通。

  马度青霄外。人游碧汉中。

  行行挥汗雨。步步虑狂风。

  日在竿头上。云留岩壑中。

12

图为鹿子坑谢佐邦故居大夫第(部分)

  谢周翰退休后回平远,关心公益事业,后裔多文才,“及卸篆归里,公正严肃,为一族表率。又于本邑之豪居建茶亭二、板桥一,废则修之,以垂久远。今孙曾以文名者,相接踵焉。”嘉庆《平远县志》有明确记录谢周翰所修之亭和桥:“新桥,在豪居。邑绅谢佐邦等建,立田垂远”。“继志亭,在豪居新桥。邑绅谢佐邦等建,置田为茗费”。“继善亭,在豪居古松庵侧。邑绅谢佐邦等建” 。

13

图为鹿子坑风车纽古道

  风车纽古道

  文丰村传有谢周翰的故事:据说退休后的谢周翰一次从鹿子坑赴县城仁居圩,在石壁脑见一老妇哭泣。得知她被道上的藤蔓绊了跌一跤,把刚买的准备过中秋的油倒掉了。谢周翰颇感同情,便拿出张纸写了点东西叫老妇交给县大爷。县大爷一看,“年到中秋,道路不修,蔓藤迳路,倒掉香油。” 县令师爷认得是谢周翰写的,县令也明白自己失职,不但给了老妇香油钱,还命人马上清道并年节检修。

  得知石壁脑在去仁居古道上,古道还有遗存,笔者表达想去看的急切心情。村干部沐权同志自告奋勇,主动驾摩托载去。10分钟后,停车步行田边路,再往南20分钟左右就到了文丰村风车纽古道,全在森林中。石砌古道大都被树叶覆盖,但保存比较好。下坡度65米,宽约1米,全长约1.5公里,到仁居畲溪村。这条古道是旧时平远县城仁居不走差干圩而经鹿子坑到下坝的捷径。

14

图为风车纽古道石壁脑

  古道边有小溪和瀑布,有兰花。沐兄说石砌路最下面还有一个水车带动打香粉的老房子。笔者兴致勃勃地走完全程,没有一点疲劳感,不知道是否喝了鹿子坑蟹形水的缘故。到了下面,没看见香粉房。沐兄给畲溪村干部电话,原来是“三清”刚被拆掉。马上回程,沐兄眼亮,顺路找了根兰花给我。这是意外的收获,不提多高兴了,且不管它以后会开什么色的花。算时间,回到镇上吃工作餐可能太昼了,便电话请示:可否独自留在村中午餐。凌主眼厉,瞧我定把持不住,生怕寻花有危险,不同意,务必赶回镇上。这才逃过一劫,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