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澳门建筑探究之三 岭南建筑在大湾区(8)
2021-05-30 下午 02:45   作者:王河   
分享

  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澳门建筑探究之一——岭南建筑在大湾区(6)

  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澳门建筑探究之二——岭南建筑在大湾区(7)

 

三、澳门西洋建筑与岭南建筑近代化

  澳门西洋建筑因其时空的先发性成为岭南建筑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近代建筑必然接受西洋化影响这一客观事实看待澳门葡风建筑的发展历程,无疑大大突破了关于近代演变的时间区间。澳门的发展历程并非传统意义的“近代化”,它是部分西方人群体在南中国海岸线上这个特定的地点,在中国地方官府的有效辖制下,最初以中世纪欧洲模式经营的一个独特城市,它本身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是一个逐步近代化的历程,因此,用“西洋化”或“西风东渐”来描述鸦片战争前澳门独特的发展状况似乎更为贴切。然而,在论及岭南甚至中国建筑的近代化历程,都无法回避这段历史和作用。从1557年葡萄牙人被允准居住,至1887年澳门被租借,其间长达300余年,澳门从传统岭南渔村发展演变成中葡建筑文化高度融合的远东经贸及宗教中心,澳门建筑的西洋化明显早于岭南其它地区,更早于中国内陆。因此,澳门建筑在西洋形式的引入、发展和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1

  澳门位于岭南早期海上贸易的出海口,与广州距离仅145公里,澳门与广州极强的地缘关系使澳门西洋建筑与岭南近代建筑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在澳西人对华贸易的兴衰与广州十三行贸易的开展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后者在东西方矛盾冲突中直接促发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巨变的源起;另一方面,澳门西洋建筑活动对十三行的早期建设存在技艺输出的可能,在十三行前的百余年中,澳门在地方官府“倘有兴作,必资内地匠作”的政策下,已经准备了大批熟悉西洋作法的地方工匠,他们在西洋形式的特点、传统梁架对西洋形式的适应、地方材料的运用等方面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和鸦片战争后广东工匠向刚刚开埠的上海输出一样具有同样的道理。

  澳门同时是西洋建筑文化和观念的输出地。由于明清地方官府对澳门以及后来的广州十三行均采取了相对封闭的管理方法,西洋建筑的萌芽、发展和演变也因此被局限在这些特定的区域内。但是,人为的隔绝并不能阻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自明以来,王士性、庞尚鹏、汤显祖、印光任、张汝霖、屈大均、林则徐等明清地方官员或文人士绅均到过澳门,对澳门西洋建筑留下深刻影响,《澳门纪略》、《广东新语》等相当多的历史文献对澳门建筑和人文风俗均有详细的描述,并流传于世。因此可以肯定地说,1840年鸦片战争只是西方建筑文化全面进入的一个契机。在此之前,在岭南一隅的澳门以及广州十三行,西洋建筑的移入早在二三百年前就已开始,它从观念、技术和艺术等多方面对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摘自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王河著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