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征文作品展示六:悠悠古道话通平
2018-04-22 上午 09:48   作者:钟锦烽   
分享

  小雪时节的海丰,天气是比较清爽的,似秋却凉于秋,是冬却又暖于冬。天空有点阴沉,却又没有雨滴落下,正是野外徒步的大好时机。一行十几人准备好行当,带上一个铝制大锅和必备材料便开始了通平古道之行。

  从海城驱车到莲花,途经召贡漂流地,来到飞瓦寺山脚下的观音台,便是我们徒步的起点。其实,通平古道的起始位置是在莲花新建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古道进行必要的保护,过度的开发已经完全摧毁了从新建村到观音台的古道。拓宽的山路虽蜿蜒曲折,但也算较平整,汽车可以比较轻松地行驶。

  通平古道是海丰的说法,惠东则称之为湘子桥古道,其称呼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两地各有一座桥,海丰境内有“通平桥”,惠东境内有“湘子桥”。通平古道是旧时海丰与惠东之间的一条重要交通枢纽,沟通了海丰鱼盐和惠阳炭薪木材的往来,大大促进两地商贸交往,为两地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旧时海丰盛产的食盐由盐队经古道前往惠东多祝圩和布心圩(今新庵),由此辐射内地,为海丰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道隐匿于莲花山脉山涧之中,顺着峡谷的走向延伸着,显得那么随性。两旁丛生的竹子恣意生长着,很是茂密,淙淙山泉一路跟随,颇有“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之意境。一阵山风拂来,竹技摇曳影婆娑,淡淡竹香早已醉了行人,群鸟叽叽恰似恋人的温存耳语。沿着旧人的足迹一路向前,惊叹于古人是如何在这荒山野岭之中硬生生开僻出一道鹅卵石铺就的山径,这需要魄力,更需要担当。踩着吱吱轻响的落叶,仿佛听着樵夫微哼的山野小调,挑夫壮胆作劲的吆喝,还有马儿铃铛响深山的清脆。铝制大锅叮叮当当着告诉大家前面的路些许坑洼,些许颠簸起伏。

  竹林里的炭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窑顶在破土而出的竹子面前早已消失殆尽,斑驳的窑门,半截的烟囱,看上去有好些光景,依稀听着它们诉说当年“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故事。莲花山脉里林木众多,铺满山野的绿让人回归大自然的淳朴,总有“望峰息心”的感慨。若在繁花似锦的季节,那定是绚丽斑斓如童话世界。古人正是看上这满山满山的高树绿林,寻一空地垒起简便的炭窑,好担柴烧炭置些油盐,换得夜归妇人笑的幸福时光。继续往前,古道边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些残垣断壁,鹅卵石筑就的墙基早已爬满苔藓,原本属于房间的地方伫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唯有根根石柱仍在向行人诉说这里曾经的热闹。分不清这是住家,还是茶铺,或者是人们进行交易的商铺罢了。不管如何,卖盐的,卖炭的,累了的,渴了的,在这里歇个脚,打个尖,填了肚子养足精神朝美好的生活好继续前行。

  我们在山谷溪水旁垒起简易灶台,架上锅,添柴烧火,清甜甘冽的山泉水翻着滚,冒着丝丝热气。坐石上,泡一碗咸茶慢慢品尝,芝麻的香味混着炒米的微咸,再杂着茶水的温热清甜,配着小米菜粿,纵使佳肴极品也相形见绌。偶尔掉落的美味引得鱼儿竞相争夺,见底的溪水似无所依托。我禁不住猛地伸手想要接住,生怕它们一不小心掉到溪底摔在鹅卵细石上。形状各异的石头互相搭配,这边看像鸭子,那边瞧又似恐龙巨兽,别有趣味。

  流水,人家,自然也有小桥。断桥是比较特殊的存在,溪谷两边各有一个水泥和石块混筑而成的桥墩,桥墩上分别用长条形石柱层层叠叠往前搭伸,各伸展了四层便戛然而止,故称之为断桥。断桥原名叫“公铺桥”,高约六米,据传是为方便往来的商贩樵夫而修建,明清时期便已有之。公铺桥在山洪的破坏下一直处于毁坏与重修中,到民国时期进行了最后一次重修,依然抵挡不住山洪的蛮荒之力,也就形成如今史诗般的断桥。湘子桥又是另一番景况,水泥钢筋结构的桥面虽历经风霜,却依然傲立山涧之上,连通着山的那边。翁式亮题的“湘子桥”石碑很是惹眼,红色字迹宛如山花朵朵,与周围的绿树青草互相映衬,浑然一体。

  人们常说,通平古道是通往到达平安的彼方,但我窃以为,它更应是通畅平正之意,正如章炳麟 《訄书·原变》所言:“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於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