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论丛 XIII:千帆过尽商路开
2018-04-24 下午 02:18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南粤古驿道分为陆驿与水驿,全长约11120 公里,其中陆路古驿道约6800 公里、水路古驿道约4400 公里。古代农产品、陶瓷、玛瑙等货物除走陆路外,水路也是必不可少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以说,这一条条水路,已化为一条条通商之路,货物从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千帆过尽商路开。

 

       一、独承“天时地利人和”的港口与水运

       古代的广东,包括今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钦州、防城市,位于中国最南部,其东西之间相距约1000公里、南北纵深2400公里,其东、西、南面向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遥遥相望。大小河流1343条,这些河水流入南海形成大大小小的港口219处,而且从东到西均匀地分布于海岸线上。同时,广东沿海也具有天然掩护屏障的港湾219个,而且由东向西分布。 

1

货运繁忙的港口。

       诸多河口港湾为通商之路的发祥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良好资源。特别在古时的帆船航行时代,为航海提供避风防涛、供给淡水食粮、装卸货品等极大的便利和安全。同时,这些港口、港湾又内联广东陆地的千百条河流,保证了生丝、丝织品、陶瓷、茶叶等货源的充足供应。由于其优渥的地缘条件,港湾不仅是内地货物集聚之地,也是货物外运自东南亚各国的重要节点。

 

       二、“三港一埠”串起南粤通商之路

       在219处港湾中,作为南粤古驿道上的起点或终点的“三港一埠”,即广州港、汕头樟林古港、湛江徐闻古港和台山海口埠,串联成线,串起了南粤的通商之路。但这“三港一埠”有着不同的通商线路以及通商的主要货物。各港口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政治的原因,呈现着不同的通商之道。

2

清代时期的广州港。

       广州港:在众多港口之中,货物吞吐量、船只数量以及商业地位的重要性均独占鳌头的无疑是广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粤古驿道的重要节点。广州港,由黄埔港、广州内港、莲花山港、番禺港、南沙新港等组成,三国时期开港,是“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也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港。西晋时期,广州到印度、斯里兰卡以至大秦商路开通,使当时广州成为“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港市,而且,宝货所出,山海珍怪,莫与为此”。隋唐时代,广州港发展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和世界贸易的东方第一大港,开辟从广州起航,远航至波斯湾、红海,到东非沿岸直到欧洲的亚、非、欧远洋航线。宋代又开辟广州至阇婆、广州至菲律宾的航线。明至清前期广州是贸易全球化的第一大港,开通了自广州到亚州、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俄罗斯的七条环球航线,使广州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

3

如今的徐闻港。

       徐闻港:徐闻古港在汉代是南海丝绸之路的出海港之一。在我国汉代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徐闻县,本汉旧县,……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以交易有利。”此史料反映了徐闻县在当时海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及贸易繁盛情况。冯承钧先生研究中国与外国贸易交通的路线指出,汉代有两条通道:“一为西域道,一为南海道。南海道之开辟或更在西域道之先。

4

如今的樟林港。

       樟林港:早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已联寨筑成港口,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兴建埠头。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后逐渐兴盛。乾嘉年间发展成为潮州最大的贸易港口,是粤东通洋的总汇和枢纽,闻名中外。清代被称为海上雄狮的“红头船”,就是在此港口放洋和返航停泊,呈现一派贸易的繁荣景象,史料载:“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象犀金玉与夫锦绣皮币之属,千艘万舶,悉由澄分达诸邑。其自海南诸郡转输米石者,尤为全潮所仰给。每当春秋风信,东西两港以及溪东,南关、沙汕头、东陇港之间,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筹,居奇屯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5

海口埠。

       海口埠:海口埠始建于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初立圩时,由附近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组织筹建,叫“十户圩”。因地处大同河与端芬河会合出海口处,加上当地人习惯称“河”为“海”,故改名“海口埠”。当年,不仅粤西有水东船运载廉江牛、水东油、阳江猪和杉木前来贸易,来自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渡船也经常在此停泊。此外,台山华侨也多经此地出洋,被誉为“出洋第一港”。便捷的条件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银信又称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银信自19世纪初开始,并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基本终结,历时150余年,对当地、南粤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什么说“三港一埠”会在219个港口中脱颖而出成为串起南粤通商之路呢?先来看“三港”的位置,在南粤的海岸线上,樟林港在南粤最东端,徐闻港在南粤最西、最南端,而广州港则位于徐闻港、樟林港之间的中点上,首先在地域上没有太多的竞争与重叠,三港之间多为货物上的汇集、中转上的联系。其次,无论是“三港”还是“一埠”,出海对外贸易占了较大的比重,樟林港与海口埠还是海外移民的重要出洋口岸,因此催生的银信侨批除了维系情感之外,所带来的汇款是进行购置日常生活与通商贩卖的钱币来源,进一步反哺了商业的发展。其三,其航线与货物类型不尽相同,广州港区位优势明确。徐闻港、海口埠对外贸易主要面向东南亚,樟林港面对太平洋,而广州则通向全世界。在“三港一埠”中,广州港无疑是航线与货物最为齐全的,为主要支点,其它为次支点,撑起了南粤的通商之路,正是千帆过尽商路开。

 

       参考资料:

       1.黄启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古港》,中评网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56&docid=100151101

       2.郭军,《昔日广东台山人出洋第一港——海口埠将重现生机》,中国侨批网

http://www.chinaqw.com/gqqj/2017/05-04/140004.shtml

 

       (注:以上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