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祠门头壁画”简介
2019-02-18 上午 09:26   作者: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梁迪宇,整理   
分享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以所发现的杨家祠门头壁画,分别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陈锴生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莫惠雯老师对壁画画面进行指导和读解,综合以上三位老师的专业读解与基本背景信息,笔者整理成以下的《杨家祠门头壁画简介》内容:

  从两幅壁画的题字看,分别可见“东波笠屐”和“雁塔题名”,暂且以这两题字分别为这两幅壁画命名,易于传播。画面较像清末风格,笔法大体都是宋代院体,民间壁画一般有粉本,即是特定的主题和样式作为图式参考。

1

《雁塔题名》壁画。

  从这两幅壁画中可看到多种技法的集合,构图平远。经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员翁泽文初步考证,《雁塔题名》为清末民初广府壁画画师陈灼文,南海人。“雁塔题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据说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们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从此以后,“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在家门上方绘制此画,显然寄托了屋主希望子子孙孙都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尽享荣华富贵的愿望。《雁塔题名》画面半边高峰与半边山丘的落差较像南宋的画面,晕染为主,用笔比较湿润,山沟多用披麻皴,凉亭和屋落布局颇有空间感,用笔较软,有柔润的文人气息。虽然树木造型的画法比较程式化,但总体画面完整秀雅,意境别致,视觉观感上还是不错的。

2

《东坡笠屐》壁画。

  “东波笠屐”不知道是不是“东坡笠屐”之误,如果是东坡,那就是描绘苏东坡谪居海南时着斗笠木屐的故事:《东坡笠屐》。根据老粤西白话方言中,有“苏东坡”常被念成“苏东波”的发音习惯,这画面上当时留下的笔误,经善意的猜想,是当时的粤西画师题的。自宋以来,历经元、明、清及现代,创作和研究《东坡笠屐图》者不乏其人,宋代以后的士大夫所向往的“耕读传家”生活状态,一方面参加进士考试,一方面参加农耕生产。“东坡笠屐”的典故,指苏东坡流放到海南儋州后,一天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雨,便向附近农家借得竹笠和木屐以避雨,但穿戴起来却甚是奇怪,惹得当地妇孺争笑,连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只是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后人引此事,却是赞美苏东坡旷达乐观、与民相亲的襟怀和气度。《东坡笠屐》中的树屋多用中峰勾勒和点叶,高山的披麻皴也是湿润的中峰,其余侧峰行笔较多,落笔看得出酣畅淋漓,意境较浓,很有南方湿润清秀的风景,看得出这笔意服务着这意境,不是那种硬朗刚劲的风格。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