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曲江梅花河古桥(上)
2020-08-07 上午 10:05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考古大家谈”   
分享

  曲江地处粤北中部北江上游,属山地、丘陵和盆地地貌。曲江境内河网密布,河道总长459公里,所有河流均发源于山区,向中部汇合后注入北江。马坝河是北江左岸的一大支流,梅花河则属于马坝河的下游支流,长约30公里,发源于曲江大塘镇黑石管理区,自东向西流经大塘、马坝两镇,在马坝镇阳岗管理区的山车村附近与马坝河合流后注入北江。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出于人类跨越江河的现实需要,它身上往往集中体现出各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手段,同时也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通过对一个地区现存古桥的调查了解,可以让我们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曲江地处大庾岭南,扼粤赣之要津。梅花河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加之河道适于建桥,所以至今仍保留有9座古桥,古桥分布如此密集的河道现已不多见。

1

图1 大塘镇后门前村石拱桥立面图

 

  大塘后门前村石拱桥

  大塘后门前村石拱桥位于大塘镇其田村委会后门前村所在的梅花河上游。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长约13米,宽3.8米,高4.25米,拱高3.75米,跨径6.5米。该桥为半圆拱,两端砌有台阶。桥面正中位置砌有一块边长0.35米的正方形石块,用意不明,从所处位置推断可能是象征性的顶盘石(又称千斤石,是放置在桥面正中拱券顶部稳定桥拱的基石)(图1) 。

2

图2 大塘镇梅花寨村石拱桥

 

  大塘梅花寨村石拱桥

  大塘梅花寨村石拱桥位于大塘镇梅花村委会梅花寨村所在河段,当地称“梅花桥”。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总长(包括两端引桥)47米,宽4.4米,高6.5米,拱高约6米,跨径11.6米,为标准的半圆形拱。此桥为何高建?传说髙可接龙。但笔者认为可能和这里经常发大水有关。据村中老人介绍,梅花河在这个地段常发生洪水漫过两岸的情况,或出于安全考虑,村人才特意将桥面砌高。梅花桥桥基采用睡木沉基法建造。农谚曰:“水浸千年松”,故以树径30厘米左右松木扎成木筏沉置水中,然后在筏上垒石筑台,台上再起拱券。

  桥的东南侧路旁,立有一座带碑盖的四方形石碑,碑身宽0.37米,高1.57米,上有凉亭式石顶。碑的四面额题上分别各有二字,即“奕世、流芳、重造、桥碑”。碑文字迹较为模糊:“从来碑记之立所以表功德示不朽也。然岂必功垂竹帛德被方……感草茅凡桥梁道路因时修造则于□有济亦未非生平不朽事也。此处石桥一座创自康熙辛卯岁(1711),乾隆丙申(1776)洪水冲塌,至癸卯年(1783)始请□□石匠刘相武鸠工筑造。昔分两拱,今合为一,规模丈尺,视前有加。兴工于九月上浣,明年季春告竣,共计费银三百余两。……廪生何思谦撰。”根据碑文可知该桥原为双拱桥,清康熙五十年(1711)始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被洪水冲塌,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重建,乾隆四十九年春告竣,重建时为防洪而改成目前的单拱桥,共耗银300余两,956名捐款者的姓名刻满石碑四面(图2)。

3

图3 马坝莲塘岗梅花河石拱桥

 

  马坝莲塘岗石拱桥

  该桥位于马坝镇山子背村委会所属莲塘岗村旁的梅花河上,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长26米,桥面宽4.2米,高6.6米,拱高6米,跨径12米,为标准的半圆形拱。拱券采用条石与块石相杂横向并列砌法砌成,券石外砌有一圈眉石;桥面呈梯形,顶端平直,北坡砌14级石阶,南坡砌17级石阶。桥基采用和梅花桥一样的“睡木沉基”法(图3)。

4

图4 马坝镇新小江村石拱桥立面图

 

  马坝新小江村石拱桥

  马坝新小江村石拱桥位于马坝镇松山下村委会新小江村西北的梅花河上,为单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长8.55米,桥面宽3.1米,高3米,拱高2.6米,拱跨径5.05米,桥面两端各有四级石阶供上下。半圆形拱,拱券采用条石横向并列砌法砌成(图4)。

5

图5 马坝镇新村五拱石桥

 

  马坝新村石拱桥

  马坝新村石拱桥位于马坝镇新村村委会所在的梅花河故道上,为五孔联拱石桥,石灰岩材质。桥长42米,桥面宽3.4米,目前桥面高2.8米。5个桥拱跨度由北至南依次为4.5米、6米、4.6米、5.7米和4.4米,与常见的等高拱桥和中孔高二边对称低孔的驼峰拱桥不同,形制较为特殊。圆弧形拱,拱券采用条石和块石混杂横向并列砌法砌成,拱券石外另砌有一圈眉石。

  由于此处的梅花河在数十年前已做裁弯拉直改道,故现在该桥已成为旱桥,桥的分水以下部分已被淤泥掩埋,尚可见迎水面桥墩前砌有三角尖状分水。查清代光绪时修的《曲江县志》,有“普渡桥,在石角铺”的记载,据此可知该桥原名普渡桥。从该桥长度推测,当时梅花河的水量远比现在大的多(图5)。

 

  (未完待续……)

 

  (原文刊登于“考古大家谈”,作者吴孝斌,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