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众古村,赏古镇,吃足4餐!这才是国庆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9-10-01 下午 08:1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搜狐号“广东旅控集团”   
分享

  国庆将至,许多小伙伴已经做好出行计划,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国庆期间在各大景区前胸贴后背的“惨景”?今年的国庆不妨找个时间,逃离车水马龙,到古镇古村走走。曲折深巷,青砖黛瓦,行走在静谧古镇里,感受久违的恬静与悠闲。

  在韶关乐昌,有这么一个百年老镇,居金鸡岭山下,西京古道旁,没有被人商业开发,山水秀丽,静谧如画,那就是坪石镇。

1

  坪石镇素有“广东北大门,岭南第一镇”之称,近年来,坪石镇凭借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的城镇文化,蓄势待发,重展她的魅力。那么,坪石镇好玩的地方究竟有多少?跟着中旅君一起来看吧!

 

  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位于坪石镇肖家湾塘口村,始建于清代,2011年被评为乐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坪石镇保存完好的古宗祠灵魂式建筑。

2

(图为朱氏祠堂)。

  宗祠整体完好,现在依旧是村民重要祭祀场所。

3

  尽管犀利的岁月不断摧残着祠堂,走在祠堂的行道上,仍能感受到她那厚重而独特的码头文化信息。

4

5

  同时,中山大学理学院办学旧址也在此处。

6

  为什么中山大学的旧址会在这里呢?

  在70多年前的连天烽火中,为躲避日军的侵略,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到乐昌市坪石镇,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大中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展开教学。在物资短缺的时代,这些院校得到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与坪石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结下深厚情谊,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当年的教学遗址。

7

8

9

  

  广同会馆

  当年,随着外来经商者日益增多,坪石出现了各种行会、商帮活动和组织,广同会馆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因为洪水侵袭,会馆基址作了从淹没区整体移动至高地的保护性处理。

10

(图为广同会馆)。

  此外,广同会馆就是国立中山大学的校本部,各学院都分布在围绕坪石100里的范围之内。

 

  西京古道

  在广同会馆附近的西京古道是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道,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相传,唐玄宗为杨贵妃准备的荔枝,就是从这条路运往千里之外的西安。

11

  走在残存的古道上,似乎还再现着那“古道西风瘦马”的诗意,只是岁月更替流逝,那些曾飞驰的鞍马已经远去,碧连天的芳草也换了千百回。

12

 

  三星坪码头

  沿小路走下山坡,就是西京古道上的三星坪码头,这里曾是粤湘货物转运的繁华之地,许多当地人靠摆渡拉货谋生。

13

  “转梅罗家贯,盐萝三百担,三天不出门,饿死一大半”,这首朗朗上口的民谣,讲述的是上世纪坪石码头繁华热闹的集散地情况。

14

  当年,中大师生都是从这个码头上岸,来到坪石继续学业,将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15

  中大旧址

  当年,中山大学工学院的旧址就坐落在这个交通要道三星坪村,一时间使得这个小山村充满了科学和人文的气息,许多旧祠和农居都成为学舍。

16

  如今,尽管岁月对这些文物留下了痕迹,但从这青砖碧瓦中仍能感受到当年校舍内学术火花碰撞的厚重历史。

17

18

19

  为真实地呈现抗战时期华南及港澳高校在坪石办学的辉煌历史,政府将中大旧址打造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吸引华南及港澳师生“寻根”与研学。

20

  

  九福兰花公园

  九福兰花公园是广东省第一个以“空谷幽兰”为主题3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有着竹兰相间的兰花四合院。

21

  依着大山傍着村落,既有大山的秀丽也有田园的悠然,整个景区由内到外都透露着一种优雅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气质,景区里集赏兰花、休闲小聚、登山观景、品兰花茶等活动于一体,已成为乐昌的网红打卡地!

22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如果,你想对坪石的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妨亲自去走走看看,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体验乐昌的古村落。

 

  线路推荐:广东中旅韶关坪石百年古村2天游(国庆)

  线路特色:

  游韶关坪石百年古村塘口村

  老街旧镇西京古道-三星坪

  重温抗战时期中大学子求学救国历程

  品尝地道粤北美食3天团

  出发日期:10月1/3/5日

  山水相伴,古村古庙风景好,游玩之时,品尝当地农家菜,国庆来一次坪石是不枉此行的。 

 

  延伸阅读

  为了更好地让游客了解和认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不平凡故事、提升游客的参观感受与研学质量,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对外开放之际,施瑛、曹劲两位老师悉心培训了十多位现场导游,为基地顺利开放夯实了坚实的基础。这批第一期接受专业培训的导游分别是:

1

2

3

4

1

1

 

2

 

  (原文刊登于广东旅控集团搜狐号,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