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边的土榨油坊
2023-08-31 上午 11:00   作者:邱土明   
分享

  农历七月初,应朋友邀约,我们前往乐昌市梅花镇石带村做客。去之前,乐昌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本已打了退堂鼓。不曾想,友人电话催促,告知梅花镇的天却是一片晴朗的天。并且再三强调正是禾花鱼撒欢的时节,正是花生豆腐飘香的时节。美食当前,怎不让人心动?于是,在太阳落山前,我们欣然出发。

  梅花镇是乐昌“梅辽四地”的中心镇,人口多。1931年2月初,著名的红七军“血战梅花”的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的,革命先辈们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军民鱼水情在梅花情深义重。

  西京古道自英德起,经韶关乳源,穿过乐昌云岩镇,在梅花镇横亘而出,直通坪石镇直至湖南宜章,到达旧时长安城。因此,西京古道的动人的故事屡屡在这里上演。这里又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特有的饮食习惯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我的出生与成长都融入在这古道热肠里。

  驱车一小时,途经乐广高速、坪乳线,以及一段西京古道主干道,望着旁边越来越熟悉的青石板路,以及支线上的古亭古韵古色古香,一股乡里的火烟味道扑面而来,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一下车,首先钻入鼻孔的是榨花生油的独有香味,已经浸满整个村子,仿佛满山遍野的花香都羞涩了。

  我循着浓郁的香味快步寻找着,一转弯,呀,就是这了。你看,熟悉的稻草圈、编织袋,大大小小的油桶,蒸熟花生米的灶台,准备好的竹竿木条,用做柴火整齐堆砌着。当然,稍微不同的是,压榨花生油用的器具已经由木质的变成铁质的,可能这就是时代在进步吧。总体的压榨方法,还是没变的。

  记忆中,首先要求去除杂质,然后碾坯可用石碾将花生仁碾碎,碾时花生仁不要铺得过厚,以免碾坯不均匀,再用铁锅笼屉,待水烧开后将碾好后的生坯均匀平铺其上。装饼是个技术活,蒸好后的坯子即为熟坯,要迅速装饼。铺草均匀,压实踩平。当二次压榨后,花生油便渗透而出。这样压榨出来的花生油,它的浓香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当它入锅时更是香味四溢。本身花生油的营养价值特别高,价格也适中,因此最受人们喜爱。

  花生本来就是朴实无华的,不会高高在上炫耀自己,扎根土地,待到硕果累累时,也不高调出土,只有从泥土中拔起时,才觉得惊艳。除了榨油,各种与花生相关的美食都会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我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榨油坊,看着忙碌的榨油人,感到这每一滴油的背后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朴实的客家人,正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历史迁徙的大浪淘沙中,顽强地生活着。古道旁边的生活画卷也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

  晚饭在主人憨厚而又热情地推杯换盏中,意犹未尽。禾花鱼煮白豆腐青辣椒,满满大盆。馨香可口,鱼的绵润,豆腐的松软,衬着微微的青辣,开胃极了。炸酥的花生豆腐,褐色偏黑,外焦里嫩,直接蘸着葱花盐水,地道的美味令人赞不绝口。自家的土鸡无论如何煮,都是最好的厨艺,不,根本不需要厨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想起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就如此惬意吗?抛开世俗的一切,回归自然与恬静,在土榨花生油与农家菜相伴的日子,去笑看世间风云,这不就是我们的追求吗?

  饭后,我再一次走进榨油坊。作坊的灯光并不是很亮,但忙碌的身影依然很清晰,村里的两位老人坐在门口看着,一边闲聊,我望着一位较大年纪的阿婆,笑着问了一句:“老人家多大年纪了?身体好得很哪!”阿婆呵呵一笑:“我今年差不多九十了”。差不多九十,高寿啊。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健朗的身体,中气十足的声音,却是耄耋之年。我由衷赞叹!

  我又突发奇想,问作坊的主人:“花生麸好香,卖不卖?”因为这是做花生豆腐的原材料,也就是榨完油后剩下的残渣,其实没吃过的人是不太能想象出来的,它能变成一道美味佳肴。在客家人眼中,花生豆腐就是一道招待贵客的佳肴。在穷苦年代堪比山珍海味。

  主人回答道:“不卖哦”。

  “为什么?”

  “我要喂鸡的。”

  我顿时一愣,实在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有种深深的挫败感,喂鸡?这,它的价值是如何衡量的?我买的价钱应该远远超过养鸡的价值了吧?不过,想想也释然,土鸡之所以味道鲜美,就是用五谷杂粮和花生麸这样的珍馐喂养出来的。也许,农村的生活真的过得好了。

  我不死心,又问:“花生油卖不卖?”

  “也不卖,因为儿子媳妇回来会骂的。”

  我愕然,这是什么理由嘛!只能干笑着,化解自己的尴尬。我想,儿子媳妇的骂,并不是真正的骂,也不是责备,只是希望老人家留着好吃的,好好安享晚年,不用再为那一日三餐,愁坏了灶台的锅吧。

  这古老传统的土榨油坊,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当新的生榨花生油方法出现时,人们还是更倾向于它,初心不改。在汗水浇灌的背后,是一种家的情怀。昔日,西京古道边的客家人,过惯了东奔西跑的奔波日子,过惯了清贫的日子,但淳朴好客,热情待客的情意永远没变过。我心中了然,如今,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的未来也一定是更幸福的。我们有一盏明灯,指路灯,照耀着我们一路前行!

1

2

 

  作者:

  邱土明,广东省戏剧家协会、韶关市、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以上图片为本文作者拍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