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间,蓝天下,渔女们赤足踏着细浪,一边修补渔网,一边高声歌唱,唱和着海浪,浸润着心灵,这便是生于大海的咏叹调——惠东渔歌。它记录着千百年来惠东渔家的真实生活,它散发着疍家文化的艺术魅力,它还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东渔歌的历史渊源已经有一千多年。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原属“疍民”,他们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渔歌也随疍民迁徙而来,并与惠东沿海地域文化交织相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曲调、风格和演唱形式。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平海、港口、巽寮、大亚湾一带风格、旋律相近的“福佬”疍家渔歌被统称为“惠东渔歌”。它不仅在社会学、文化学和民间音乐史研究上有特殊的价值,对当代音乐创作也有重要借鉴作用。
古时渔民唱渔歌,一为祭拜妈祖,祈求亲人平安,风调雨顺;二为以歌自乐,以歌解忧。渔民出海之际以歌鼓劲,曲调尽显豪迈爽朗,渔女出嫁之时以歌寄情,婉约唱出惜别之情,没有乐器伴奏也能有满腔热忱,惠东渔歌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骨血。
图为陈志祥。
惠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惠东渔歌工作室负责人陈志祥:惠东渔歌的历史渊源已经有一千多年。在普查中我们了解到惠东渔歌的品种非常丰富,类聚起来大概有 29 种,比如“啦哒啲嘟啲调”“阮介嬷调”“妹仔哎调”等很多。
陈志祥介绍道,惠东渔歌主要用福佬话(即闽南话,也称学佬话)演唱,主要的特点就是衬词衬句特别多,歌词的结构比较精炼,语言非常朴素,旋律也非常优美,渔民们通常以“斗歌”为乐。
72岁的李却妹是惠东渔歌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熟练演唱惠东渔歌的二十多种曲种。出生在海上,成长在渔船里的她,5岁就跟着父母出海打渔,学唱渔歌。也许她还在母亲腹中的时候,母亲边织网边哼着的渔歌已经开始让她享受那浓缩了海天日月的音韵。
图为李却妹。
历经千百年岁月沉淀,惠东渔歌始终伴随着惠东渔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渔民后代放弃了本业,加之惠东渔歌的曲调原始、语言限制,难逃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惠东渔歌传唱危机迫在眉睫。而随着老年渔歌手的相继辞世,惠东渔歌一度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从2005年开始,为了保护和抢救濒临失传的惠东渔歌,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同时启动抢救工程。2008年,惠东渔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于惠东非遗工作队伍来说,渔歌申遗的成功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的保护工作要持续推进。
图为廖志涛。
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廖志涛:惠东渔歌能够扎根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中去,所以它有这个生命力。怎么保护惠东渔歌?一个是要保存它的原生态,第二个是要结合新时代新气息。
2023年4月4日,我国首部以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为底色的大型音乐剧《渔家》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开演。该剧取材于惠东渔村的疍家渔民故事,以疍家渔民海生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为背景,反映了渔家人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生活变迁,折射出惠东渔家生活面貌。
图为赖房千。
著名词作家、编剧、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赖房千:我们希望用新鲜的时尚的形式,让渔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抒发现在渔民的感受。如果只靠寥寥可数的几位非遗传承人来传唱,它可能会慢慢消失。我们以音乐剧的形式把渔歌在舞台上呈现,就是对非遗的动态传承的一次尝试。
音乐剧中传统渔歌的演唱者张喜英是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的“外来妹”,她到惠东的渔村拜师学艺,能以当地方言唱出五种纯原生态的不同唱腔的渔歌曲调,在全国渔歌邀请赛上多次获奖,被誉为“渔歌皇后”。
图为张喜英。
惠东渔歌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喜英:我认为要表现出惠东渔歌的“柔”和“叹”的特点,古老的渔歌,它是渔民的精神寄托,它富有抒情性和咏叹性,婉转而带有淡淡的忧伤,节奏平稳而舒展,表现了海边人的坦然的生活态度和淳朴的渔家情怀。
惠东渔歌是传统的、原生态的,音乐剧则是外来的、时尚的,传统文化与新鲜形式的包容,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冲撞,将疍家人淳朴的渔家情怀越唱越浓,越传越远。
在惠东县,除了国家级传承人李却妹,惠东渔歌的省级传承人有3位,县级传承人目前已发掘38位,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儿,李却妹亲传的学生累计已有百余人,他们都是一样热爱渔歌,但是每个人都有喜欢渔歌的独特的理由。
图为苏宝玉。
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宝玉:我记得小时候听奶奶唱的第一首渔歌是人家嫁人的时候唱的,觉得很好听,从那时候就开始想学唱渔歌了,长大以后就慢慢学起来了。
图为苏美香。
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美香:现在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我宝宝会跟着我唱渔歌。
图为李美枝。
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美枝:我跟着我老公去出海捕鱼的话都会想起唱渔歌,就是“阿妹叫哥早点回”。
图为李却妹与苏伟海。
李却妹孙子苏伟海:因为我个人也特别热爱渔歌,我们也有唱流行歌的一些方面的经验,正在计划着怎样把这两个元素进行结合,然后去创造出一个新的渔歌时代,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努力。
在漫长的传承道路上,年轻一代的渔家后辈并不孤独,惠东县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们不曾懈怠,李却妹、张喜英、李福泰、苏方泰、赵兴祥等许许多多的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们,合力把《一对龙虾藏礁洲》《千年渔歌唱不停》等一首首经典渔歌唱到了中央电视台、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艺术舞台。
一簪一钗不曾离手,一曲一幕未曾懈怠,李却妹曾倾囊而出为渔歌传承人们定制服装和手工特制头饰,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时候自己编排表演……从小渔船到大舞台,所有身体力行的坚持没有白费,她说:“我们要把渔歌传到每个人心里,因为我们是渔家的人,千代万代都是渔家的子孙。”
年轻的渔人们枕着海浪,对着明月唱起渔歌,婉转柔美的音调、平稳舒展的节奏,像是在划船摆渡,又好似驰骋于辽阔的海疆。深情而悠扬的渔歌里,有从海到岸的沧桑,有对国泰民安的祈盼,更有向海而生的勇气和力量。
(原文发布于“广东广播电视”,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