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精华段吃住行攻略之十一:海丰古驿道
2018-08-01 上午 11:08   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分享

       由各地住建部门精心挑选和匠心打造的南粤古驿道精华段将在国庆前亮相,这些精华段不仅有保存得最好的古驿道和自然景观,更串起了173处古迹和景点,为大家增添一批假期好去处,但是这些驿道都深藏在山野之中,有些小伙伴会担心游玩起来有些不方便。没关系,驿道君这就带大家探访每一条精华段,为大家送上最全的精华段吃住行攻略!本期将带大家探访汕尾海丰羊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重点线路(海丰段)古驿道。

 

       汕尾海丰羊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重点线路(海丰段)精华段翻越海丰著名的羊蹄岭,起点于赤石镇新厝林村,途径羊蹄岭古道、君子岭古道,终点至泗马岭水库。精品段全长11.3公里,其中古驿道本体段4.8公里,属于山地型古驿道;另外依托原有县道、村道建立了6.5公里的古驿道连接线。

1

沿途有啥看?

       这一线路沿途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既有“古道、古庵、古关、古村”,也有“山抱水潆、迂回交峻”的羊蹄峻岭和海天一色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2

3

 

       一、沿途景点

       (一)新厝林古寨

       新厝林古寨位于海丰县赤石墟西侧1公里处,古寨的建筑恰如一座军事城堡,为防止山匪海盗抢劫而建,古寨呈方形,四周用灰沙夯筑而成,围成坚固的寨堡,四角各筑一个角楼。古寨设计坚持自然环境和建筑艺术相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古寨内部建筑完整,中心街宽达4米,街道两边是五座三间两进的合院式老屋,每屋单檐布瓦硬山配镬耳式山墙。古朴的建筑和鹅卵石铺就的街巷,如岁月留珍,让时光永驻。

4

 

       (二)羊蹄岭古道遗址(古海丰八景之一)

       羊蹄岭古驿道,开凿于西汉初年,虽经历上千年的变迁,但作为粤东交通要道的地位一直未受到动摇,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故事。最初的古道由山石砌成磴道,宽约1.7米。直至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明朝政府鉴于羊蹄岭驿道地扼东西交通要冲,为惠州进入潮汕平原地区的咽喉,于是拔出公款,开始拓宽驿道,建亭砌石,置僧施茶,方便行人,并将其建成为粤东的邮传大道。

5

       羊蹄岭关,有五座关口,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岭顶建筑关城和驻兵营房23间,设置防炮8座。岭道连绵20多公里,连接5个关城,至今亦有260年的历史,是镇守潮汕平原进入惠州、广州的险道雄关。李纲、刘克庄、林则徐、屈大均、周恩来等名人均在这条千年古道上留下足迹。

6

7

 

       (三)圣佛庵

       圣佛庵原名翦翠庵,俗称羊蹄岭庵。明朝景泰年间砌筑驿道,为途经羊蹄岭的官员以驻足,遂于岭顶创建翦翠庵,一进三间,旁置小亭,延僧施茶,以便行人。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海丰知县李光华奉旨偕荐修禅师选择原址之西五里(今址)移建此庵,二进各三间;于岭顶原庵址建筑关城兵营,派兵驻卫,以靖地方。自清代至民国时期,荐修、默泰、能泰、圣文、果色、果悟、常经等禅师居此。历代过往官员和骚客留下不少感怀诗文,以及记事的石碑等文物。

8

 

       (四)君子岭古道

       君子岭又称陈三岭,为羊蹄峻岭的接入古道。羊蹄峻岭作为古代粤东通往省城的唯一官道,官方设置有城关、驿站等设施,此处自然成为过往商旅歇息的落脚点,也因此催发了商机。当时梅陇、鲘门及附近的群众需通过君子岭古道前往羊蹄峻岭。

9

 

       (五)凤河晚渡(古海丰八景之一)

       凤河晚渡位于海丰县第二大河流——赤石河下游的新里村大山头至深冲路段,凤河是惠、潮官道的必经之路,为官办渡,由官府出钱造船,雇用渡夫,宿于渡口,使过往行人早晚有渡,且免交渡费,故又被称为“凤河义渡”。渡口河面宽阔,两岸叠翠,夕阳辉映,白鹭惊飞,野渡横舟,被誉为海丰古八景之一。渡口西侧山坡上葱松翠绿,沿河竹影倒悬水中,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山光水色绮秀清丽。

10

 

       二、美食

       来到海丰,当然是品尝各式各样的海鲜。此外,海丰小吃也绝不能错过,甜、咸各有许多款式,常见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浆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鱼粥、虾粥、肉粥、甜酒糟等。

12

 

       三、住宿推荐

       精华段附近既有温泉山庄,也有特色民宿可供选择。其中海丰水底山温泉庄园位于赤石镇明热公路,拥有森林、潭、河、谷珍贵自然资源,拥有粤东最大的温泉地区。桃花源·吾舍位于赤石镇凤河河畔,临近海丰古八景之一的“凤河晚渡”,浪漫别致,适合情侣和家庭入住。

13

14

 

       交通小贴士:

       自驾:沈海高速(鲘门出口)—324国道—X131县道—新厝林村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