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贡院明远楼为木结构两层楼阁,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平方米。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五间,楼身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上下层柱位对齐无收分,构架为七架桁屋前后三步梁用四柱周围廊,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楼梯设置在东侧回廊内,首层外檐柱施插栱(丁头栱)承托挑檐梁挑出腰檐(角柱施两跳、其它施一跳),二层同样施插栱承托挑檐梁出檐,重檐歇山顶上覆以黄琉璃瓦,具有典型的清代岭南建筑特色。2016年大修后作为广东贡院历史陈列馆对外开放,为明清广东贡院现存唯一建筑。
广东贡院明远楼
广东贡院始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原在广州城东北,元末毁于战乱。明初乡试考场一度设在光孝寺,宣德元年(1426)重建贡院于内城东北隅小北门内西竺寺旧址,即今小北路北段的大石街、小石街和洪桥街一带,明末又毁,今明代贡院附近尚存洪桥街(原黉桥街)、天香街、丹桂里(原丹桂巷)和步蟾坊等与贡院科举相关的地名。
广东贡院明远楼文保牌
清初则先后于光孝寺、广东布政使司署和明代总兵府旧址举行乡试,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广东巡抚李士桢主持重建贡院于城东南隅承恩里,此后经历了两次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毁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次年重建,咸丰七年(1857)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十一年(1861)重建)和四次扩建(道光元年(1821)、二十二年(1842)、同治二年(1858)、同治六年(1862)四次扩大号舍规模)。此外嘉庆十七年(1812)将广州城墙东南角上的四方楼改建为魁星楼,因其靠近贡院,攸关文风。清代贡院附近同样留下了拾桂坊、龙腾里等与贡院科举相关的地名。
清光绪五年(1879)《广州府志》贡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绪三十二年(1905)科举废除,两广总督岑春煊奏改贡院为培养中学及师范学堂师资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明令该校与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广东大学,十五年(1926)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大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山大学迁至石牌新址,原址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后演变为今广东实验中学。
明远楼南侧与号舍、水井历史照片,同治十二年(1873)(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开始,原贡院建筑即被陆续拆除以兴建新校舍,其中南部建操场,因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革命军曾在此誓师北伐,今改为革命广场;中部建大钟楼、西堂和东堂等西式建筑,中山大学时期曾分别作为礼堂、文学院教学楼和理工学院教学楼与实验室,仅存的明远楼则作为图书馆阅览室。
(原文发布于“文保在民间”,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