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的“皇族村”——江门霞路村
2018-02-17 上午 11:2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崖门古驿道是南粤古驿道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的重要支线,这里曾发生过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宋元崖门海战,此次战役之后,南宋赵氏残余势力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在古战场不远处,有一座与赵氏后裔密切相关的村庄——霞路村,这里流传着传奇的赵宋皇族后裔的故事,今天驿道君就带你去走走吧。

霞路村1

霞路村牌坊

  霞路村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居住在这里的90%以上都是赵姓居民,是宋朝太宗皇帝的后裔,因此霞路村又被称为“皇族村”。据霞路村族谱记载,霞路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建村过程是一段悲壮的故事。

  公元1271年,蒙古忽必烈入侵中原,建立了元朝帝国。由于弱势无能,宋朝皇室被元军追杀从福建逃至新会崖山,当时,赵匡义的第十一世孙、上柱国大夫赵逊崖也随军逃亡至此。公元1279年,宋军在崖山海战与元军交战失败后,名相陆秀夫背着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殉国,赵逊崖也投海殉国,在死前,赵逊崖把儿子良钤(6岁)、良骢(4岁)托附给琼州太守林玄辅抚养。

霞路村2

崖门炮台

  后来林玄辅带着两名孤儿隐居新会,并把两孤儿改名为林大奴、林二奴。元朝20年(公元1283年),林大奴与林玄辅之子林桂山聚兵万余起义。后起义军被元朝镇压,林大奴与林桂山同时被杀。明朝洪武年初,林二奴的子孙恢复姓赵,其中一支在台山浮石村定居,另外一支则重新回到了崖山,创立霞路村,以告慰先祖。为了报答林氏存孤大恩,霞路凡有祭祀祖先,一定要先祭林公,后祭自己的祖先,此例一直延续至今。

  此后,赵族为报答林玄辅当年的赵良钤早死无后,而赵良骢生有两子,长子友通又生三子:长子宗远,后居台山浮石;次子宗述,年幼早逝;三子宗逞,字彦祥,号居霞,公元1374年,由睦洲迁居古井,重新回到了先人当年滔海殉国的这片古战场,似乎为的就是对祖先的告慰。立村“霞路”,此后宗逞公成了这一宋室皇族村的开基始祖。

  在霞路村,曾经有过三十多间大小祠堂,皆具有岭南建筑的艺术特色。现存或重新修建的有节庵赵公祠、乐野赵公祠、仰东赵公祠、耀吾赵公祠、敬堂赵公祠等。众多祠堂中,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的是赵氏大祖祠耿光堂。

霞路村3

霞路村祠堂之一

  耿光堂始建于明代后期,三百六十多年来,这座由宋朝皇室幸存后裔兴建的古祠堂,始终默默地隐藏在简朴的民居中,默默地尘封着元兴宋亡的岁月沧桑,默默地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底蕴。从祠堂外面的格局来看,似乎暗藏着许多高深的风水学问。

  祠堂坐落在全村中轴线上,祠后是榕树林,林后是狮子山;祠前是空旷的广场,广场开去是一片波光潋滟的大水塘。祠堂正门上方石刻 “宋宗室亲臣赵公祠”八个大字,历来受人注目。听说此八字出自于明朝后期霞路人赵天威之手,用葵柄硬笔书写,字体规整,严谨,霸气,不同凡响。大门两边墙壁上绘有瓷彩壁画,色彩斑斓,生动传神;左右两旁鼓台的石雕手工非常精细,独具特色。

霞路村4

耿光堂

  耿光堂的建筑是典型的岭南厅堂式,原为四进三天井,现余三进二天井。第一、二进采用斗拱系板承托屋面重量,斗拱由雕刻精美的驼峰承托,系板镀雕成飞龙祥色。第三进采用传统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木构架,石础上立柱,柱承木梁,梁把瓜柱或斗拱支承方桁。前檐下有石栏板望柱,柱头分别有雌雄兽守望。在第三进大厅内,供奉着赵氏祖先的神位和宋朝历代皇帝的画像。

  除了这些传统的岭南建筑外,霞路村还有一条中西合璧建筑特色的五福华侨村。一百多年前,霞路有不少先民赴海外拼搏谋生,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霞路村民的足迹,这些华侨先民挣到钱的就回乡购田建屋,逐渐形成了闻名五邑的华侨新村。

霞路村5

五福里

  据霞路族谱记载,这条华侨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规划好了。为让后辈子孙有个长治久安的居住环境,霞路先人怀着“五星拱照,福荫村民”的美好愿望,借鉴外国城市建设经验,在房建规划中首创了统一、规范的建筑设计。村形呈正方,共有二十条东西向的长巷,四条南北向的横街,每条巷房屋为四厢,每厢为六间,纵向的房屋后座比前座高一砖位,横向的高度一致,看起来横竖笔直,整齐美观。

  从霞路村走出去的赵氏后裔,许多在国内外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会议长赵士北、美国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赵美心、旅美侨领赵尚贤、誉满美国的医学教授赵德威等,他们都让霞路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交通小贴士】

  自驾:广珠西线——中江立交——珠三角环线——江珠高速——新中公路——S270——Y225——霞路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