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第一村:肇庆白石村
2018-03-23 下午 03:0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众所周知,端砚是肇庆端州的名产,自唐代诞生以来就因石质坚实、细腻、研墨不滞而闻名于世,被文人墨客推荐为众砚之首,端州因此也被称为“砚都”。但如果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端砚的文化,你就必须深入到西江古驿道边上的一条千年古村,那里是被称为端砚第一村的白石村。

1

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端州区黄岗街道东北面。由于毗邻西江,过去白石村每年都受到洪水的影响,因此,村里筑起了一道堤围用来抵御洪水。有一年,西江上游豪雨连日,洪水暴涨,用土构筑的堤围岌岌可危,正在紧急关头,有村民突然发现堤围边经雨水连日冲刷露出来的三块巨大的白色石头,便连忙抬去把快要倒塌的堤围堵住,稳住了即将倒塌的堤围,使村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护。为纪念三块白石,村民将村子改名为白石村。如今,三块白石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守护着白石村,见证着白石村的兴衰荣辱。

2

白石村村貌

  白石村建于唐武德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端砚也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白石村村民世代就利用端州端溪烂河山和肇庆北岭山一带出产的石料来生产端砚。可以说从建村开始白石村就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端砚专业村。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鼎盛,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这其中就有被称为广东最后一位碑刻大家的梁俊生。白石村也在这时奠定了“端砚第一村”的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白石村的端砚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九成以上的家庭都在从事制砚行业,走进村里就可以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推满了砚石,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能看到村民在埋头刻砚的场面,你可以静静地站在他们身边,观看他们传承千年的精湛雕工。

3

张之洞碑

  村民因端砚致富,家家都建起了新屋,因此村内古建保留不多,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古迹,其中张之洞碑就绝不可错过。在村中找到堂明端砚厂,穿过两道厂门,“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赫然出现眼前。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质,楷书,青行阴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迹斑驳,碑前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柏。文革时期,石碑几被毁掉,村民想尽一切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藏起来才逃过一劫。据悉,这是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已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

  这块碑记载着一段重要的端砚产业发展史。在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端州出现了各方霸占砚石矿而又开采无序的情况,再加上民间谣传开坑采砚有伤风水,一时间民众缠讼不休,以端砚为生的白石村人因此深受困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的张之洞路经端州,白石村人“拦街递品”,当面向张之洞呈上诉状,随后,张之洞亲自带领随从巡视羚羊峡,对端砚砚坑进行实地调查,当场裁定当地不许白石村人采石为“不当封禁”,并且核定由黄岗石匠梁念忠等人进行开采砚石以备贡品,同时还严令当地官员不得私分或者私受砚石等。张之洞的裁决,让白石村人受惠不浅,村人将判词雕刻成碑,世代虔诚供奉。

  村内还有座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李、梁、罗、黄、蔡是村中大姓,其中又以李姓最大,约占村中1/4人口。李氏宗祠分前后两进,前进由两房、天井、两廊组成,后进则是一个大厅,门前有两根大石柱,由于年代久远,已有些风化,托梁雕刻设计,巧夺天工。屋檐上有壁画,荷花、凤凰等图案,虽因经年累月而蒙上了一厚厚的黑尘,却依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历经600多年风雨,李氏宗祠几遭破坏,仍然保留着鲜明的明朝建筑风格。

  白石村还是西江古驿道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该村东面有西江古驿道,由羚羊峡口一直延伸至府前会通铺(今端州区丽谯楼南面),现在,该驿道通过白石村的一段仍然保存完好。

 

  【交通小贴士】

  自驾:广昆高速—白土收费站—S272—世纪大道—砚都大道—端州一路—白石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