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坑古驿道,追溯斗门的前世今生
2018-04-07 上午 09:3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从江门市新会区进入珠海市斗门区途经一条非常漂亮的标准国道——黄杨大道。这条国道在黄杨山下绕过,每时每刻都几乎是车水马龙。在车来人往的繁忙节奏里,很少人会知道,就在这现代化的公路附近湮没着一条鲜为人知的古驿道——汉坑茶冷迳古驿道。

       在黄杨大道旁,有一个村落叫汉坑村,这是斗门镇八甲村14个自然村中的其中一个小村落。

       走进汉坑村探访,发现几乎家家户户对古驿道都略知一二,老人家更是饶有兴致地谈及古驿道的前尘往昔。

1

汉坑村的老人们把古驿道的往昔娓娓道来。

       早前,在离汉坑村南约5公里的荒山密林中,接近大濠涌东边土名两耳岭的茶冷迳山坳处,发现距今300多年的古驿道驿站遗址(时人称之为茶亭),这座建于明清时代的古驿站,长约8米,宽约3米,占地约25平方米,分南北两间。

       据传,这驿道(茶亭)南间是用来接待来往驿道的官家人员和来往客人的临时补给点,设有小买卖。北间是用来招待官家人员餐饮歇脚的休息室。

       据史料记载,汉坑茶冷迳古驿道早已存在,是当时斗门地区(古称黄梁都)境内设立的四条古驿道之一,也是斗门地区最多人来往的驿道驿站。

       这条驿道不仅是官家人员来往传递文书之路,也是商贸往来的通道,又是驻军防盗守土的兵道,同时也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要道。一道四用,作用非比寻常。

2

汉坑村内的古驿道遗迹。

       这座建在山坳上的古驿道驿站,为当年官府出资设计施工兴建。墙厚约50厘米,为黄泥灰沙夯实作墙,上盖桁瓦的亭形建筑。因这山坳土名茶冷迳,故称为“茶冷迳”驿站。当地人说的“迳”,是指两山岭中间狭长山谷的最高处。人们走到这里,必然汗流浃背,口渴脚软,于是在此休息歇步,喝口茶,补充给养,因而在此设立驿站。

       这汉坑“茶冷迳”古驿道,当地人说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斗门通往五山、平沙一带的必经之路,那时斗门各学校到平沙糖厂参观学习,都是经这条古驿道走去的。

       如果问,地处海滨的古黄梁都,为何会设有驿道驿站,那么就要从头说起。

       斗门地区有村落民居,可追溯到汉唐以前。据乾务镇马山村文物普查时,就发现有距今5000至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又发掘出唐代古窑,出土一批古陶器和残片,又发掘出宋代人居住遗址。

       宋时,斗门称“黄字围”,后改称“潮居里”,属新会县管辖。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52年)设香山县,斗门归香山县管辖,直至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斗门始称“黄梁都”。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香山县志》记载,斗门已有赤坎、乾务、泥湾、荔枝山、龙坛、斗门、濠涌、长沙、冈湾、罗涌、大沥岐、小沥岐、南山、三灶等自然村落。

       到清道光年间,县令祝淮主修《香山县志》 ,记载黄梁都(即今斗门及三灶高栏诸岛)共有194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大部分直至今天仍依旧名。

       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黄梁都荔山村著名文人黄錀上南京会试,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流至今,诗的题目是《初会试北上经过本都各村口占》:

一轮明月照江湾,举目濠涌咫尺间;

东澳波涛鱼艇去,南村烟雨牧童还。

斗门洞阔龙归易,梅阁山高虎跳艰;

试向状元何处是;往来人报荔枝山。

       据传“举目濠涌咫尺间”此句原为“远望濠涌赤水坑”。 那么他究竟站在哪儿举目呢?照推测考证,一定是站在这个“茶冷迳”的制高点上眺望的。因北边可见到八甲、汉坑、赤水坑,南边可见大小濠涌、荔山、南山、沙龙等,都是“咫尺间”距离。由此可知,汉坑“茶冷迳”驿道,自明代就是通道。

3

汉坑村附近的黄泥屋群。

       后来,黄梁都人口繁衍,村落日渐增多,又由于地处海隅,为海防要地,常有倭寇海盗骚扰。明清统治者就派出文武官员驻扎黄梁都管辖。清代武官设香山标右营都司,文官设巡检一员,统辖黄梁都军事、政治、文化、政权等。斗门墟建官署,筑土城,办乡学,成为黄梁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于是,从香山县署(石岐)到黄梁都(斗门土城),便有了官方人员的频繁来往,传递文书,调动军队,这样就设立驿道,修建驿站。

       据多方调查考证,黄梁都的驿道是水陆两驿。先从香山县衙(石岐)乘坐官船(水驿道)经睦洲到六乡竹洲渡口转小赤坎大环沙,再到大赤坎驶入官涌。今日的官涌村实际上是当时停泊官船的码头港口,后人口增多聚居形成村落,沿袭旧名称“官涌”村。从大赤坎、官涌起开辟陆上驿道,经大赤坎庵山、沥岐、南村到黄梁都城斗门墟。这驿道称为“庵山迳驿道”,在庵山迳上设立驿站,当地人雅称为“茶亭”。

4

汉坑村旁边的黄沙坑村。

       又据清代史学家厉式金编的《香山县志续编·蒋鸣庆传》记载:“光绪戊戌夏,蒋鸣庆为香山县宰,时黄梁都沙岗殷姓、马山张姓与南山陈姓械斗,杀人焚屋甚惨。县宰鸣庆亲诣劝息,但乡民不从,陈姓尤悍。某弁请严剿,鸣庆曰:‘民犹子也,大兵一至,玉石俱焚矣。'乃亲驻斗门墟,闻又斗,立往至茶冷迳,與夫中枪伤足仆地,鸣庆犹冒险直进,苦口劝喻…召邑绅黄桂丹等排解,事始息”。

       这里记载的是一位为民亲民的好县令蒋鸣庆教育止息沙岗、马山、南山村民宗族械斗的事。说他从香山县署亲到斗门墟驻点,听闻族姓又发生械斗,立即由轿夫抬着赶往“茶冷迳”制止,轿夫中弹倒地,而蒋鸣庆仍冒险直进。此记载说明当时“茶冷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可抬轿而走,足有四五米宽,参与械斗的村民也是从这驿道来往的。

5

汉坑村内的古驿道遗迹。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斗门地区的四条驿道也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即中山八区陈中坚游击队)抗击日、伪、顽军的交通线。据抗日老游击队员陈达介绍,当年传送情报和文书也是走汉坑“茶冷迳”和大赤坎“庵山迳”及“西坑迳”“乾务迳”这几条驿道的。而中共斗门地区第一个支部小濠涌支部于1937年9月成立,书记邝任生也是从“茶冷迳”到大濠涌、网山、马山、荔山等进行秘密活动,发展党员、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当时,黄沙坑、老糠堆、龙坛村、虎山村、马山村等都是抗日游击队驻扎的秘密训练基地。陈达说他经常从游击队驻地六乡月坑村来往这些山间驿道传递文书和情报的。

6

黄沙坑村内的革命历史纪念屋旧址。

       而当时黄梁都本都为传递文书和军队调防等也设立驿道。除了汉坑“茶冷迳”和大赤坎“庵山迳”驿道外,还有另两条驿道,一是从黄梁都城“斗门墟”经安峨、松山等村,到“西坑迳”,再过贵头、龙坛、天地人、井岸到达白蕉,这驿道叫“西坑迳”驿道。二是从黄梁都城经狮子头、排山、黄沙坑等村到达乾务,叫“乾务迳”驿道。这几条驿道的每个“迳”上都建有茶亭,以便来往的官家人员及过客歇脚休息,现在发现的古驿道驿站遗址,正是最大最多人来往的古驿道“茶冷迳”驿站遗址。这四条驿道也成了黄梁都经济发展的通道,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活动,斗门地区也就日渐安定繁荣,到民国初,更形成了斗门、乾务、横山、沙龙、白蕉5个商贸墟市,大大促进了斗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直至今天,这5个墟市依然发挥作用。

 

       (原文刊登于斗门旅游,南粤古驿道网已作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