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酿造一方酒。
正所谓“酒是故乡醇”,从酒质及文化底蕴方面来看,广东的美酒丝毫不比其他地方差。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在巷子深处的酒,已香飘四溢,伴随着各异的包装,作为地方特产已逐渐走向更远的地方。上一回,驿道君介绍的石塘堆花米酒和五华长乐烧是不是让你意犹未尽呢?事不宜迟,我们继续去认识广东出产的岭南佳酿吧。
“豉香型”白酒:石湾玉冰烧
石湾玉冰烧是中国白酒第六种香型——“豉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产品,也是国家优质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酒。
石湾玉冰烧酒的酿制技艺,由1830年创立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陈太吉酒庄的第三代传人——清代道光翰林学士陈如岳始创。陈如岳进士出身,官至贵州省正主考官。在1889年,陈如岳因不满清朝官场腐败,并想回家乡照顾年迈母亲,毅然辞官返乡接手家族的酒庄。为求酒庄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陈如岳发挥自己饱读群书优势,在继承家传的米酒酿制技艺基础上,不断研究新的酿酒手法。
1895年,陈如岳受当地人喜欢使用药材、蛇等浸泡米酒以及自家用酒糟饲养猪的启发,尝试在米酒添加“肥肉”的陈酿工艺,结果发现浸泡肥肉和缸埕陈酿的米酒酒质特别不同,一是酒味绵甜柔和、酒香豉香浓郁、酒体丰满;二是酒液清澈,不再混浊。陈如岳经过反复试验和比较,确认了添加“肥肉”对提高米酒的酒香、酒味、酒液澄清度有很大作用,并由此创造了“陈太吉酒庄”独有的米酒酿酒技艺。
米酒添加了“肥肉”,就像一块泡在酒中晶莹剔透的“冰块”,而蒸馏的米酒民间俗称“烧酒”,陈如岳创造性地把这种米酒取名为“肉冰烧”。又因“肉”字不雅,粤语上的“肉”字与“玉”同音,而且浸酒的猪肉呈白玉色,于是就把“肉”字改为粤语同音的“玉”,经过浸泡“肥肉”的米酒比不浸泡的米酒清澈透明,显得冰清玉洁,所以确定以“玉、冰、烧”三字为酒名,这就是“玉冰烧”名称的由来。民众都喜爱陈如岳这种陈酿手法,因此陈太吉酒庄的米酒大受当地民众欢迎,陈太吉酒庄也因玉冰烧酒名闻遐迩,其独特的酿制米酒技艺一直传承。
美丽的“失误”:九江双蒸
九江双蒸是佛山九江出产的广东名酒,它的起源也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据记载,九江双蒸起源于明朝年间,九江自古是佛山和广州之间一个重要的圩镇,这里商业发达,人流畅旺。因此聚集了不少酿酒的小酒坊。然而,当时这些小酒坊生产的米酒只蒸馏一次、度数较低,即使用大口碗接着喝都不容易醉。
在这些小酒坊中,有一家由夫妻共同经营的、名为“友隆兴”的小酒坊。这对夫妻平日勤奋工作,成日埋首在酒坊,彼此间默契地配合。有一次妻子想把蒸过一次的斋酒倒入酒缸陈酿,但由于力气不够,不小心把斋酒翻倒进还没煮过的发酵材料中。为了不浪费这些原料,夫妻俩商定全部放入蒸酒炉。而双蒸酒的渊源,也恰恰与这一美丽的“失误”有关。经过二次蒸馏后,夫妻俩再次品酒,他们惊喜地发现浓缩出来的酒更加醇厚诱人。双蒸酒面世后,受到了爱酒之人的追捧,随着商人的足迹传遍五湖四海。“友隆兴”也凭着双蒸酒从家庭小作坊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清朝,依靠四通八达的河涌水道,越来越多九江人酿酒,九江镇也成为远近驰名的酒乡。最大规模的酒坊要数“永德兴”,它与利农、大德、公源等共12间酿酒作坊成为驰名中外的九江十二坊。发展至今,九江双蒸酒年产量4万多吨,畅销于省港澳、广西、海南甚至欧美唐人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