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沿溪山茶
2023-10-11 上午 11:36   作者:黄清   
分享

  上古尝百草的神农,看见一片树叶徐徐落在地上,发现脉络纹理不同嚼而食之,顿感舌底生津,精神振奋,身上的毒也消减了,神农就将这种树定名为“茶”。古书流传“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这个“荼”即“茶”的通假字,这证明人类对茶的认识始于神农时代。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茶饮技艺和茶道原理的“茶叶百科全书”。把茶写入书中首开中国茶道之先河,“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乎鲁周公”。“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啜苦咽甘,茶也。”对茶的描述颇为详尽。

1

  沿着弯曲的古道上韶关乐昌市沿溪山,它的白毛尖茶已超过1200年。“茶神”陆羽与乐昌结下的茶缘,大约在唐朝德宗贞元五年,陆羽在广州任职,对所饮用的白毛尖茶十分赞赏,便专程从广州来到乐昌考究白毛茶,亲自上山摘茶,遍访各处茶山。有其在乐昌西石岩洞内壁题“枢室”二字为证。据《韶州府志》,陆羽在《茶经》辑录全唐名茶中记载:“岭南茶生韶州,其味极佳。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成以乐昌为贵。”这样乐昌白毛茶便在《茶经》中占有一席之位,随后自然成为帝皇的贡品。有“广东徐霞客”之称的明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乐昌有白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

2

  1927年,陶铸从古道路过乐昌沿溪山时,喝了几碗当地老百姓泡的白毛茶后,爬山涉水30公里仍不口干舌燥,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1956年,他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时再次到乐昌,创办沿溪山茶场,三次亲临沿溪山茶场关怀和指导白毛茶的生产与发展,而且还从广州指派茶叶专家与农艺师到茶场指导生产。中山大学农学院罗溥鍒教授来乐昌考察白毛茶,为免与外地茶种混淆,而定名为“乐昌白毛茶”。

3

  从乐昌沿溪山到曲江罗坑的晏公庙遗址,大约有一百公里。被尊为茶祖的晏婴成了晏氏家族的骄傲,目前晏公庙宇被毁,现在只剩下几块大的石头和几百年的古茶树和古榕树,村民供奉的香火延绵不断,地上时常残留着未燃尽的香烛。在《中国茶叶大辞典》里,晏婴被记载其与茶文化有着历史的渊源。据说晏婴廉洁爱民,粗米糙饭,以茶做成“茗菜”,成了以茶养廉的公卿贵族。茶就这样赋予了廉洁的代名词,罗坑人也以此为荣,这里成为具有广东粤北第一茶祖的乡村。    

4

  《禅宗兴起》的易中天一书也提到,茶为饮料流行于唐,大盛于宋,普及于元。“茶禅一味”,却产生于宋,这四个赫赫有名的大字是克勤禅师的真迹,却被日本茶道开山鼻祖荣西高僧带回东瀛,珍藏在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儒家以茶规范礼仪道德,佛家以茶思维悟道,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说只要有喜心喝茶,就有了禅意,茶即禅,喝茶即谈禅。泽庵宗彭的《茶禅同一味》中“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不知茶味”,道出了茶道是从禅道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             

  古道旁的茶艺人生,它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幸福的人,他们走进茶园,踏遍高山,掬一束茶叶飘香。茶对他们来说是致富的渠道,造福桑梓,服务社会。在采摘、萎调、揉捻、干燥等制茶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幸福,享受到了生存的意义。

5

 

  作者简介:

  黄清,韶关市作协会员,五月诗社会员,乐昌作协会员,乐昌文艺界评论家协会乐昌戏剧协会秘书长,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