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古驿道
2018-01-14 上午 09:30   作者:甘培旭   
分享

       所谓古道,为古人行走的通道,人走得多了,也就成了通道,有了一定的时间积淀之后,也就成了古道,有民间性质的也有半官方性质的;古驿道,也是古人行走,具有官方性质的通道。驿道又称为官道,为古代官府投资并按统一国家标准修建的道路系统,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国道,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在古代,驿道既是古代陆地交通的主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驿道设有驿馆,它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邮政电讯、政府招待所和兵站,供传递公文以及往来的官员下榻。传递信息者可以在这里喝口茶、换换马。

       唐代的驿馆系统已经非常发达了,数量众多。高效的驿馆运作,能够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是行政公文快速传达、战事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驿道通常建于平壤和河谷地带,实在要走山路,也修筑得比较平缓且易于通行。随着历史的变迁,那些有关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驿道、古道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说到新兴的古驿道,要了解得先从新兴的古代交通状况说起。新兴在古代是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水陆路交通发达,多条古陆路与新兴江连网,构成了“八州通衢”的格局。所以历代官宦商旅、迁客骚人、贩夫走卒,无不取道新兴,往来于粤西南路,直至更远的雷州、海南等地。

       自先秦时期,新兴便是通往粤西的高、雷、廉、琼州最为便揵、重要的通道。南越国时期,南越王赵佗的属地远达越南的交趾城,为了更好管治他的属地,他往往要在都城番禺出发,以狩猎的名义远赴粤西各地开展巡视,新兴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其中的因狩得白鹿而筑就的白鹿台,便是南越王远征西巡道上的一座行宫。

       东汉以后,西域与中国内地交通不畅,外国人和来东土传法的僧人主要是取道海路进入交广地区,由交广北上,而新兴正处于北上的交通枢纽的位置。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廷就在新兴地域上设置临允县,为岭南地区较早设立行政管治机构的地区之一。新兴行政管辖从县到郡、州的升级,正因为新兴县地处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以及便利的交通枢纽作用。交通的便利,使得商贾云集,人口不断增多,因而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较周边地区融合得更快。

       古代航行水平不高,一般商贾多取道新兴走陆路。宋《太平寰宇记》称新州为“西南道尤好之郡”,《天平寰宇记》卷一五九载:“自广泛海行数日,方登陆,人惮海波,多由新州陆路去。”唐代高州刺史房千里《投荒杂录》记载,新兴是自广州至岭南南路的古高凉地区的七州(潘州、辩州、罗州、春州、勤州、恩州、高州)的重要通道。

       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历代朝廷都十分重视新兴的交通枢纽作用。因此,自唐代起,朝廷便在新兴地域上设置了驿道和驿站,以便更好地交通和管治新兴及广南路地域。唐朝时,新兴地域上建成了一条从北至南的驿道。驿道起于端州,经新州芙蓉驿(现腰古)、新昌驿(现县城水东村)。由于交通位置的重要,直至宋嘉祐年间(968-976年)起,朝廷又出资扩建驿道。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于时属大沙的独鹤山下设独鹤驿馆,连通驿站之间建设有驿道。驿道出东门往稔村方向,过独鹤驿(现大沙水库),再往恩平沙湖方向,出莲塘驿(今阳江境内)。由端州起全长约100公里,每相隔数十里便有驿站与之相连。这条古驿道其作用主要为通讯、通邮。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驿馆扩建为驿城,番禺人张元龙为驿丞,随之拓宽驿道,改善了交通设施,使它成为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是官员上任、卸任、探亲途中歇脚之处;同时也是朝庭的征战兵戎,信使人员、地方官员以及游客南来北往驻足的重要营地。

       不少人更是于此留下了诗篇,产生了丰富的人文故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被贬徐闻后得以返回老家时,走的就是这条驿道。他途中留宿莲塘驿,受到驿承的盛情接待,倍感安慰,是夜作《南恩道中》诗:“……入门问小吏,知是莲塘驿。……惟余千里心,闲房眷幽客。”在经过时属新兴的独鹤驿,也受到驿承的款待。明嘉靖年间进土,官至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的水利专家潘季驯(今浙江吴兴人),一次巡视广东路过这里,夜宿独鹤驿,触景生情,诗兴大作并即席挥毫作诗。诗云:“独鹤去何处?庭空独自闲。檐飞千涧水,门垒万重山。久断云中唳,长疑月不还。不知令威子,千载到人间。”新兴地域内的这些驿道、驿站,已经成为一个个节点,始终是通往海南、南恩州、粤西南路等地和通往端州、广州及通达京城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成为了官府文书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是岭南“南道”的主要交通枢纽与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港”的关键节点。

       新兴通往东成、稔村、开平大沙的古驿道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发展中,可以寻迹的已经很少了,在新兴与开平交界的大迳村,目前疑似有一段古道通往大沙的富食村,富食村望出大沙水库,即新兴古驿道之独鹤驿遗址所在。

       相对于有官方性质的驿道,新兴境内还有数条古道纵横交错贯通全境,以新州城为中心辐射各个方向,陆路通道中又有所分支衍生多条分支路线,让本来就纵横交错的路网更加四通八达。据新兴旧志记载,新兴城通往外界的主要陆路有六条之多。

新兴

新兴古驿道上的“止舆”石刻(甘培旭/摄)

       东西走向的古道,由新会或高明方向,越过彩虹岭古道、过高明香山的鹿田,进入新兴北鹤、森村、都村、古院,出东成后往太平东山、江上、石岗、寨边,出集成官洞,北可过新兴城,南可达里洞、恩平朗底,西达集成洒落、船岗马吉,自此接通由县城出来的古道,再往北可经船岗荔枝岗、吊船岭过河头;往西经过三笑岩、茶园村、田表岭、入廿四山,过河头深山田、蓝坑、出河头后往阳春方向、可达高雷廉、徐闻、海南等地。现于船岗田表岭村边,还存有“止舆”石刻,在茶园村水口处有另一“叱驭”石刻,两石刻边款为“李彦瑁”,李彦瑁为陕西人,清朝进士,康熙二十六年肇庆知府。此石刻为知府题款,见证了新兴的古道岁月,可惜的是后一石刻在早些年拓宽道路时被毁。

       而经过新兴的这些古道上,曾经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吴三桂命东路总管马雄东进,克高州及肇庆各属,第二年正月,吴三桂部将郭义、祖泽清统兵数万,自罗定开往新兴。马雄由肇庆出发攻新会,受阻兵败后回逃广西时,就是走上述的这条古驿道的。在这条古驿道上,马雄还犯下了以下几项恶行。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12月5日,马雄率兵经过太平镇中黄村,抢掠并火烧中黄村“香地堂”水寨,百姓死者700多人(见博文《长岗七百坟》)。又有马雄引兵经官洞时,一卒自毙于官洞,马雄发兵围困。明己卯科举人、官洞村人潘毓珩谈笑解围。”还有马雄兵抢劫集成沙落村,杀死村民一百多人。在船岗与河头交界的廿十四山驿道时,还流传有马雄藏宝的传说(见博文:《“叱驭石”与“止舆石”及藏宝传说》)

       而经过新兴城还有其它几条陆路通道:正东,由东部进入新兴的通道,东至恩平、开平县界或高明县界,成为了省道113线的一部分。西南方向至恩平,东南至恩平县交界尖石圩,西至阳春等地,北至肇庆等。而经新州城,出城南经集成、风门坳、岗脚村、石窝汛至里洞;或经船岗、三笑岩,入廿四山,过河头;又或者从洞口码头,溯锦溪而上,到达河头后舍舟登岸,然后行陆路,到达春、恩、高、雷等州。也因此,河头旧圩也曾经是当地的一个繁华的中转站,阳春、高州七州及海南儋州、以及广西、云南、贵州以及西北等地的特产、山货以及本地的竹子、木材也在这里装船,沿着新兴江、至西江水路到达广州后,再运到海外各地,上述各地区较为缺乏的瓦缸、煤油、盐、布匹也是从这里得到补充。《读史方舆纪要》记述新兴县时亦云:“凡商贾往高雷,必拖船至河头乃登陆。”直至现在,位于河头河宁乡仍然有河头旧渡头遗址存在。

       由县城向西,有古道经二十四山去河头方向的。其一,经六祖镇横水、荔枝岗、吊船至河头猪仔坪、桃坑、蓝坑段,有三灵公庙旧址、伏虎庙遗址及古道遗址;其二,经六祖镇的茶园、田表岭至河头深山田路段,其中田表岭经深坑至河头深山田路段旧貌依然,清朝肇庆知府李彦瑁题写的石刻“止舆”仍在。这段路有三笑岩、“吒驭”、“止舆”石刻遗址等古迹,更有马雄存藏金银的传说。另外,经稔村皮村到达高明、岗脚通往恩(开)平、梧洞通往开平、恩平、铜盘通往开平、里洞洛洞通行开平大沙等古道仍有古貌可寻。

       时易世迁,由于历史变迁,新兴的公路交通也日益四通八达且顺畅快捷,那些古驿道、古道大多已经改变了原貌,大多变成了今天的几条省道、县乡道,或者拓宽为大道,好有部份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荒废,但目前有些古道还尚是有迹可寻的。古驿道、古道见证了交通不发达年代的交通状况,见证了古代岁月、见证了新兴的历史。

 

       作者简介:

       甘培旭,心旭居士,别署禅风斋主人,书画家、作家;对本土文化、非遗、民俗文化、六祖禅文化有深入研究;现为广东省新州六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新兴县六祖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云浮美协副主席、新兴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新兴的古驿道》一文原标题为《新兴的古驿道与古道》,2016年4月8日首发于新浪博客“禅风斋-甘培旭”。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