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流溪河龟咀古渡——从化水上驿道的时代终曲
2018-01-14 上午 11:15   作者:曾耀登   
分享

       前言:这里曾经是从化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店铺林立、商贾往来,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气息,集中着最繁荣的市场;这里包含着众多的地理要素:土地、气候、水文、交通、运输工具、劳动力、原料等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这里的教育、村落建设、医疗卫生条件也在不断完善;这里是建立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教育基地,甚至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理想地方。

 

       龟咀古渡,位于从化流溪河河畔,在从化的水上运输史和古驿道历史中占据着非常显赫的位置,它位于史志书籍中多番记述的“木棉村”,是历史悠久的古地名。而木棉村是从化最大的村,人口过万,以前属于神岗镇,调整区划后归太平镇管辖。龟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兴旺的码头,人们都习惯称之为龟咀古渡。根据清朝县志记载,此地原来应该写成龟嘴,意为“乌龟的嘴巴”。到了近代,估计因为“嘴”字笔画繁多,人们为了方便,就使用龟咀(jǔ)来替代,所以,现在通常看到的都是 “龟咀”二字。

       已经提早联系过当地人谢先生,在他的带领下,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龟咀古渡。谢先生对我说,来到龟咀,值得一看的主要有两处地方:一个是古圩,即是市集,当年的商业贸易都在这进行,我想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步行街;另一个是古渡,即是码头,输出引进的商品都以这里为集散地。

流溪河1

“廣生”商铺

2

“太平場區龟咀公私合營雜貨”招牌

       首先我们来到古圩,它是由三条长约百米的商铺街组成的,其中两条已经面目全非,仅剩一条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现在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多个商铺的招牌:“穗豐興”、“廣生”、“杏苑長春”等。其中一个是“友隆”,两旁则写着“京果雜貨 酒米油糖”,一看就知道这店铺以前是做什么生意的了。还有一个是“从化商业局 神岗商店龟咀门市部”,这个是解放后才有的,而且应该是公办的。另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平場區龟咀公私合營雜貨”这个招牌,它反映了一九五六年起全国范围出现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为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众多的商铺中,我还发现,招牌的左下方,一般都写有“馮華寫字油漆”,那时候,招牌都是人手做的,估计这是写书法的人,他(她)的书法功底扎实,而且那些字是相当的大。谢先生介绍到:这三条商铺街功能齐全,有日杂货品、打铁铺、医药店、菜市场、私塾学馆、茶楼饭店、旅馆客栈等等,一应俱全,这里生活设施齐全,当年人们基本上不用去外面买东西了。

3

年久失修的古屋

       走着走着,我看到有些房子已经倒塌,谢先生不无惋惜地说,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店铺都损毁了,其中两条街已经彻底看不到以前的影子了。可以猜到,不久将来就会没有什么人知道这里的故事了。我也觉得很可惜,这么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只能以悲惨的命运作为结局。

       提到这里曾经的辉煌,谢先生倍感骄傲地说道,在还没有汽车的年代,人们利用流溪河进行内河运输,联系着从化和广州城,沿着流溪河,神岗和太平各有一个大型的码头,也是市集之地。太平黄溪的码头也非常繁闹,估计和这里不相上下。那时候,两个码头是从化商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最富庶的地方,那时街口圩还没怎么形成,街口还远不如这里繁华。当年,很多人为了帮补家计,多赚点钱,从周边各地以人力肩挑木柴、竹子、蔬果等货物到龟咀,相对而言,可以卖个好价钱。还有,在这里能够买到很多生活必需品,如药物、食盐等等。总之,当时从化最繁华的地方就在这里。

       谢先生还提到,这里三条商铺街以前四周都有围墙,以确保安全,到了傍晚时分,各家店铺会落闸关门,但是留下一个小窗继续经营,商铺处于半开门状态,以防偷抢。在大家心中,商铺的每块招牌,都会有自己的一段往事,一段历史,它可能惊天动地,荡气回肠,也可能平凡而朴实,当事人可能不在了,我们无法进一步去认识它了。

4

宽阔的流溪河

       看完这条商铺街,谢先生带我继续前行,他说,商铺街以前是麻石铺路,而离开商铺街,前往古渡的路上,则是青砖铺路。因为没有人走,一路上杂草丛生,似乎验证了一句当地俗语:道路不走草成窝,胸膛不挺背会驼。这条路的确荒芜了很长时间啊!没多久,我便看到流溪河了,水位很高,快到码头时,两边的杂草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靠河一侧的竹子长得挺拔苍翠。当我抬起头向前一看时,豁然开朗,多么宽阔的河面啊!我似乎从未看过这么宽阔的流溪河河段。看着这河面,好像是一条长河,带着你回到过去,我突然发现自己,还有这个没落的码头,都很渺小。这是我首次来这个码头,我也在不停地猜想它以前是什么样子的,甚至想搭上时间穿梭机,回到从前,看看过去的情形。

5

流溪河两岸远景

       谢先生看到这熟悉的一切,又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这个码头以前很繁华,是块风水宝地啊!“风水宝地?”我顷刻间对这个词很感兴趣,便问之何解。遂答曰:你看这个码头的最下端部分,二水合金,沉沙聚气,利于生财。我认真一看,果然不假。左右两侧,一侧是流溪河干流,另一侧是支流,二者在此交汇,而我站立的地方,就好像是一只乌龟的嘴巴,难怪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龟嘴(咀)”。谢先生还煞有介事地继续说,龟眼睛在哪里,有什么灵验的典故;而龟壳所在地,相当于石塘岭,那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地名,还有南粤地区难得一见的“红砂岩”,这个是落水龟,而另一侧还有一只上水龟……

       望着这个码头,我也在想象着它当年的风采,这可是何等的昌盛繁华啊!据说,以前码头上岸的地方是由许多巨大的麻石铺成的石级,宽阔而坚实,就像今天的商家都会把自己店铺门面装饰得体面堂皇。但现实却让我不得不诧异万分——到处都是破败的样子:路面很多青苔,野草比人高。谢先生说最令人惋惜的是这七零八落的石级。谢先生介绍,石级以前是整整齐齐地铺放着的,它变成这样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长期以来缺少维修保护,被河水冲坏了;人为原因,有些人挖去河岸有价值的植物,使得堤围松垮,还有些人挖去河底的砂子,加剧了堤围的损坏。以前多砂的时候,人们可以往来于河流两岸,去干活,去赶集,去做生意!那时的河水非常清澈,经常看到各类鱼儿游来游去。

       真可惜啊!看着这些,我想起了书籍中一副令人惊艳的对联:難尋帆影槳聲,唯見渡頭如落日;易憶山容水貌,尚期夢裏有停船。说的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船只了,古渡渐趋衰落,只能够在脑海里回忆起很久以前人们划桨的情形了。无独有偶,此时谢先生也念出一副对子:獨立橋邊,人影不隨流水去;孤眠枕上,夢魂又到故鄉來。细细品味,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在外打拼漂泊多年的人回忆起故乡的情景,若有所思,潸然泪下。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听出,作为村里人,他多么渴望能够把码头修缮一下,发挥古渡的余热,让更多的人认识这块宝贝,毕竟这也是文化遗产,“撑渡”在一些地方都可以活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听到这么多有关渡头的典故,我甚至在脑海里重构一幅古渡的纤夫们为了生计,为了家人的企盼,奋力把船只拉到近岸的图。在谢先生的眼里,流溪河究竟运输过多少柴米油盐,浸染过多少纤夫的泪水,甚至吞噬过多少匆匆过客的生命,谁也计算不了。

       凝视着江面,我想象着先人们在这里生活时的劳累、忙碌和艰辛景象,他们仿佛就在我身边来来往往:有刚卸下纤绳的纤夫,有腰缠万贯的商家在小店的柜台里喝着从化三花酒,有船老板吆喝着脚夫快点搬运新鲜的桂味糯米糍,有妇女带着一脸喜悦的小孩在岸边张望,期盼家里的顶梁柱平安归来。

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流溪河风景照片

       在谢先生家中,我之前还看过一九三〇年代的流溪河的照片,一艘木船在河流两岸郁郁葱葱的山林中悠悠驶过,两位船夫一头一尾在忙着自己的工夫,船中间还晾着麻布衣服,照片是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早期风景,也仅存于长者们讲述的遥远的故事,但它实实在在勾起了大家对历史的回忆。

7

流溪河两岸荔枝树林立

       据史书记载,码头自宋代开始成型,历经数百年沧桑,为流溪大地的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可以想象,在没有机动车的年代,要不是有内河运输,作为山区的从化的经济发展就更缓慢了。流溪河两岸本是盛产荔枝的地方,今天不少品种还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蜚声海外。每年六、七月就是各类水果,尤其是荔枝鲜果和荔枝干的旺销时节。此时适逢雨季,流溪河水位高涨,船只可以满载货物直抵目的地。货船从龟咀起航,沿流溪河顺水而行,以最快速度到达广州城区的集散地,就地卸货销售或再转运到其他地方。

       谢先生介绍到,以前从吕田、良口、温泉,一直到神岗、太平,流溪河上根本没有水闸大坝,人们出行都依靠水运为主,他说:“当年往来广州和从化很不方便,公共汽车班次很少,而且是多数人闻所未闻的木炭汽车,就是烧炭作为动力的汽车,速度非常慢,还经常抛锚,所以,很多人选择坐船去外地。”

       谢先生还补充说,以前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富家子弟们如果要去广州城旅游或者学习,常常会坐船了,傍晚在此上船,经过一夜航行,次日早上便可以到达广州大沙头码头,有些人先去喝早茶,然后去办事,这是当年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想,新鲜荔枝运到外面,应该是很畅销的。这里的荔枝味道鲜甜,肯定受到各地人们的青睐。从化本来就是岭南水果的重要产地和农业区。除了荔枝,人们还可以尝到这些农产品:黄皮、龙眼、枇杷、花生,还有蔬菜。另外,利用水运向外输出的还会有木炭、柴草、竹子等,回来时则买进本地区缺乏的商品,如食盐、煤油、金银玉器等,这让我想起当年刻在码头这里的一副对子:炭去鹽歸,黑白分明山水貨。竹橫麻豎,青黃交錯軟硬簾。其中上联说的是当时从化与外界的贸易往来,木炭卖出去,买回来食盐。因为这里是山区,多森林树木,可以做成木炭外销;下联则是说竹子和黄麻,也是本地区的物产,做出来的窗帘应该是很受欢迎的。

8

龙王庙

       码头的最前方,有一座庙,谢先生介绍说是龙王庙,庙前刻着一副对子:龍脈真成千載旺,龜山結作萬年昌。谢先生好像诗兴大发,念出一联让人惊艳:神恩广大皆堪保,庙宇光辉更显灵。可以理解,人们建立这样一座庙,是希望借此能够保佑村里人出行平安,商家生意兴隆,村子能够兴旺发达。

       最后,谢先生自豪地说:这个地方因为经济上比较宽裕,人们都重视教育,以前这里有不少私塾,现在很多人家都是书香门第,村里的大学生比例很高,这里可能是数一数二的。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解决了,就会在教育方面多投入,希望子孙后代知书识礼,光耀门楣,造福家族,可谓“知识改变命运”。

       谢先生陪同的时间不长,但我感受到他的复杂心情:既留恋过去的辉煌,现在又不知道如何传承下去,更不知将来前景如何。我认为古渡是经典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宣传,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甚至让它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我也衷心希望,龟咀古渡能够成为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的教育基地,为孩子们再现古渡情景,否则,人们就会彻底遗忘这段有价值的历史了。

       前段时间,有这么一则新闻激起涟漪,香港演艺界名人成龙计划把收藏多年的徽派木质古建筑捐献给新加坡的某高校,引发轩然大波,国内外都极度关注,反映出人们越来越珍视古建筑,越来越关注文化,越来越明白真实历史的巨大价值。而谢先生也认为,关注古建筑古村落,与关注这些文物是一个道理的。

       此刻,我思绪万千,想起一首本土名家作的词《忆秦娥 龟咀古渡》:

       流溪水,清波荡漾潆龟咀。潆龟咀,追思往昔,几番陶醉。百年货栈今沉睡,河边芦苇飘飞絮。飘飞絮,不知何日,又开新蕊?

       受其启发,我亦几度感慨,填出一词《西江月 梦回古渡》:

       源溯桂峰千里,艳娇蔬果新鲜。流溪河作酒干杯,四海宾朋笑脸。炭外换盐酱舔,忙碌商贾欣羡。傲龟嘴古渡名扬,圩撼热闹重现?

       参观结束后,我百感交集,觉得古渡离我近在咫尺,但又远在天涯,虽然只有区区几公里,它却有如养在深闺,要想认识它,就要做很多准备才可以一睹芳容。它是历史上值得记载的古地名,但如今认识它的年青一代并不多。

       行走在龟咀古渡的石道上,虫鸟声、脚步声、竹叶声还有河水声,不绝于耳,娓娓动听,生生不息,但这可能就是从化水上驿道的时代终曲。

 

       作者简介:

       曾耀登,一名来自从化的老师、南粤古驿道网读者、从化地名探索爱好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