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古港古驿道:因古港而生的繁华商贸地带
2018-05-26 下午 04:0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广州日报   
分享

  黄埔古港古驿道长约1.5公里,以黄埔村内的麻石板直街为主干,南端始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的黄埔古港遗址,途经南码头遗址、黄埔税馆遗址、西市(海傍街)、大南门楼凤蒲、梁氏宗祠等,最终止于黄埔村凰洲牌坊。

1

黄埔古港

  如今,在黄埔古港古驿道上,两侧是琳琅满目的商铺,游人不断,创意园和创新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致使这里繁荣依旧。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规划师孙海刚认为,得益于历史文化底蕴和交通区位优势,黄埔古港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商业繁华地带,如今,在政府的引导下,黄埔古港古驿道上更发展出多种商业模式,围绕建筑遗址、美食、创新业态等进行策略性保护和开发,在新时代中抓住发展机遇。

  一口通商带动古驿道繁荣

  黄埔古港古驿道是当时黄埔村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的主要陆上道路,其繁荣得益于古港独揽中外贸易八十余年。自1685年清政府设粤海关,黄埔古港诞生并成为广州新的外港,进出口货物由十三行销购,彼时的黄埔村既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又是贮存仓库,形成昔日货物在麻石板路上被忙碌运输的景象。

  待至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1842年),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撤除江浙闽三个海关,独留粤海关对外贸易。而地处珠江要塞,隶属粤海关省城大关的黄埔古港便一枝独秀,逐步确立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

  不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为了防备外国军舰进入,黄埔古港不得不用木栅拦塞河道,造成河道进一步阻塞。同治年间,黄埔村的酱园码头因河道淤塞,影响商船停靠,黄埔海关移到长洲岛,从此黄埔古港盛名不再。

  时过境迁,曾经的外贸重地渐被人们淡忘,直到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商船重返黄埔古港,以及2009年海珠区政府启动黄埔古村保护工程,继承并延续黄埔古港昔日繁华与开放的文化内涵。

  古村名起源无定论,外国人喊“凤浦”成“黄埔”

  在古港独揽海上贸易的八十多年间,外国人纷纷随商船来到广州,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又在广州物色艺术品转销回国,让中外文化在此不断交流和相互促进。同时,这些外国人也对古港附近的黄埔古村产生兴趣。

  古时黄埔村四面筑护村墙,南面设护城河,建有四门,分别称为“凤浦”“澄碧”“龙盘”“凰洲”,但古村村名的起源至今仍说法不一。有传说称,古时有一对凤凰飞临该地饮水,从此古村五谷丰登,又因人们习惯称珠江岸边的泥滩地段为浦,得名“凤浦”。抵达古港的外国人发音不准,就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凤浦”就很少人叫了。

  也曾有说法认为,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古称为“黄木之湾”,整个河段称为“黄木河”,而沿河两岸区域便称为“黄木”,后来由于乡音,“黄木”渐渐转变成“黄埔”。

 

  (原文刊登于广州日报,作者为叶碧君,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江家敏 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