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这个村红了
2019-01-12 下午 05:3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河源晚报   
分享

  从国道进村道,还未见到源城区,党旗国旗已飘扬在埔前镇上村村道两侧的村牌,欢迎大家的到来。

1

  而真正进入“红色村”,党旗、国旗、红旗、红屋等红色场景映入眼帘。在未来的规划中,这个由10个村小组,2600多人组成的红色村庄更是一片红。

  河源有丰厚的红色革命历史,也孕育出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河源市高度重视红色遗址的保护修缮利用工作,讲好红色故事,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脉。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村”

  “这是罗焕荣唯一的一张照片,是黄埔军校入学照。”在村里一处墙绘旁,村讲解员张慧慧讲述了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农军教官罗焕荣的故事。1924年5月,罗焕荣经共产党人谭平山推荐报考入读黄埔军校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与徐向前元帅是同窗好友,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入学照。

  加入黄埔军校后,罗焕荣开始了他的斗争岁月,他先后参加淡水、白花、平山及揭阳棉湖等重大战斗,直到1924年10月在攻打惠州城时受伤,他与徐向前等一起留在黄埔军校任教官。直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罗焕荣决定举行起义进攻平山,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期间罗焕荣在青龙潭农军大队部遇袭不幸被捕。随后在平山石公爷庙山英勇就义,时年27岁。在这个村至今流传着罗焕荣的事迹,“村里老辈人说,他走路很快,是这样大跨步前进。”张慧慧边走边学边说。

  “我们村除了是罗焕荣故乡,还是战斗英雄罗华盛、抗战战士巫进福的故乡,而三角岭大会战烈士陵园,也在埔前镇,是我们红色村建设的项目之一。”张慧慧说。村庄的建设工作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在荒废的罗焕荣的故居,其侄孙罗振康建设了猪舍,当村庄建设时,他低于市场价把故居让出,还自主拆掉了猪舍,为建设开了大道。

  “红色屋”建设有条不紊

  红旗飘扬,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我们村的房子都很红。”张慧慧带我们走进村里的两个“红色屋”,这都是贫困户的房子。

  来到罗远云家时,他正准备出门放牛,看到记者到来,连忙折回。未进门,他家大门上方“感恩共产党”五个红色铁铸大字让人敬畏。“这五个字,是他自己要求加上的。”原来,30岁的罗远云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自身四级残疾,靠给人放牛为生。在确定为贫困户后,深圳大鹏新区的帮扶工作队筹措5万元帮其新建了一栋框架结构的房子,新房装修完之后,帮扶干部还多方筹措资金,帮其购买了家用电器、家具等物品;同时还送了两头牛给罗远云,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其早日脱贫奔康。2017年新年前,他搬进了新房,也把“感恩”二字带进了生活中,他帮着另一名贫困户放牛,并主动分发每个月的营养餐给另外一名贫困户。

2

  另一座“红色屋”在上村广场的另一头,那是红色村庄建设中的村居民房屋样板房。只见崭新的两层楼房,红墙灰瓦,既古朴又典雅,这是贫困户罗光荣的新家。64岁的罗光荣有糖尿病,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儿子也顺利到深圳干起了外卖员,这家人于去年脱贫了。在村里红色村庄建设之初,他把刚建的房子主动交出来,作为全村“红色屋”的样板。

  “站在上村文化广场抬头所望,都将装修成‘红色屋’。”该村村支书罗日康说,这是红色村庄建设的项目之一。罗日康2005年成为村干部,一心扑在上村村的建设上。在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村之一后,该村就谋划着进行红色村庄建设。2018年8月,建设启动,“这里原来是罗氏家族遗留的一块闲置土地,由于长年闲置无人打理,地面杂草丛生、垃圾乱堆乱放,2017年改造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18年,加上了红色传统教育等公益广告、墙绘作品。”罗日康介绍道。

3

  记者看到,广场干净整洁,是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而红色教育的公益广告与墙绘作品也适时给村民以心灵教育。

  党建引领带动全村换新貌

  “以前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垃圾也比较多,现在好了,环境干净整洁,尤其是建起了文化广场,我们出门就有休闲健身的去处了。”上村村民罗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还建有乡村医疗站、垃圾中转站,各村小组建有文化室,生活条件跟城里相比也差不到哪儿去。

4

  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村里坚持党建引领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上村是一个红色村,但同时也是一个移民村,起初村民对村里的各项规划改造还是有所顾虑的。”罗日康告诉记者,为了化解村民心中的疑虑,平衡各方利益,团结村民,共同推动村容村貌的改变,上村把加强全村64名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放在了首位。

  上村除了把“两学一做”作为“三会一课”基本内容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从严从实抓好支部建设、支部生活、党员学习、民主评议,提升村级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内生动力之外,还组织“两委”干部走家串户听取群众意见,安排党员深入村民交流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村里一名80多岁的老党员严瑞平就始终坚持每天无偿清扫村道,给村民一个干净的通行环境。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群众纷纷对村委工作予以了更多的支持,部分村民还将自家屋址捐出,迁居他处,只为修缮罗焕荣故居。

  活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张慧慧是地道的上村人, 她是一个感性的姑娘,采访中,她两次掉下了眼泪,一次是说到“我们家之前也是贫困户,爸爸收破烂,村长送了他一辆摩托车”;一次是说到贫困户的那句话——“我虽然没什么能给你,但你要我做什么,我都会尽力”,她都不自觉地哽咽,掉下热泪。这个感性的姑娘很懂得感恩,她感恩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大学期间,她就自己着手经营关于上村的微信公众号——上村故事,去年大学实习期就回到上村,成为河源红色故事的讲述者、传承者。河源有丰厚的红色革命历史,也孕育出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张慧慧觉得自己的工作神圣又光荣。

5

  近年来,河源市高度重视红色遗址的保护修缮利用工作,讲好红色故事,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脉。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市、县(区)财政每年都投入资金,重点修缮多处旧址作为示范教育基地,其中东源阮啸仙故居、龙川闽粤赣边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紫金苏区旧址群、河源烈士陵园和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已成为全市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基地和品牌,并挂牌成为河源市第一批“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示范点。同时,河源市与北京同方知网合作建立红色遗址数据库,为每个遗址上“户口”,配好“数字红色身份证”,利用大数据对遗址修缮利用实行动态更新管理和利用。为红色遗址授上“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牌子,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将红色遗址挂牌保护,做到应保尽保。

6

  为讲好红色故事,河源市线上线下齐发力,注重利用和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创作一批红色网络精品,同时组织开展红色宣讲轻骑兵“六进”活动,由党员、烈士后代、先进模范、人民教师、企业家、扶贫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文艺工作者、志愿者、红色文化工作者等10路百姓宣讲轻骑兵,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主题活动。与此同时,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辟“东江革命风云”、“中央苏区盐道与粤赣古驿道”、“古邑文化、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等经典旅游线路,努力把河源建设成红色革命教育传承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高地、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新风尚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原文刊登于河源晚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