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上的守望者——探索赵佗故城
2017-11-06 下午 09:40   来源:邓丽萍、朱晓琼、陈洪仁、方朝丰   
分享

  自从在东源县双江镇的花焦坪发现了一条据说是通往赵佗故城堡的古驿道后,我的心就一直被这故城堡给牵绊着,心心恋恋地想要爬上牛劲筋山顶上去一睹风采。11月1日,我们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古驿道工作组接到了河源市文广新局和东源县文广新局的邀请,有幸与河源市副市长庞启彪一行一同爬上了牛劲筋的这座山头,终于见识到了故城堡的庐山真面目。

 

山顶上的守望者1

庞副市长与二九二大队古驿道项目负责人途中沟通(邓丽萍摄)

 

  在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驱车到了山脚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沿途中翻过了几座山头。这是一条绕山而修的道路。虽然当地政府在得知有这样一座古城遗址后已经采取了措施将道路进行清理,但依然阻挡不了它的曲折性和陡峭性,许多路段坡度达到了30—40度,爬起来很是吃力。其中有许多平地,当地人说,正是这样的地势才有了故城的所在,对此,我满腹疑虑。

 

山顶上的守望者2

赵佗故城石碑前合影(邓丽萍摄)

 

  终于在一处树林中引路人告诉我们:“到了”。我抬头望去,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头,树林繁茂,并不见有何异处。引路人说,“这就是赵佗故城的遗址,旁边就是城墙的墙基,这些砖都是青砖。”我兴奋地跟着人群往下走,在树林环绕深处、陡壁之中的确有一段用砖砌成的墙基。我奋力爬上去走近一看,瞬间震撼!古城墙虽说是用砖砌成的,但明显在砌法上与如今的砌法不同,虽说如今的墙基本也是采用叠加方式砌在一起,但这古城的叠加却不是简单的一个面上的单层叠加,而是既有横向也有纵向的叠加,我细数了一下,就肉眼能见到的就有四五层,往里应该还有几层,错落有致且相当工整,青砖大小也不相同,据县志记载此城墙青砖规格颇多,最大规格长33公分、宽15公分,厚6公分,最小规格长27公分、宽13公分、厚6公分。当地人笑称这是河源的古长城,虽说它的石块不如长城的大但也确有长城的沧桑、厚重之风范,可惜,1958年大跃进年间,城墙砖大部分已被拆去建筑双江粮仓,现仅存这一残墙断壁了。

 

山顶上的守望者3

赵佗故城城墙遗址(邓丽萍摄)

 

  跟着引路人往前走,在一块坪地上立着两根石桅杆,石桅杆中间是一个神坛座,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石桅杆是清代遗物。我转过身一看,这与关爷庙一样竟是一片豁然开朗的地带。在这神坛前处举目远眺,东西北向数十里,包括原古老的桥头圩、龙利圩、东坝圩和灯塔圩尽收眼底。据长者回忆,遗址三面有很高的城墙绕山西筑,其中正北面为绝壁,有东南两座门。神位和石桅杆就屹立在这山顶之上,多少年来就这样远远地守望着远方的村落,守候这一方水土。

 

山顶上的守望者4

赵佗故城遗址(邓丽萍摄)

 

  我回过头仔细阅读了石碑的说明,结合河源市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志青提供的有关记载和介绍,才知道——这座故城是公元前2011年至公元前206年为龙川县令赵佗所建,现仅存城墙墙基、神位和两条花岗岩的石桅杆。据专家考证,遗址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设在距离山五公里左右平原处的莲塘寨、榄坝坑、疴屎岭三处,三处均成掎角之势,特别是中间的连塘寨遗址,山上有人工开造方圆一公里的坪地,四周均有古壕沟痕迹,估计此处为赵佗阅兵操练之处;第二道防线在牛劲筋半山腰的险要处,即左边的牛牯勃、右边的牛母勃、中间的铜锤打硬颈等三处,距故城遗址一里左右,亦成掎角之势,各处的小平台挖有壕沟,可设炮台和施放雷术炮石,在当时冷兵器时代,均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第三防线就是我们站立的地方“赵佗故城”的城墙。西向外五十米处有一大坪,可容三五百人驻脚,附近百米处有清澈山泉,为城最近之驻兵地及水源。进兵可速达一、二防线,退兵可固守城池。看到此,我恍然大悟,难怪当地人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地形特点,赵佗故城才会落于此处,它坐落于牛颈筋山顶上,距双江镇府3.5公里,山高海拔436.3米,东西走向,东接金鸡嶂、牛寺山,西连钯头岭、斗凹、高仞寨,组成一道30公里长的天然屏障,赵佗故城雄踞中间,南北两面多为悬崖峭壁,形成一座独立山头,这就是一座军事城堡呀!

 

山顶上的守望者5

山顶上的守望者(邓丽萍摄)

 

  巍巍山中,有着这样的一座故城堡,它巍然屹立在此,远远地守候着这片郁郁葱葱的大地;它更是一名守望者,正等待着有心的人来将它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