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忆“胜利大营救”峥嵘岁月 七一建党节拜访抗日老战士杨奇
2018-07-02 上午 01:25   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分享

       7月1日下午,籍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之际,许瑞生副省长赴中山市沙溪镇杨子江旧居调研,深入了解了杨子江、杨奇兄弟俩的革命事迹,他提出下一步将加大对杨子江故居的修缮和保护利用,让这里成为展示和宣传抗日战争历史故事之地。同日,受许瑞生副省长委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郭壮狮副厅长一行拜访了东纵老战士、一代报业元老杨奇,听杨奇老先生讲述了“胜利大营救”那段峥嵘岁月的难忘故事。 

       杨奇老先生为杨子江之弟,在沙溪镇接受小学教育后赴香港。杨子江故居处于闹市小巷里,是典型的朴实清末民初单层民宅,诞生了杨氏双雄,由此可见,岐澳古道是群英辈出之道名不虚传。杨奇老先生在东江纵队的革命生涯始于办报,枪杆子和笔杆子是战争年代必须拥有的双枪。“胜利大营救”亲历者、组织者之一的杨奇老先生,一生可谓是南粤红色报业的缩影,从创办东江纵队的《前进报》,到领衔筹办《南方日报》,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独领风骚创立《羊城晚报》,今天在七一之际,拜访杨奇先生出生地,寻找的就是传奇的起点。

       杨子江故居,是中山抗日游击队二区中队队部旧址。杨奇的兄长、中共党员杨子江,1938年秋奉命回二区发展党员,建立支部。1940年底又奉命建立了杨子江中队,此宅为党组织及游击队在二区活动的主要据点。

       杨子江,1918年出生,青年时参加全省高中会考,夺得中山县桂冠。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回乡组织成立读书会、话剧社等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山二区支部书记,一、二区工委书记,杨子江中队中队长等职。杨子江经常为五桂山游击队训练班学员上课,培训游击队员。他潜心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于实践中。1949年10月,率所部400余人,以围城打援战术,设兵埋伏阳春马岭,仅用5分钟,就痛歼敌伪阳春县保警连队。1998年8月7日在广州去世。

       许瑞生副省长与杨子江、杨奇族人深入交流,了解了杨家兄弟等老战士的革命故事。在调研中,杨家后人表示,准备将杨子江故居捐赠给当地政府用于做抗日陈列展示馆。许瑞生副省长对此表示高度肯定,他提出下一步将加大对杨子江故居的修缮和保护利用,同时,他建议纳入杨子江故居后面的其他民宅,扩大抗日陈列展示馆的展示内容,将广东红色报业发展史和"胜利大营救"放入展览馆中,添加杨氏故居的人文历史价值,让这里成为展示和宣传抗日战争历史故事、红色报业发展史之地,让抗日精神永流传。

1

图为许瑞生副省长(左二)与杨子江故居守护人(左一)交流。

11

图为许瑞生副省长在杨子江画像前敬献鲜花,右边是杨氏家母家父照片。

10

图为许瑞生副省长倾听沙溪镇82岁的老镇长(左一)和杨氏故居邻居也是老屋守护人(左二)讲述杨奇先生的故事。

4

图为杨子江在1991年写的书法“金戈铁马”。

       作为杨子江的弟弟,杨奇老先生的一生也是一样波澜壮阔,充满传奇。杨奇,1922年出生,沙溪申明亭村人,与兄先后投身革命。早年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毕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社长。杨奇不仅是胜利大营救行动的当事人,而且从1959年起就开始对营救行动进行了广泛的采访。他的书籍《惊天壮举》就为营救行动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多年以后,回忆起那场亲身经历的东江纵队胜利大营救,96岁的杨奇仍感慨不已。

       1941年12月,日军南侵,香港经历18天奋战后迅速沦陷,茅盾、邹韬奋等居港抗日文化人士顿时陷入险境。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这批文化人的安危,周恩来亲自指示“要不惜代价地抢救出这批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党我军成功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近千人。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胡绳、黎澍、胡风、戈宝权、张友渔、沈志远、千家驹、刘清扬、胡仲持、廖沫沙、范长江、叶浅予、胡蝶、黄药眠、梁漱溟等。

       这次大营救意义重大,被救出来的在港文化人都是国内重量级文化人物和民主党派人士,他们对祖国的文化发展和抗日救亡起了重要作用。大营救保护了中华民族大量的文化精英,同时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破灭了日本人抓捕我国文化名人的幻想,极大地增强了国内的抗战士气。

       在拜访中,郭壮狮副厅长转达了许瑞生副省长对杨奇老先生的问候,并向他介绍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对东江纵队胜利大营救历史故事的挖掘和活化工作。杨奇老先生得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后,称赞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特别嘱咐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认真梳理胜利大营救的路线,深入挖掘大营救背后的故事,让后人更加了解那段历史,铭记历史。

5

图为杨奇老先生在讲述亲历的大营救故事。

       杨奇老先生回忆起胜利大营救的路线。他表示,当时,参与营救的人员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联系到了分散隐居在香港各处的文化界人士;并从九龙到东江游击区安排了多条路线,水陆兼用,齐头并进,有在西贡坐船到沙鱼涌转往惠阳县的水上交通线;有由旺角步行至荃湾、元朗,跨过深圳河进入宝安县的陆上交通线;有从港岛取道澳门,利用走私船先到台山,再步行和坐船到梧州转往桂林的路线;还有专人护送、直接开船到汕尾海丰县转往大后方的路线。

6

图为港九地区营救路线示意图(杨奇提供)。

7

图为粤港地区营救路线示意图(杨奇提供)。

       据杨奇老先生介绍,当年,他主要在宝安县白石龙游击区,在营救行动中,他先后接待了茅盾、邹韬奋、胡风、沈志远、刘清扬等一流文化界人士22位。他提到,当年文化人士到达宝安后,隐蔽在羊台山的一个山坑里,睡的是用树枝和稻草搭起来的“通铺”。杨奇说:“那是一段艰苦但是其乐融融的时光,在转移过程中,许多文化人士还向游击队员授课,邹韬奋讲的最多,也讲的最好。”

       杨奇老先生表示,第一批离开宝安游击区的有茅盾、孔德沚夫妇和胡风、胡仲持、叶以群、廖沫沙等十多人。那年2月中旬,他们由郑伟灵带领的独立小队护送,第一晚从白石龙出发,跨过广九铁路,穿越横龙公路,天快亮时抵达惠阳碧岭村,全程40华里。吃过早饭,大家赶快休息,烫脚的烫脚,按摩的按摩。睡到晚饭时分才起床,天黑之后继续行程。第二晚只走了20多里路,午夜到了田心村,惠阳大队高健副大队长殷勤接待了他们。在田心休息了两天,又由另一游击队员护送继续前进。

8

图为1941年,夏衍和友人在香港合影(左起:陈歌辛、瞿白音、夏衍、丁聪、何香凝、洪遒、廖梦醒、欧阳予倩)。

       杨奇老先生表示,整个营救行动非常成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扬,被营救出来的文化精英,好多都写过一些关于此次营救行动的回忆文章。茅盾在《脱险杂记》中认为:这场大营救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著名作家胡风在1984年4月的一次调查会上,有一篇《我的回忆》的书面发言,他指出:“从日寇占领下的香港,抢救这么多的文化人、国民党进步的上层人士和外国友人脱险,没有出一次事故,没有一个遇险牺牲,这是奇迹般的大胜利”。

9

图为杨奇老先生向郭壮狮副厅长赠送他编写的《惊天壮举——虎穴抢救文化精英与秘密护送民主名流》等书籍。

       在拜访的最后,郭壮狮副厅长向杨奇老先生赠送了南粤古驿道纹章瓷和相关书籍,杨奇老先生则赠送了由他编写的《惊天壮举——虎穴抢救文化精英与秘密护送民主名流》《香港沦陷大营救》《虎穴抢救》等书籍。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