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私立广州大学西迁罗定三达祠的烽火办学岁月 从广州大学校史馆设计理念说起
2020-10-28 上午 11:16   作者:王河、吴楚霖   
分享

  一、前言

  2020年,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工作有序推进当中,省直部门联手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市政府及各相关单位,共建韶关、梅州、清远、云浮研学基地。经历史研究与考证访谈,广州沦陷后,广州地区的各大学、中学等教育机构纷纷迁徙至离战事较远的粤北、粤西、粤东一带继续办学,私立广州大学也不例外。

1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馆。

2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展览厅。

  在思考设计广州大学校史馆时,我们设计团队从私立广州大学到广州大学的百年历程中,看到了百年前为了让广大青年学子争取公平的教育机会而创办华南第一所夜校的办学初心;感受到那段多校合并后奋起直追的时不待我的“教育振兴我中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远大抱负;也了解到那段抗战时期西迁路上烽火漫天、激扬文字的家国情怀。如何通过展览空间的设计和艺术表达,打通时空的屏障,让参观者更直观地领会到百年广州大学的办学历程,感受其厚德载物的办学底蕴,成为了思考。

 

  二、广州大学西迁罗定三达祠的烽火办学岁月

  抗战时期,私立广州大学因战事影响,被迫迁移,1942年迁至韶关上窖开课。1944年9月,因湘北局势更趋严重,遂决定随省府西迁,并将各部学生疏散,全体教职员分批动程,若教职员内有怀孕职员,则嘱先偕行。

  1944年9-10月由韶关上窖开始西迁,最终迁至西江罗定地区,其西迁路径如下:韶关上窖-韶关乐昌-韶关坪石-连县(今清远连州)-贺县(今广西贺州)-肇庆开建-肇庆封川-郁南都城-郁南南江口-郁南石咀-郁南连滩-连滩鸭漂村-连滩厂头村-罗定罗城-罗定船步。

  期间,谭维汉(时任私立广州大学教务长)等教职员坐汽车、走公路、转火车、乘小船、走水路,不畏艰辛,风餐露宿,冒险翻山越岭,大有不惜性命坚持办学之大家风范!时值秋日,又是临近白露、霜降,昼夜温差大,气候让人产生诸多不适,未曾想众人竟能在寒夜里互相鼓励、一同打气,未曾有过舍弃教育、只取温饱之妄念,实为不忘初心,坚守教育救国、办学育人、敬业笃行的师学楷模。

18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西迁:韶关上窖-韶关乐昌-韶关坪石路线。

19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西迁:韶关坪石-连县(今清远连州)-贺州八步路线。

20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西迁:贺州八步-肇庆开建-肇庆封川路线。

21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西迁:肇庆封川-郁南都城-郁南南江口-郁南石咀。

22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西迁:郁南石咀-郁南连滩-连滩鸭漂村-连滩厂头村。

23

图为私立广州大学西迁:连滩厂头村-罗定罗城-罗定船步。

  西迁途中,受形势逼迫,谭维汉教务长等人曾多次安脚在别处,又要躲避日军,而且交通亦不便利,可见当时情况之危急程度!好在1个月的西迁,并没有让众人失望,10月上旬,罗定敌退,谭维汉等人到达罗定时随即开始筹备复课。经考察,最后选址罗定船步作为私立广州大学校址。

  私立广大在罗定办学期间,民众皆欢迎支持,学生则勤学好问,许多学生千里求学,只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论及当今天下政治,学生们则积极探讨美中关系、中日关系、中苏关系等话题,令人颇为暖心。除此之外,丰富的课余活动、船步的清雅环境等诸多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条件,让曾沿途辗转奔波的教职员在此洗脱了疲惫的身心,又重新投入到教学当中,使这里足可以称之为“藏修之所”,青山绿水,惠及涓涓学子。

  在此期间,船步建校规模和学生人数都比之前有所增加,后因船步区位与船步墟校舍数量有限,经勘探并在谭启秀等人协助下,租得三达祠及附近庙宇,作为新校址,并于1945年7月初学期结束迁了过来。

  三达祠,原为广式宗祠,何为“三达”,笔者猜想,应该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关。“达”,意为“得志”,“三达”按今日之意,一是看山是山,二是看山不是山,三是看山还是山,从学习到超越到不忘初心,回归本源,有着更高的理想追求。想必这也是当初选址三达祠的原因之一。

  三达祠的广式宗祠的布局从路、进、庭的传统建筑空间,充分地把三达祠的人文艺术精神空间,寄于山水之间,情于教书育人。

  路:以经线方向为基线、以纬线方向为路径来计数,基线对应于建筑中的纵深方向,也就是与山墙平行的方向,一座祠堂内沿一条纵深轴线分布而成的建筑与庭院系列被称为一路。广式宗祠的路数组合方式并不复杂,一般为奇数路,最常见是一路、三路两种情形,五路的祠堂极为罕见。而三达祠的岭南建筑艺术特色是:寄情于山水,有常则有变,祠堂的路数,宗祠的单侧衬祠,让传统的宗祠不落俗套,实为多所祠堂共用衬祠的实例,体现了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共生性。

  进:以纬线为基线、以经线方向为路径线来计数,基线对应头门的面阔方向,也就是与正脊平行的方向,路径线是进数增加的纵深方向。对广府式的祠堂而言,进数习惯上以中路主要建筑单体的数量计算,而非依据庭院,三达祠在这方面体现了庭院空间与祠堂空间的实用性。

  庭:庭院,就算在最简陋的祠堂内,也是具备的。庭院对于祠堂来说,除了完成采光和通风的基本技术功能之外,在空间的精神性上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三达祠岭南传统建筑实现了追求“天人合一”形制的具体的空间载体的艺术性。

  “敬业学堂”的横匾,透出一股百年广州大学学人的精神风貌。三达祠,无论从区位、周边环境还是建筑大小、布局形制上,都是当时私立广州大学最好的选址。

  私立广州大学在三达祠办学期间,学生人数及建筑规模都较之前有显著的提升,且学会活动、学术研究、体格锻炼、体育竞赛、社会教育等活动日益丰富,大大的激发了民智且营造了更为良好的“博学笃行”的学风、锻炼了学生的“体”、“魄”、“魂”:

  体,野蛮了学生的体格

  魄,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魂,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然,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让更多的广州大学学子认识到了教育救国的意义以及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24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学期结束后,私立广州大学罗定分教处全员复员广州,至此,西迁历程便已全部结束。

  不可忘却的私立广州大学西迁历程,艰难困苦已无需多言,私立广州大学及广东国民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高校对教育的坚守,让我们看到粤北华南教育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看到了冉冉升起的私立广州大学教师育人的“师道”精神,实现了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升华。

  教育振兴我中华,实现伟大“中国梦”,这正是百年广州大学学人的不忘初心。

 

  三、广州大学百年历程及校史馆设计理念

  广州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成立的私立广州大学,距今已近百年历史。

  1927年(民国十六年)3月,陈炳权(1896-1991年,字公达,广东省台山人,著名教育家、经济学家)与吴在民等人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入学,遂创立了私立广州大学。

  1930年8月,校方购买了广州市东横街(文德南路和万福路交汇处)的旧警署作为校舍。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广州,沦陷前夕私立广州大学迁至香港。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在香港的私立广州大学迁至粤北山区。

  1944年秋,日本侵略军进攻粤北,学校又西迁到粤西山区及三达祠办学。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私立广州大学在广州东横街恢复运作。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使用了私立广州大学校舍。学校迁至香港,注册成广大书院(Canton College)。

  1951年,私立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高校被当局合并改组成华南联合大学,一年后撤销,院系分别列入相应高校,私立广州大学也就此停办。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广州教育学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先后创建或复办,为新广州大学的组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那个国家凋敝,人民陷于水火的艰苦岁月,在格致之学都难以生存的年代,广州大学从建立到建成,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从建成到发展,从合并到发展至重点高校。今天,广州大学已经成为广东省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构建广州大学校史馆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我们经历了激烈的构思过程,产生了方案一和方案二,同时我们通过结合建筑、历史文化与色彩的科学性以及运用现代设计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用色彩来表现现代展览的空间艺术,用色彩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沉淀,用色彩来穿越时空,使参观者从进入校史馆的一刹那,便流连忘返于校史馆的时空之中。

3

图为设计方案。

4

图为设计方案参观流线。

  我们的设计理念,采用了黄色、红色、蓝色、绿色:

  黄色:艰辛与成就—光辉历程

  红色:关怀与热情—俯垂名训

  蓝色:创新与梦想—再续辉煌

  绿色:生机与活力—融合跨越

  通过黄、红、蓝、绿串连成时间空间序列,演绎出广州大学“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百年办学理念。

5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展览厅(前厅)。

6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馆主题背面。

7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馆展厅。

8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展览厅(前厅)。

9

图为广州大学关怀厅。

10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展览厅(广府风情西关人家形象产品展示入口区)。

11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展览厅(形象产品展示区)。

13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展览厅(投影区)。

14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展览厅(接待室)。

15

图为广州大学校史馆荣誉厅。

16

17

图为部分礼品展示。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

  吴楚霖,硕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主任建筑师。

  杨嘉楠,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黄继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李荣泽,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张韬,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李本科,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