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粤北侨中 记在乐昌创办的国立第三华侨中学
2024-01-18 下午 02:05   作者:广东乐昌市机关大院依法治市办公室 李俊明   
分享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前夕,“全民纪念”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和共同行动,笔者也在寻找当地抗日时期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身在国外的华人、华侨义不容辞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抱负“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信念,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筹款捐款支持抗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和热血青年从海外纷纷回国投身抗日……

  1942年冬,国民政府为解决回国参加抗日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子女的安全和教育问题,在广东省韶关地区乐昌县南乡安口村创办了“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广东为全国第一侨胞大省,当时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已从广州迁移到韶关)。

  安口村位于粤北武江河畔,现属乐昌市长来镇,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村庄。

  国立第三华侨中学设初、高中六个年级12个班,共有近700名师生。师资优良,学生优秀,学生绝大部分是华侨和港澳学生,也有小部分当地学生,全部寄宿。

  那时候,学校办学条件非常差。当时学校采取借用和租用的方式,以村中的旧榨油厂仓库为中心,结合周围的破旧房屋设置了课室和校舍。师生们在破旧低矮、光线昏暗的课室上课,没有像样的桌椅。没有课本,学生认真听老师讲授并做好学习笔记。没有电灯,晚上自习只有依靠桐油灯来照明。校舍是用泥砖和竹棚搭建而成的,雨天和冬天,是师生们最难熬的日子。

1

2

3

  物资贫乏,师生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苦难中坚强地学习和生活。国难当头,在艰苦的环境下,师生们并没有给困难压倒,他们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而认真教书和发愤读书,书声琅琅响彻村庄,响彻武江河畔。他们以苦为荣,在校园中,积极探索真理,磨砺思想,锤炼心志,盼望抗战胜利。他们以苦为乐,在榕树下吟诗唱歌,在武江之滨做操跑步,在武江河中洗衣游泳,互相关心和帮助,团结一致,共患国难。为鼓舞士气,团结向上,学校还创作了校歌,其作曲者为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校园内外,既充满了斗志昂扬,同仇敌忾的气氛,又呈现同甘共苦,生动活泼的气象。他们不仅注重读书学习,并且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师生们身先垂范,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节俭,省下一分、一角、一元,筹集起来后捐给国家,支持抗日!他们在校园、在村庄、在圩市通过歌咏、独幕剧和话剧的形式,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歌颂中国人民抗日的英雄事迹,号召人们振奋精神,同心同德保家卫国。

  1944年夏,粤北告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被迫从韶关迁移到连县。为了保障师生的安全,国立第三华侨中学也由乐昌迁往连县……

  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在乐昌虽然只有近两年的办学历史,但也初见成效,已有如期和提前毕业的300多名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既有走上革命道路的任仲秀、陈逸玲、李海岳、郑炯楣、老洪让、方亢、陈嘉锐和陈励等,又有走上科学救国道路的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其中有一颗小行星就名为叶叔华星)、梁汉宗(火箭专家,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唐国俊、刘谦、温存德、冯理民、周灿彬、严克强等,还有走上抗日前线和成为行业顶尖人才的胡鉴明、徐国魂、张鸣远、陈首炽、罗裕慈、钟仁光、阮其浩、林仲理、秦大我等等……

  安口的山,武江的水,养育着师生们,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和师生们也给粤北山村注入了新的精神和风气。师生们教导着村民学科学,学文化,学文明,开启了民智,倡导了民风,增添了活力。师生为国发愤读书的精神鼓舞着村民,村民辛勤劳作和善良忠厚的本质感动着师生,彼此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朝夕相处,和谐友好。村民与师生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在共度国难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产生了许多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写下了一段抗日时期在粤北的华侨历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步入人生晚年的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师生,怀着重返故地和感激安口的情感,纷纷从国内外回到安口,寻访母校,寻找当年读书生活中既艰苦困难,又美好难忘的记忆,感谢安口人民在他们最艰苦、最困难时期给予的最真诚关怀和最无私的帮助!

  刚开始是小部分同学以分散、自由组合的方式,寻访母校并表达对安口人民的谢意。大家在怀念、感谢安口的同时,也目睹了安口村经济还比较落后、村民生活还比较贫穷的现象,于是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回报安口,为安口人民做一点事!为此,教师和班干部积极联系各班同学,讲述回安口的所见所闻,希望大家都能为安口做点好事!后来大家达成共识:在广州成立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发动校友募捐并筹集善款,支持安口教育事业,造福安口人民和子孙后代!

  1992年冬,在广东省侨办的关心支持下,在乐昌市政府的帮助下,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在安口村,隆重举行“庆祝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成立50周年暨设置永久纪念碑”活动。近300名来自国内外的校友回到阔别50年的安口村,回到母校参加活动。为此乐昌侨办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仪式,乐昌政府、政协领导,长来镇政府和长来教育办公室有关人员及安口小学师生共600人也参加了活动。

4

5

  时光走过五十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师生、现在已是白发鬃鬓的成功人士。他们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他们重回母校,升华精神,贡献教育……

  十年来,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共筹集了近百万善款支持安口小学的教育事业:

  1992年,为安口小学添置了400多套崭新的黑板、讲台和桌椅,该校所有课室都用上了新的教学设备,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994年,在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的努力下,广州西华路小学与安口小学结成姐妹学校,开启了长期的“手拉手”和“教育扶贫”活动。

  1995年,在安口小学创办了“侨三中校友”图书室,为师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水平创造了一个学习圆地。

6

7

  1997年,将几十万元的“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奖教奖学基金”捐赠给安口小学,永远奖励安口小学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8

  十年来,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还为安口小学和长来镇的教育事业,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到安口小学和长来中学讲学授课,同时也组织了许多师生去广州有关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和培训等: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还支助了366名贫困的大中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勉惜遗寸阴,广泽后来人。莫嗟黄昏近,余辉尚满天!”梁汉宗先生的诗句既表达了校友们的志向和情怀,又是校友们全心全意、鞠躬尽瘁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笔者在长来镇政府工作十年,有幸见证和参与了国立第三华侨中学校友会为安口小学和长来镇教育事业奉献的事迹。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感动和教育着我,激励着我做人做事!

9

  七十年八十年,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师生让人敬仰和怀念!如今仍然健在的可能不多了,他们在武江河畔的琅琅书声已渐渐消失,他们在粤北的身影慢慢远去……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事业永在,财物有限,价值无限!生命有限,奉献无限!

  笔者收集整理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在乐昌的这段历史,写就此文,以志纪念,以表敬意!正是——烽火岁月,粤北侨中!奉献教育,造福子孙!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