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20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南粤古驿道“Hello 5G杯”定向大赛第四站在肇庆市封开县举办。赛事组委会邀请到84岁高龄的退休老党员、体育爱好者、肇庆市林业局原党组书记黄绍赞参与活动。
图为肇庆市林业局原党组书记黄绍赞为2020南粤古驿道“Hello 5G杯”定向大赛(第四站·肇庆封开)鸣锣开赛。
黄老(黄绍赞)一家充满传奇的故事。在黄家九位兄弟姐妹中,黄老的三哥是为国铸重器隐姓埋名三十年、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他们的大哥——黄誊,曾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立中山大学(乐昌坪石)工学院电机专业读书,后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参加国家重点项目长春国家第一汽车制造厂、富拉尔国家第一重型机械厂的建设工作……
正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举办之际,南粤古驿道网有幸采访了黄老,听他讲述有关大哥黄誊、三哥黄旭华的艰苦求学路,以及黄家“努力学习,对国忠诚”的家风故事。
以下是采访实录:
南粤古驿道网:
黄老您好,非常感谢您参加我们本站赛事,请问您之前对我们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有了解吗?
黄绍赞:
过去,我曾在报纸上看过到南粤古驿道定向比赛的相关报道。虽然之前肇庆也举办过了几次,但我对赛事的了解并不多,这一次有幸参与,十分荣幸,也感觉受到了鼓舞。
图为黄绍赞接受南粤古驿道网采访。
南粤古驿道网:
我们了解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是您的三哥,他读中学时,正碰上了抗日战争爆发,时局不稳,据悉,他的中学生涯是在不断辗转中完成的,还曾到过广东梅州、韶关坪石等地。请问他在韶关坪石念过书吗?
黄绍赞:
我的三哥他没有在坪石念过书,但是他到过坪石。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寻找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少年的他在求学路上曾到过粤北许多地方。我的大哥黄誊,则在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念过书。
南粤古驿道网:
那可以请您为我们讲讲大哥、三哥在坪石的经历吗?
黄绍赞:
好的。
我的大哥黄誊,1919年出生于汕头,后随父母定居汕尾。抗日战争爆发,汕尾沿海中学停办,1938年大年初四(2月3日),大哥带着14岁的三哥黄旭华步行了四天的山路,从汕尾到了已经从汕头避难搬至揭西五经铺的汕头聿怀中学就读。大哥在海陆丰长大,那是一片红色土地,他在那里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所以他到了汕头聿怀中学读书以后,经常参加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地反动政府的注意,并要学校开除他。但当时学校的校长很开明,为了保护他,就劝大哥自己退学。大哥退学后,就到广西桂林考上桂林中学,后来又回到广东坪石。1941年秋,大哥考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可惜一年后战事吃紧,他便转读重庆的上海交通大学、后又转读西南联大。求学之路困难重重,抗战胜利后,他在清华大学毕业。
图为1946年黄誊(右)到上海与就读上海交通大学的弟弟黄旭华的合影。(黄绍赞先生提供)。
听说,当时在坪石办学的国立中山大学并不集中在一个地方,好几个班、好几个系都是分散在某个山沟、小村落里,而且还是租用民房来做宿舍、做教室的。那时候读书环境很艰苦,生活条件很差,师生们吃的都是杂粮干粮。大哥常常对我们几个弟妹们说,在坪石,读书生活环境艰苦,但革命进步思想氛围浓厚,学校给了他很多人生志向的良好熏陶和深刻教育,对他后来在多所大学读书时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最后走上、走好人生路并引导六个弟妹参加革命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1953年后,大哥前后参加了长春一汽、湖北二汽的建设,为新中国汽车制造业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为虞炳烈先生绘制的中山大学坪石校区分布图。
图为位于韶关坪石三星坪村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目前正进行修缮保护。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坪石遗址介绍。
再说说我的三哥黄旭华,他也去过坪石。当时他在聿怀中学读书,日本飞机经常来骚扰,学习环境很不安定。后来聿怀中学沦陷了,学校要搬迁。三哥为了寻找一个安定良好的读书环境,在意外得到了“大哥考入坪石的中山大学”的消息后,他就想到坪石找大哥,希望大哥能指引他。
1941年6月,三哥旭华从梅州到兴宁,正碰上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兴宁,准备入住的旅馆炸没了,这段路很艰苦,他找到一辆装黄鱼的盐车往韶关跑,好像咸鱼一样,坐上盐车,走了7天到了韶关,到韶关以后才走路上坪石,他不顾舟车劳顿,赶到坪石与在中山大学读书的大哥碰头,在那里他们重逢了。三哥便请教大哥给自己一些关于求学的建议。
图为黄旭华。
南粤古驿道网:
他们这般坚毅的求学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您与您的家人都是非常优秀的,想必这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可否谈谈您家的家风故事?
黄绍赞:
我父亲出生在揭阳市,就是现在的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的崇德堂。“崇德”就是崇尚道德,这是我的祖先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崇尚道德,高尚的道德是人之本、人之魂,大家都有责任来崇尚,所以我老家房子上边一直保留着“崇德堂”三个大字,是对我们后代的指引。
图为黄旭华(右一)在祖居地“崇德堂”留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爸妈爱国爱人、重教兴学,他们一直用实际行动来教育我们几兄弟姐妹。这让我想起了几个故事……
抗战时期,我汕尾的家乡被日本人占领了。有一天一个汉奸带着一个日本军官来到我家,因我父母是医生,在当地名声很好,所以日本军官想利用我爸在当地的名气,替他说好话、办坏事。但我爸即使被打、被架军刀也不答应,他有爱国爱家、临死不屈的精神。儿时我在现场目睹了这件事的发生,当时吓坏了,可长大懂事后,这对我影响很大。
家乡汕尾田墘过去缺医少药,流行性疾病很多,大概是1943年左右流行咳乱,我爸是医生,他就到香港采购了很多治疗咳乱的药,回到家里无偿送给别人预防、治疗。我母亲是个妇产科医生,凡是有人来求上门,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下雨天,她都会出诊。有的时候产妇难产,就住在产妇的家里照顾。有的产妇没钱,就不要人家交钱。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很让我感动。
最后讲讲我爸妈如何“重教兴学”。当年环境虽然艰苦,但我爸妈依然十分重视我们的教育,我们9个兄弟姐妹中,有6个是大学生,2个中专毕业,1个初中毕业。不仅如此,1942年,我父亲带头跟当地的一些乡绅联合起来捐款办校,新办了一所中学,还亲自到香港请了位教育界的教育家回来当校长,希望为家乡的教育做贡献。
印象里,我的父亲虽然说话也不多,但他的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所以我们几兄弟姐妹之后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尽力做一点事。
南粤古驿道网:
广东从去年开始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重新挖掘抗战时期的教育故事,向年轻一辈传承抗战教育精神、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您觉得此举有何意义与价值?
黄绍赞:
现在年轻人的特点是思想很解放,很有创新精神,但也难免会出现缺少恒心、毅力,不能吃苦的情况。我个人觉得,一旦定下一个目标,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垂头丧气,看准了就一直干下去。就像我的三哥黄旭华一样,他1958年到核潜艇这个岗位以后,几十年坚持如一,坚持是干成一件事的前提。
华南教育历史也传承了当年的这种拼搏精神——就算再艰苦,也能、也要坚持下来。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上课都要分散在不同地方,吃饭也只能吃粗粮,但大家还是坚持下来了,这种坚持精神,确实很值得年轻一代去学习。希望我们年轻人能按照习总书记的教导,珍惜韶华,为祖国崛起作出贡献。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