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金山书院:人文荟萃开风气,桃李芬芳传薪火
2021-03-03 下午 04:2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潮州日报”   
分享

  潮州府城北隅,悠悠韩水西畔,是秀丽金山矗立之处。山虽不高,但每每登临,不禁感慨“造化钟神秀”。

  自古以来,金山便如府城的后靠,东望韩山,西瞻葫芦山,北眺凤凰山,南瞰城郭街衢,道不尽景色旖旎风光无限。

  金山更是人文荟萃的胜地,亭阁中、奇石上、崖壁处,留存了多姿多彩的先贤印记,流传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灵气汇聚必然英才辈出,随着清代金山书院创建,金山之巅成为潮州兴学育人的标杆,从这里走出去的社会精英不计其数。

  时至今日,金山仍是凤城莘莘学子仰视的高峰,千年历史文脉的传承,无声浸润着满园桃李芬芳。历朝历代,潮州各地创办过数量众多的书院,它们在弘文兴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历代先贤遗迹,记录府城人文盛况

  初春的金山,绿意盎然。叩开山门,眼前长长的石阶如同天梯直达山顶,拾级而上,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清光绪《海阳县志》载,“金山,一名金城山,在郡城北,高四十丈,周围四里,形如覆釜,多巨石,为郡城后扆……”据记述,唐代宰相常衮曾于山巅题字“初阳顶”,韩愈刺潮时在凤山楼左右修建凉亭(后废)。

  唐宋时期,金山之麓是潮州州治所在,并筑起军事防卫的子城。宋大中祥符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大规模开辟金山,置建且命名了众多景点,使得金山成为移步易景、姿态万千的游览佳地。其后,群贤毕至,胜迹屡添,皆得益于这一创举。王汉撰写的《始开金城山记》,至今留存在金山崖壁上,向世人讲述着金山蜕变的历史。

2

图为朱熹手书的“拙窝”题刻。

  在正门西侧的山腰处,我们见到一块“拙窝”的题刻,落款为“晦翁为子晦书”,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手迹。宋庆元间,潮州通判廖德明修建周敦颐祠,刻周子《拙赋》于崖壁,用朱熹手书的“拙窝”,为原来的“遥碧亭”改名。可惜,《拙赋》原碑早已灭失,仅宋代潮州郡丞赵清卿《题拙窝》石刻留存于世。

 

3

图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

  沿山道边走边看,北宋潮州知州郑伸《筑城碑记》、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元代潮州总管王翰的“清辉同趣”、明代潮巡道郑岳的“凤台壁立”等题刻不时映入眼帘。据文献记载,金山摩崖石刻曾多达百余处,历经岁月沧桑炮火硝烟,如今尚存十多处,1987年被认定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先贤遗留下来的题刻,就像一部勒诸石端的简明史,记录着府城千百年的人文盛况。

 

  鸿儒祠宇故地,建成潮府一流书院

  新时代的金山,校舍俨然,窗明几净,是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的园区。历史上,这里便以灵秀清幽的环境,吸引着众多贤者前来传经论道。

  据光绪《海阳县志》载,明天顺间,潮州知府陈瑄在金山上修建玉华、北山书院,延聘邑人陈明德讲学。陈明德(字思准,号海涯,澄海人)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门下,与阳明学说潮州领军者薛侃交往颇深。薛侃与杨骥、杨鸾等潮州王门学派中流砥柱,也曾经在金山讲学,广泛倡导和传播阳明学说。

 

4

图为金山书院残存匾额。

  漫长岁月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就了金山培育英才的优越环境。清光绪三年(1877),潮州总兵方耀拨款,饬令绅士郭廷集,在周敦颐祠旧址创建金山书院,作为九属生员肄业之所。院前设崇道堂,正中祀文昌,左祀韩愈,右祀周敦颐,后方建有景韩楼。院北山腰处环建斋舍七十余间,同时修建亭台,栽种梅、柳、桃、杏等花木,并构建总督瑞麟、巡道凤安二公祠。这项福泽后世的工程,直到光绪六年(1880)才宣告竣工。

  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巡阅政务来到潮州,这位对中国近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的名臣,也与金山书院结下缘分,由他饬建的藏书楼于光绪十八年(1892)落成。光绪二十年(1894),惠潮嘉巡道曾纪渠又拨赎锾三千金,让潮州知府方功惠购书充实藏书楼。

  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建设,这所晚清潮府一流书院,越发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饶宗颐《潮州志补编》引述《韩江记》《金山概览》云,“楼阁参差,恍如图画”“俯临韩江,古木奇石,风景佳胜”……

 

  坐拥丰厚院产,吸纳九属优秀生源

  在金山东侧一处石壁上,我们见到反映书院历史变迁的《金山木刻》碑廊,其中第一幅是1943年詹浩生同学所作的方耀遗像。

  方耀(1834-1891)字照轩,普宁洪阳人,行伍出身,骁勇善战,在清剿“土匪”、镇压太平军等战事中屡立战功,官至广东水师提督。他致力坚固海防、屯田养兵,清办积案、平息械斗,兴修水利、兴办教育,57岁卒于任上。

  尽管方耀的历史功过尚存争议,但他对地方教育事业的贡献却毋庸置疑。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榕青告诉我们,方耀任潮州总兵期间,在潮汕地区拨款创建或重建的书院,至少有15所之多,他还从长远考虑,为新建或经费匮乏的书院提供办学资产。其中金山书院最为丰厚,共有塭田9处,面积约4732亩,以及汕头的行铺、鱼桁等产业。

 

5

图为清光绪十八年立的“潮州金山书院租业碑”。

  金山实验学校科学馆旁边,尚存六块光绪十八年立的“潮州金山书院租业碑”,记载了书院在饶平、澄海、汕头等地的产业。民国《潮州志》亦详细记载了金山中学堂校产,并言明“金山中学之校产,即昔日金山书院之院业,系由前清提督方耀于办理潮属积案时,将有所争执者拨充之。”

  坚实的财力支持,极大保障了金山书院的办学质量,其延聘的师资和吸收的生源,无不出类拔萃。

  吴榕青介绍说,金山书院是府属书院,由知府主持招生录取工作,原定每年在九个属县招录100个名额,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绅董禀准,增加了40个名额。而且按规定,入读金山书院必须是生员以上,即有资格应乡试的秀才。

  光绪十九年(1893),曾纪渠还在凤、瑞二公祠创建孝廉堂,为九属举人肄业之所。并拨方耀所置汕头金山街铺租,每年一千八百两银,作为堂中经费。值会试之年,另定公车费和花红费。

 

  岭南名师坐镇,引领地方教学风气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教育事业也逐步进入转型阶段。这个时候创办的金山书院,对本地区的教学风气,颇具引领和带动作用。

  据吴榕青讲述,清代中后期,各地书院基本成了科举的准备场所,承担着与地方儒学互为补充的职能。而金山书院首开“延师课经古”的做法,聘请学术水平高超的主讲,教导生员研读儒家经典。陈维岳、廖廷相、吴道镕、温仲和等名贤,曾相继担任金山书院掌教。他们师承岭南著名学者陈澧,均是当时广东文化学术中心“学海堂”的弟子。

  尤为值得一书的是吴道镕(1853-1936),字玉臣,号澹庵,广东番禺(今广州)人,祖籍浙江会稽(今绍兴),1875年中举人,1880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厌倦仕途,返粤潜心经典,长期从事讲学。他先后执教韩山书院、金山书院达七年之久,培养了大批出色人才。他还担任光绪《海阳县志》总纂,为潮州留下极具史料和学术价值的文献。民国后,他谢绝礼聘,闭门著述,去世时83岁高龄。

  吴道镕和温仲和还兼习西学,在潮州学界从“旧学”向“新学”过渡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温仲和主持金山书院五年多,他亲自编写《代数几何算稿》,传授学生算术知识。光绪二十九年(1903),金山书院改办为潮州中学堂,聘温仲和为总教习,次年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55岁。他主持金山书院时期,影响了一批优秀学生,孕育了为后世所称道的“潮州学派”,温廷敬、饶锷、饶宗颐等,均是其中佼佼者。他们更加关注、搜集地方文献,运用进步、严密的方法,从事整理和研究工作。

 

  传承千年文脉,培育德才兼备新人

  金山书院残存的匾额,至今仍摆放在山腰上,见证着金山百余年间的沧桑变幻。

  民国时期,潮州中学堂先后易名为省立潮州中学校、省立金山中学等,继续为潮州培养优秀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金山遭到炮火轰炸,学校一度搬迁至凤凰山区。

  风云际会的革命年代,金山同样是新文化的沃土。李春涛、杜国庠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任教金山中学,而梅益、洪灵菲、戴平万等左联志士,则是金山中学高才生,中学期间新思潮的启蒙,指引着他们一步一步走上革命道路。

  今天,漫步在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6

图为金山实验学校千年园中的“状元桥”。

  建成于2012年的千年园,正面墙壁上嵌着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巨幅浮雕,衬托出园区的古朴清雅;浮雕一侧是竹简样式的周敦颐《爱莲说》碑刻,呼应“拙窝”古题刻,寄语师生恪守君子之风;碑刻前方摆放着一张石琴台,上面是棋盘和《孙子兵法》,象征智慧与勇气。园中还保留着一座古桥,被命名为“状元桥”,是对学生奋发向上的鞭策。

  金山顶的选堂书廊,刊刻了饶宗颐先生的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等各体书法十六幅,当代碑林与历代石刻交相辉映,构成一道绚烂的人文风景线,展现出潮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1934年建的科学馆,现为金山校史馆,记录着这所古老学府的时代风华。还有分布在校区各处的当代名人题刻,无不洋溢着对千年金山的崇敬和赞美。

7

市金山实验学校校长林跃文(右)和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吴榕青在观看“选堂书廊”。

  金山实验学校校长林跃文说,近年来,学校还打造了新“金山书院”石碑、《潮州韩文公庙碑》石屏风、“中华文明”浮雕等景观,目的在于彰显金山千年文化特色,让金山成为锻造人心灵的理想园地。历史上,金山一直开风气之先,是正统潮州文化的根脉所在。1949年10月23日潮州解放,第一面旗帜也是由师生亲手制作、在金山上冉冉升起。学校致力让师生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感染师生的心灵,引领金山人立德修身、立志成才,肩负起传承潮州文脉、弘扬中华文化、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使命。

8 

图为《潮州韩文公庙碑》石屏风。

 

  相关阅读:

潮州八景,金山其二

  潮州八景,是历代文人墨客对潮州名胜古迹的精辟概括,也是海内外潮人心目中浓重的家乡印记。这八处著名景致中,金山独占其二。

  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有《潮州八景》七律八首,其中《马丘松翠》《峻阁星枢》二诗,便是咏颂金山两处胜迹。诗前分别序曰:“夹北金城山,为宋摄知军州事马公发殉难处。井上立墓,峦石森奇……旧云‘金山古松’……”“曰北阁,祀玄武,临韩江,负城北金山石壁。石题‘青天白日’,驾回澜亭……旧云‘北阁佛灯’。”

  “金山古松”是潮州八景中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马发,南宋德祐中潮州摧锋寨正将。时元兵压境,都城临安沦陷,益王赵昰即位福建,改元景炎,马发承命权州事,称安抚使。不久,元兵进攻潮州,马发率军民固守逾年。剧盗陈懿引元兵围城,昼夜急攻二十余日不能下。后遭叛徒出卖,城池失守,马发收残部百余人入保金山子城,终势单力薄,度不可为,举家壮烈殉节。潮州民众感念其忠节,筑墓立碑、栽松植柏以表缅怀。

  马发的衣冠冢,至今保存在金山上。墓碑是民国初复立,因碑石残缺,部分字刻不可辨认。据《潮州志补编》,碑题全文为“宋安抚使摧锋寨正将知潮州事马公暨阖门全节之墓。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光复本郡之二月后,粤省第四军司令部副长孙丹崖重修。”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潮州日报”,作者为江马铎,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