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行里寻找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清远行踪
2021-04-15 下午 03:4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方志广东”   
分享

  汤显祖(公元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他“少善属文,有时名”,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他与莎士比亚一起被誉为同时代东西方两大文学巨匠,其主要戏曲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箫记》等五种,其中《牡丹亭》为其代表作,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1

图为汤显祖像。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五月,汤显祖因上《论科臣辅臣疏》触怒当道,被贬为徐闻典史。九月初,汤显祖从家乡临川城南瑶湖下船,开始南贬徐闻的百日里程。

  一路上,汤显祖遍历名山,亲临河川。北江两岸重峦起伏,相伴相生的深谷幽穴,常以地势的险峻峭拔,增添峡谷的风光秀美感和层次感,引人入胜。此番景色,更让汤显祖倍感新鲜与兴奋,仿佛瞬间抹去了其心中贬谪的离情别绪。“清波流远”的北江,秀美的山川形胜,经由汤显祖的援笔描绘,有了耳目一新之感。短短的三天行程里,他给清远留下十多首感情与山水相交融的快意诗篇。

2

  古代的北江流域多滩多矶,这种滩和矶多以石头形状命名,如弹子矶、泻洒滩、翻风燕滩、浪石滩、十六滩泷等滩矶。汤显祖乘船顺着北江南下,经过炊烟袅袅的濛浬驿,碧波万顷的月华滩,很快进入了英德地界。首先经过的是凭头滩,康熙《英德县志》作“蚌头滩”,汤显祖感觉自己就像只南飞的孤鸟,一种形单影只的感觉油然而生,写下《凭头滩》:

 

南飞此孤影,箐峭行人稀。

鸟口滩边立,前头弹子矶。

 

  经过暗藏危险的弹子矶后,河流变得平稳,英德之晴川美景尽在眼前,汤显祖写下《泻洒滩》和《英德水》两首诗。

 

泻洒滩

泻洒英州路,中藏弹子村。

澄潭叠屏嶂,巉绝两天门。

 

英德水

濛浬炊烟湿,矶头弹子圆。

回帆双白鸟,欹枕一晴川。

 

  继续前行,到了观音山,汤显祖停船上岸,参访金光碧色的观世洞。观世洞即观音岩,在英州东三十五里,在观音山临江峭壁处。岩洞高且深,沿登道而上,腾空飘然,让人有神仙栖息的遐思。汤显祖观赏洞内观世音大士像,称赞比普陀山略小的观音山,清净祥和,站在洞内,静听金碧之响与洞外信客香船的摘篙之声。汤显祖在此驻足,有了一种遗世独立、忘却世间沉浮、心向平和自然的心境,作《观世洞》:

 

山似普陀小,人依大士清。

洞中金碧响,门外摘篙声。

 

  再往行经翻风燕滩,作《翻风燕滩》:

 

掠水春自惊,绕塘秋不见。

漠漠浪花飘,一似翻风燕。

 

  前行则到达英州浈阳驿,汤显祖在此转游翁源之翁山后,夜宿浈阳驿。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挚友周宗镐向他告别。汤显祖出于对朋友生离死别的真挚情感,不管梦境的真假,便写下《哀伟朋赋》以示悼念。次日,行船出浈阳驿,经浪石滩,又作诗《浪石滩》,似乎离别之痛并没有抑止汤显祖对沿途胜迹的抒写,可见其行程是何等快意。

 

浪石滩

雨湿浈阳暮,风鸣浪石寒。

鸬鹚飞不起,横过钓丝滩。

 

  经大小银瓶二滩、钓丝滩、浈阳滩,便到了浈阳峡。作为北江三峡之一的浈阳峡(今英德连江口镇),峡长二十里,两岸崖壁耸立,十分险峻,鸟儿也飞不过,舟船行驶更是艰难。汤显祖行船至此,看见矶石横截,水流湍急,两岸壁立,上有翠禽萦绕,峰尖玄狖攀缘,山色玲珑,风景绝佳。

  经过湍急的浈阳峡,前行就到香炉峡和大庙峡(今英德黎溪镇以南),有《浈阳峡》和《大庙峡》诗。香炉峡由状如香炉的东西山头组成。香炉峡峡谷奇峻,峡口窄小,水如奔马,激浪涛天,行舟极难。故汤显祖用窈窕、飘渺来形容香炉峡。汤显祖笔下的大庙峡,则是如沐江风、丛竹山翠的胜处,在此大庙云祠,不见蛮歌,但能感受缥缈仙境。

 

浈阳峡

窈窕香炉峡,玲珑皋石山。

翠禽回浪急,玄狖接峰间。

 

大庙峡

飘渺香炉峡,雪祠山翠中。

蛮歌听不见,丛竹暮江风。

 

  过大庙峡前行即至中宿峡,又名清远峡,亦即峡山,为道教十九福地,上有千年古刹飞来寺。汤显祖在此盘桓许久,颇有吟咏。先抵峡山上游的白泡潭,作《峡山上七里泡潭,为易名绀花》诗:

 

树光吹峡雨,苔色动江霞。

泡影非全白,沾衣作绀花。

 

  至峡山,更是纵游饱览,有《飞来寺泉》和《登飞来寺右绝岭》诗。

 

飞来寺泉

峡山云气深,松柟糁苍径。缥幡绕屏翠,阑干抵一凭。

山僧日影过,禅房点清磬。窅尔寒泉下,泠然惬孤听。

近音风叶洒,远韵苍梧应。小品甘露华,长流水晶莹。

曹溪脉阴引,炎冈冰欲凝。稍动寒浆色,雅与斋厨称。

花木恣涓滴,竹杪通余滕。经声法流湧,猿吟峡僧定。

瓶钵住空影,寻常倾最胜。何意热中人,洒落飞来兴!

 

登飞来寺右绝岭

极目缥幡外,飞峰并欲翻。

日光榕树岭,青色大莲村。

 

  离开峡山之时,四个月前得了疟疾的汤显祖,经过连续多天的舟车劳顿,身体若有抱恙。幼年深受道教影响的汤显祖认为,自己饮一滴曹溪水,用佛理的真谛妙义只能振奋精神,但要想消除疾病,还是需要用到丹药。于是,他写下《过峡山微病示南华僧》:

 

叠岫澄潭开夕氛,登临水木湛氤氲。

林前晓拂诸天乐,池上晴飞初地云。

帝子神游香殿出,道人心定玉泉分。

曹溪一滴能消疾,何用丹砂就葛君?

 

  前行至清远城,他还与客人酬酢唱和,送别去往零陵(今湖南永州)的客人。客人归心急切,直望苍梧方向。汤显祖送客人上船后,也回想起南下的旅程,由清远至香炉峡足有一百余里,客人若在早晨发舟北上,傍晚可抵香炉峡一带,正有“香炉峡口暮风吹”之景。于是,他作《清远送客过零陵》:

 

清远江前唱竹枝,香炉峡口暮风吹。

看君不尽愁云色,直望苍梧似九嶷。

 

  明代,清远有四个驿站,县城西门外的安远水驿,东九十里的横石矶水马驿,西南六十里的回岐水驿,东南九十里的官庄马驿。汤显祖出清远走水路南下至广州,必然会经过回岐驿。广州城南临大海,珠江环城而过,五河汇于海,自然风物也大异于此前的峡江激流,所以汤显祖显得更为兴奋,作《回岐驿》诗:

 

寺绕飞来兴,江流清远思。

五羊从此去,定是不回岐。

3

  离开清远,汤显祖于十月小雪前后就到达广州,此后继续在罗浮山、澳门等地旅行。岭南风土民情使其眼界大为开拓,此番经历也为日后的戏曲创作增加了题材。

  七年后,曾畅游清远的汤显祖完成不朽剧作《牡丹亭》,自署“清远道人”。今之学者,认为其“清远道人”之号得之于清远峡,非也。据《文昌汤氏宗谱》所载,玉茗堂、清远楼系汤显祖读书住所,“清远道人”乃以住所清远楼得名。明末,文人万时华《书谭友夏文》也有这样的记载:“汤临川先生尝颜其堂曰‘清远’,因自命清远道人”,“清故澹,澹故远。”然而,汤显祖所崇“清澹而远”的风格,恰恰与北江“清波流远”的气质相一致,如同诗篇一样撼动我们心灵。


  参考文献:

  1. 〔明〕汤显祖,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诗文卷十一。

  2. 〔清〕《广东图》,清同治五年(1866年)刻本,载《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7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 〔清〕孙绳祖,仇江、曾燕闻、马德鸿点校:《禺峡山志》,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 徐朔方:《汤显祖年谱》(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 黄芝冈:《汤显祖编年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121页。

  7. 吴凤雏:《汤学聚珍 2016年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60—64页。

  8. 龚重谟:《汤显祖大传》,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170页。

  9. 周松芳:《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57—70页。

  10. 周松芳:《汤显祖岭南行实考辨——兼论柳梦梅形象的塑造》,《戏曲研究》2015年第95辑,第179—196页。

  11. 邹自振:《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23—36页。

  12. 曾肖:《谭元春与江西复社文人之关系考察》,《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38—41页。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方志广东”,作者为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钟洁华,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