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故事:五羊石像与五羊传说
2022-05-04 下午 03:14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方志广东”   
分享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五羊石像,像高11米,体积53立方米,主羊头部高高昂起,口中衔穗,回眸微笑,其余四羊环绕于主羊周围,或戏耍,或吃草,姿态各异,造型优美,体现出宁静、和平、友爱、祥瑞的魅力。五羊石像自落成之日起,就成为广州城市的标志。这座石像是根据五羊传说设计的。

 1.jpg

图为五羊石像。

  五羊传说是岭南地区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口头文学,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历代对五羊传说有各种不同的记载,但内容大同小异。

  最早记录五羊传说的文献是三国时吴韦昭《三吴郡国志》。《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厅事”中载:

  《郡国志》曰:广州,吴孙皓时以滕修为广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来,迎而去,今州厅事梁上画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

  《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厅事”又辑东晋裴渊《广州记》条载:

  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于是图其像。广州则楚分野,故因图像其瑞焉。

  《三吴郡国志》《广州记》均已佚。从晋代到宋代期间,五羊传说被不断流传加工,《太平御览》辑录时也有可能被润饰,但至少反映了在三国两晋时期,五羊故事已经在广州地区流传。

  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首置广州(治番禺),广州之名自此沿袭至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五羊传说中逐渐出现了仙人情节。而滕修主政广州时,广州地区相对安宁和平、丰盛康乐,史称“修宿有威惠,为岭表所伏”。广人认可滕修的政绩,所以唐代五羊传说出现了“五仙”情节以及作为滕修出任广州刺史的祥瑞,五仙、五羊与羊城,构成了唐代对广州城市记忆的重要认识。人们把广州与“羊城”联系起来。《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七引唐人《续南越志》云:

  旧说,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为五羊城是也。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载:

  晋时滕修为广州刺史,未到州城,有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故广南谓之五羊城。

  唐代大诗人高适在《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中提到了“羊城”: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2.jpg

图为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的五仙观。

  到了宋代,仙羊之说大致因循唐五代之旧说,修建了祭祀五仙的五仙观,塑五仙骑羊像,奉祀观内。道光《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曾多次迁建,宋代在十贤坊(现省财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迁建于现址。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张劢所撰的《广州重修五仙祠记》明确将五仙观建祠归因于五羊传说:

  广为南海郡治番禺之山,而城以五羊得名,所从来远。参考《南粤岭表记》诸录并图经所载,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而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之,今祠地是也。

  降至明清,五羊传说有更多世俗化倾向。清代屈大均 《广东新语》卷6《神语·五谷神》条目的记载涵盖了晋唐以来五羊传说的数重内涵,包括五仙骑羊来降乃吴修(应为滕修)至州的祥瑞、广州城名来源、五仙遗谷、五仙丰年之祝等。其中之一条是这样记载的:

  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传说突出五仙惠泽广民的经济功能,进而将五仙视为五谷之神,将奉祀五仙与祈年重谷之俗结合起来。

 3.jpg

图为五仙观之“仙人拇迹”。

  五羊传说,在长期不断重复、衍化的过程中,浓缩为广州地区民众的集体记忆,成为广州城市文化构建的重要元素。在五羊石像落成时,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以此题材赋词赞曰:

广州好,

城古越千年,

饱阅沧桑消劫烬,

缅怀缔造接前贤,

山立五羊仙。

 

  参考资料:

  1. 陈泽泓《五羊传说钩沉——以旧志记载为中心》[J].广州文博,2020。

  2. 《越秀史稿》,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

  3.罗燚英《明清时期广州五仙五羊传说流变论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5(05)。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方志广东”,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