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6 年 5 月 24 日,第一届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首站赛事在江门台山海口埠拉开帷幕,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四届。南粤古驿道央视纪录片、文创大赛、研学旅行、三师下乡等一系列围绕古驿道的活动事件也正高涨推进。纵观历史,南粤古驿道的功能在不停地演进更替(梁国昭,2018;余天炽,1980),从中央集权的政治监督到自由贸易的要素流通,从八百里加急的军情要务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交流,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千里荔枝到市井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到当下,价值重现的南粤古驿道正以线状公共空间的再利用为载体,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植入了文化展示、户外运动、旅游观光、郊野休闲等功能。南粤古驿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是后工业社会(Bell,1973)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之余对休闲游憩功能的追求体现。
党的十九大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全民健身热潮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南粤古驿道的兴起不期而遇。随着《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印发,各地有关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处于摸索与进展相并行的状态(唐曦文等,2017)。2018 年,中山市完成《中山市岐澳古道保护利用规划及示范段设计》编制,对岐澳古道的活化利用做出了规划指示。2018年 10 月 23 日,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在“世界旅游经济论坛·2018”首次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岐澳古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抛开大 IP 光环与规划话语,日常状态下的南粤古驿道呈现怎样的时空活动特征,其沿线空间在规划介入后是否进行有效的功能建构,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相关研究方面,吴晓松等人(2017)通过分析西京古驿道的开发利用对周边乡村发展中发挥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以及旁侧效应,概括出西京古驿道开发利用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机制;马向明等人(2017)将南粤古驿道视为广东绿道的新形式,并基于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广东绿道升级发展的新思路;曹劲(2017)基于兰寨和下坝的乡村改造和“三师下乡”的志愿者活动实践,提出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去探析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复兴;朱雪梅(2013)对粤北古驿道沿线典型村落进行分析,形成村落文化的特色分区并提出保护与传承策略。此外,关注南粤古驿道的历史脉络(许瑞生,2018;郭昊羽,2017;陆琦等,2017)、资源价值(钟飞翔,2017)、案例引介(邱衍庆等,2018;陈艳,2017;许瑞生,2016)等方面的研究也呈井喷式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既有研究主要受传统史学叙述归纳法的影响,侧重于历史资料的选择、叙述、归纳,缺乏空间计量化等定量分析。而随着大数据对城市规划的持续革新,基于海量微观个体的手机信令数据为个体时空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基于此,本文以中山岐澳古道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南粤古驿道沿线居民活动的时空特征与群体特征进行分析,试图从时空行为视角探究古驿道的功能建构特征,进一步进行规划反思与策略应对,为推进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路径。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数据
2.1 研究对象
岐澳古道是古时从香山县城往返澳门的陆路通道,途径现中山、珠海与澳门,中山岐澳古道则为在中山市境内的路段。根据《中山市岐澳古道保护利用规划及示范段设计》,中山岐澳古道规划长度约为 55 公里,线路起点为石岐区的天字码头,终点为 105 国道中山(古鹤村)与珠海(界涌村)交汇处,范围涵盖中山市石岐区街道、东区街道、五桂山街道及三乡镇,沿途形成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
岐澳古道全段目前已统计的有 20 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 19 处位于中山岐澳古道,不仅包括界碑、寺庙、宗教石刻、茶亭、汛、寨等驿道附属设施遗存,还包括唯一一处留存至今的岐澳古道遗址,位于现五桂山上。上述规划按照古驿道本体、沿线相关历史文化遗存的数量及保存情况,将中山岐澳古道分为古驿道本体段和古驿道修复段,其中,古驿道本体段分布在石岐区、五桂山、雍陌村和古鹤村。
本文所指中山岐澳古道的具体线路走向参考上述规划所述,同时将中山岐澳古道全线进一步划分为城区段、五桂山段和三乡段共三段,以作为后续研究的空间单元基础与特征分析依据。

图 2-1 中山岐澳古道线路规划图

图 2-2 中山岐澳古道各路段示意图
2.2 研究数据
本文的研究数据为中山市域范围内的 6329 个手机基站的数据。本次提取到的 2018 年10 月—11 月的手机信令数据类型及数量包括:居住地数据 12030 条,工作地数据 12133 条,非通勤 OD 数据 921.1 万条,活力点数据 269007 条。其中,非通勤 OD 数据涵盖了除了工作活动外的所有出行活动,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古驿道沿线空间的活动类型与功能格局;活力点数据为每日每间隔两小时的活动人次数据,是空间活动测度的数据基础。同时按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分项统计,包括全时间段、工作日、休息日和节假日,以反映沿线空间活动的时间差异。
3 古驿道沿线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城区段
在时间波动上,城区段在休息日和工作日的一日波动趋势整体均呈向上的斜率,在 13 点和 19 点均形成两个较为明显的波峰,说明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城区段的午间和晚间均形成人群集聚高峰,且在工作日的波动起伏更为明显,说明在工作日,休息时段与工作时段之间的活动人次差值变化更明显;在休息日的波动趋势则相对平缓,说明休息日各时间的活力大抵相近,并普遍高于同一时间下的工作日活力。
在空间分布上,以石岐本体段周边为主要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旧城区范围内,即中山路以北;并在天字码头至中山纪念堂之间的分布较为聚集,沿线从西往东,兴中广场、天字码头、中山公园、孙文西路、孙中山纪念堂等主要资源点形成空间活动的较高峰值;南下新码头以南,即落在东区范围内的路段,其空间活动较低且分散,导致了城区段整体空间活动的不连贯问题。
3.2 五桂山段
在时间波动上,五桂山段在休息日和工作日的一日波动趋势较为相似,但休息日的每两小时活动人次在 7 点之后均高于工作日,说明在休息日活力普遍高于工作日;与城区段不同的是,五桂山段仅在中午 13 点时出现较明显波峰,而后活动人次呈缓慢下降趋势,说明五桂山段仅在午间时段形成较高的活动人群集聚高峰,其余时段波动较为平缓,晚间活力较低。
在空间分布上,空间活动较强的区域分布在五桂山本体段附近,空间活动分布整体上较为断续且微弱。具体而言,古驿道五桂山段从北往南,围绕金钟水库、五桂山镇政府、五桂山山顶游径、南桥村委等地点形成了若干个活力高地,其余区域的空间活动式微。

图 3-1 城区段活动人次一日波动情况

图 3-2 五桂山段活动人次一日波动情况

图3-3 三乡段活动人次一日波动情况图
在时间波动上,三乡段的休息日与工作日的波动趋势较为相似,说明三乡段无明显的休息日活动特征;同时三乡段在休息日和工作日的一日波动趋势整体与城区段的工作日较为相似,但波动起伏更为明显,在 13 点和 19 点均形成两个较为明显的波峰,说明在工作日和休息日,五桂山段的午间和晚间均形成活力峰值,但其余时间活力较低。
在空间分布上,整体空间活动呈现出东西向较高南北向较低的分布格局,同时呈现较为明显的组团分布格局。具体而言,三乡段以大布村周边形成空间活动高地;前陇社区周边也形成一定的活力聚集区;拥有本体段的雍陌村与古鹤村空间活动则较衰弱。

图 3-4 中山岐澳古道各路段沿线活动分布
参考文献
[1] 梁国昭, 唐光良, 李小玲. 历史交通地理视角下的南岭古通道[J]. 热带地理, 2018, v.38(03):66-73.
[2] 余天炽. 秦通南越“新道”考[J]. 华南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2): 18.
[3] Bell D. The coming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C]//The Educational Forum.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76, 40(4): 574-579.
[4] 唐曦文, 梅欣, 叶青. 探寻南粤文明复兴之路——《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简介[J]. 南方建筑, 2017, 182(6): 5.
[5] 吴晓松, 王珏晗, 吴虑. 南粤古驿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为例[J].南方建筑,2017(06):25-30.
[6] 马向明, 杨庆东. 广东绿道的两个走向——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对广东绿道发展的意义[J]. 南方建筑, 2017(06):44-48.
[7] 曹劲. 关怀与唤醒——微观视角的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与复兴[J]. 建筑学报, 2017(01):118-120.
[8] 朱雪梅. 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9] 许瑞生. 南粤古驿道红色寻踪——基于《寻乌调查》的历史地理分析[J]. 热带地理,2018,38(02):151-165.
[10] 郭昊羽. 广州古驿道的时空演变与文化遗产[J]. 南方建筑, 2017(06):18-24.
[11] 陆琦, 林广臻. 唐宋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探析[J]. 南方建筑, 2017(06):38-43.
[12] 钟飞翔. 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构建方法研究[J]. 城市建筑, 2017(6):225, 228.
[13] 邱衍庆, 徐涵, 牛丞禹. 美国历史游径标识系统对南粤古驿道的启示[J]. 南方建筑, 2018(06):92-96.
[14] 陈艳. 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以中美两国保护利用案例对比研究为例[J]. 城市地理,2017(22):215.
[15] 许瑞生. 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J]. 中国文化遗产,2016(05):76-87.
[16] Hall P,Pain K.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Learning fromMega- city Regions in Europe[M]. London:Earthscan,2006.
[17] Aitken S C.Person-environment theories in ontemporary perceptual and behavioural geography I:personality,attitudinal and spatial choice theori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1, 15(2) :179-193.
[18] Raubal M, Miller H J, Bridwell S. User‐centred time geography for location‐based services[J].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2004, 86(4): 245-265.
[19] 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M]. Arkitektens Forlag, 1971.
[20] 柴彦威, 刘志林, 李峥嵘, 等. 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1] Giddens A.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2] 柴彦威.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23]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 Vol. 1, Blackwell, Oxford, 1996.
[24] 洪惠坤. “三生”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研究[D]. 西南大学, 2016.
[25] Heidegger M. Poetry, language, thought[J]. 1971.
[26] 王建国, 崔愷, 高源, 等. 综述: 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的新趋势, 新洞见[J]. 建筑学报, 2018 (4): 1-3.
[27]葛慧蓉. 香山古驿道文化景观要素构成与保护利用初探: 201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中国广东东莞,2017[C].
作者简介
梁雯敏,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赵渺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许君正,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未完待续……)
(原文刊登于“中国知网”官网,作者为梁雯敏、赵渺希、许君正,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