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和挑战并存——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2018-01-10 下午 02:2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祁方   
分享

中国文化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据网上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 仅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另据网上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在关于节日的抽样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上述一系列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危机性。

2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妄自菲薄是不合适的、但抱残守缺也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冯友兰说过:“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3

       从古至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思索,国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35年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不能任其自然推移,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努力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义不容辞。

4

       1958年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

补图1

       2004年的《甲申文化宣言》主张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

6

       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涅槃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这是每一个国人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7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 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8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9

       另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注重传播,却缺乏应用,其实质就是我国的文化传承缺乏好的应用考核机制,导致传统文化在国内遇冷。在中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不断强调英语过四、六级,却没有对汉语的考核。大学录取的或许是一个普通话说不准,但英语却顺口溜的学生。在美国、日本,不少中学就开始对汉语进行了相应的考核,这是值得我们自己深思的现象。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中国在世界上将没有自我的东西,有的只是复制别人的,只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才能代表中国,在世界文化森林中有一席之地。

10

       因此,我们需要急切的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机制,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多的加入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考核。这样,等到汉字书写、民族节日纳入对一个人才的考核中的时候,中国传统的文化才不会衰落,才能在一代代的孩子们的梦想中,得到体现和延续,这才能真正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1

12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