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市又开锣,这些老地方你知道吗
2018-02-12 下午 03:0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广州各区的迎春花市正在陆续开锣。广州人自古爱花,早在1000多年前种植和销售鲜花在广州已经成为一种产业。鲜花从花农的田头到古人的家中,留下了不少与花有渊源的古村、古渡和古街。今天驿道君就带你穿越回古代,沿着鲜花进城的路线,来一趟花之旅行吧。

迎春花市1

  有花市就得有花田,古时还没有先进的保鲜技术,花田自然不会离城区太远。据史料记载,古时广州周边的花卉种植业大多聚集在广州人称之为“河南”的珠江南岸,也就是如今海珠区一带。这里农民种花卖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公元917年-971年,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到了明清一带,河南已有30多个村落以种花为业。

  在这些村庄中又以位于海珠区工业大道中附近的庄头村最有典故。传说一千多年前的庄头村,曾是南汉王刘龑(yǎn)的行宫。因为宫中的种花姑娘素馨特别偏爱耶悉铭花,刘龑又很宠爱她,于是下令在皇家花园全都种上该花。素馨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将耶悉铭花更名为素馨花。素馨花也因此在广州民间流行,据说当时的广州少女喜爱把素馨花蕾插在云鬓上。如今在庄头公园内,在公园正门安放的主题雕塑就是《素馨姑娘》。

迎春花市3

清素淡雅的素馨花是古代广州人的最爱

  到了明清时期,庄头村的鲜花种植已经规模化,当时庄头村的大片花田满是素馨、茉莉,花卉连云接天低,香飘十里,成为河南的一大景观。清末《觚剩》一书描绘得极为生动细致:“珠江南岸行六七里为庄头村,以艺素馨为业,多至一二百亩……花时悬珠玉照,数里一白,是曰‘花田’。”有一首《羊城竹枝词》写道:“附郭烟村十万家,家家衣食素馨茶。花田儿女花为命,妾独河南歌采茶。”

迎春花市2

庄头村的龙舟都是以鲜花作装饰

  可见素馨花是河南人的命根子。由于城市的发展,现在的庄头村已经不再产花,但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与花有关的传统,例如在龙舟上使用的罗伞装饰,只有庄头村的罗伞是用鲜花装饰的,而且还必须使用素馨花。

迎春花市4

十三行时期外销瓷上描绘的花农运花过江的情形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河南日产鲜花数百担之多,因此河南也有了“花洲”之称。但当时卖花的集市分布在河北主城区的各个城门,珠江两岸没有桥梁连接,因此每天黎明时分,花农都会把花挑至珠江边的渡口。据考究,这个渡口就在海珠桥河南桥脚以西约百米之处,人称“花洲古渡”。

迎春花市5

晓港公园内的花洲古渡牌坊

  为了纪念这个渡口,1980年代中期,海珠区政府在同庆路北面的滨江堤畔,建了一座仿红米石牌坊,横额刻“花洲古渡”四字。两根石柱的基座,均以素馨花图案为饰。在牌坊西侧有一组手捧素馨的少女浮雕,但这一景点在10年后因兴建解放大桥而被拆毁了,“花洲古渡”牌坊则被迁移至晓港公园内。

  花洲古渡的对岸,就是喧嚣繁华的五仙门渡口,这里是距离广州主城区最近的地方,花贩的小艇满载着鲜花,渡过珠江,一篓篓晨露未干的鲜花就从这里上岸,去往城里的各个花市。

  岁末逛花市也是广州人最喜爱的一个新年传统,可是这一传统又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据说,广州除夕花市起源于清末的双门底花市。看见双门底这个地名,你或许会有些困惑,这地方到底在哪儿?其实,这是个旧地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广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北京路。准确地来说,就是指中山五路至西湖路这一段路。

迎春花市6

民国时期的双门底

迎春花市7

民国时期广州人行花街的情景

  在清代这条城内主干道一直被称为“双门底大街”,因商贾云集,又被称为“岭南第一街”。清代文人潘贞敏在《花市歌》中称:“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后来,岁暮花市成了广州人过新年的习俗,流传至今,广州人雅致地称之为“逛花街”。街道北段称为双门底上街,南段称为双门底下街。现在老城区的花市只开三天,那时则是从小年夜(年廿四)一直到除夕,足足开六天。

  桃花吊钟是当时花市的主角,在双门底上街主卖吊钟和桃花,下街则主卖水仙。桃花应着“鸿图大展”的意头,是当仁不让的“花魁”。至于吊钟,清初老夫子屈大均先生在《广东新语》里说:“此花并木折下,能耐久,腊尽多卖于街,土人市以度岁,取其置瓶中不萎也。”广州人尤喜一颗花芽能发出九朵花以上的吊钟,称其为“贺钟”,有“多子多福,大吉大利”的意头。

  到了辛亥革命后,广州花市依旧繁华热闹,并开始在其他道路开设。建国后广州花市的规模和分布区域越来越庞大,便成为了广州最为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注:以上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