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古水道与韶文化
2018-02-13 下午 04:0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1

浈江水道

  浈江又称“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流经南雄、始兴至市区沙洲尾;上游有江西的桃江入章水直去闽南或中原,下汇北江进珠江入大海。浈江在历史上是粤盐、赣粮、闽茶的交易之路。在韶关流域,浈江环绕大片石峰——韶石山。韶石为红砂岩结构,丹崖壁赤,奇峰怪石,自古有“三十六石”之说,谓其美景36处,形似世间万物,如香炉、巨烛、雄狮、奔马、书童、妇人……历代文人墨客曾写咏韶石多篇诗文流传中外,使其千古闻名。韶石山的闻名源于自古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奏韶乐。韶石附近建有一座观景亭(也称“韶亭”),位于韶石山东渡浈水五里处的周田月岭一带,路侧有灵溪水,是江西入韶的必经之地。在韶亭观看韶石,先有一条蜿蜒碧绿的浈江从山下流过,托现出群峰列队,壁立千仞,奇峦峻秀,高低起伏,像一支支香烛插于案前,明山秀水尽收眼底,故当地民间又称韶石为“蜡烛山”。

2

浈江夜景

  自古以来,浈江古水道上有众多朝廷官员、商贾名流、文人墨客南来北往,既传播了韶文化也在韶关留下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迹。相传,虞舜帝南巡奏韶乐至韶石山,其乐曲十分委婉动听。孔子后来在齐国听过演奏《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韶乐“尽美又尽善也。”韶籍唐代名相张九龄、北宋名臣余靖等人均从浈江北上,把岭南文化和韶关文化带到大江南北,并造就出一番伟大事业;唐宋大文豪韩愈、苏东坡等人曾几经从浈江入韶,并在韶关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南园后五子”的著名诗人欧大任多次往返浈江,曾留下“腊月度浈江,系月韶石间”的精美诗句;北宋贤吏蒋子奇在广东任职时,曾多次舟行浈江,并写有咏《韶州浈水》和《望韶石》等诗章;还有杨万里、廖燕等著名诗人及众多文人骚客、官吏都曾在浈水留下遗迹。

3

浈江夜景

  浈江古水道的支流中有锦江和墨江,还有灵溪、枫湾、百川、古洋、大富和小坑等支流。支流在丰水期才可航运,墨江和锦江虽可常年航运,但只有小船及竹、木排能航行。数千年间,粤北人民依据支流将周边的农林产品及地下矿藏运往南北,同时将外地的食盐、布匹、工艺品等物资运入山区,发展了粤北山区的经济和交通,丰富了岭南文化,流传着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据史料记载,锦江河道狭小、水运频繁,船行险象横生,古时有不少男船夫顶头篙成内伤早逝,故有戏称“寡妇江”。后来,很多妇女为惜夫命常在临险滩前烧香插上船头,并迎危执接头篙,避暗礁、躲险滩,保护情郎过险关。这些感人的爱情故事使得锦江被文人墨客誉为“重情江”,从中可以看出历代船民互相帮助的团结友爱精神,表现了韶关妇女勤劳、贤惠的传统美德。

  浈江古水道既是货物运输、人际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渠道。多年来,浈江船舶川流不息,码头热闹非凡,为韶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过重大奉献。然而,自从修了粤汉铁路,货运开始分流,特别是建国初,南雄县城升高河床、截支流建水库后,浈江上游水源减少,大船不能通行,水道开始萧条。改革开放后,浈江周边大兴公路,多数货物改为陆运,船民逐步弃船上岸,水道逐渐荒废。

 

  (原文刊登于韶关日报,南粤古驿道网已作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