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驿道诗词看古人如何看台风
2018-09-17 下午 05:0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广东建设报   
分享

   从16日开始,号称今年最强的台风“山竹”肆虐我省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各地都经历了一次狂风暴雨的洗礼。台风虽然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其实在地理学和气象学上,都对广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台风带来雨水和驱散热量,我们广东的地质地貌和物种构成很有可能是另一个模样。

  而在古代,台风几乎可以说是我们岭南地区的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了,在古代许多被贬谪到广东的著名文学大家都对台风这种天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诗词中,都有对台风的描写,今天驿道君就带您看看他们是如何描写台风的吧。

1

  我国古代称“台风”为“飓风”。古代对台风的详细描写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刘宋沈怀远的《南越志》,只是此书早已散佚,如今一般都转引自宋《太平御览》:   

  《南越志》曰:熙安间多飓,音具。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   

  唐朝时期,描述“飓风”的著作有李肇的《唐国史补》“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还有刘询的《岭表录异》(此书也已佚,转引自宋《太平御览》):   

  “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南越志》云‘风起则人心恐惧’,或云‘风来则四面具足’,二义皆有理也。坏屋折树不足喻也,甚则吹屋瓦如飞蝶。或三、二年不一风,或二年两三风,亦系廉帅政德之否减者。然发则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飘风不终朝之义也。”   

  由于科技落后,古人不知道飓风的成因,因此大多数只是简单地描写台风这种现象。   

  从唐宋开始,岭南成为了许多官宦被贬谪的目的地,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本身就是文学大家。在体验过台风的威力之后,他们把感受写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2

  曾经在岭南任职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在此留下了不少关于台风的诗词。他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在岭南阳山县任县令时,曾写了一首《县斋有怀》:岭石坼人罅,炎风每烧夏。雷威固忆加,飓势仍相借。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   

  永贞元年(805年),韩愈改任江陵掾,在从阳山出发前往江陵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赴江陵》:“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邱。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    

  后来他再度被贬至潮州,在赴潮州的途中,他又写下了《龙吏》一诗: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台风的直观感受,同时也写出当时南粤大地的偏僻与苍凉。 

3

图为西京古道为纪念韩愈而建的心韩亭。    

  与其齐名的柳宗元在翻越南岭前往广西柳州任职的途中也写下了一首《岭南江行》,诗中写道: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而同时期著名词人宋之问也有一首《早发韶州》:触影含沙怒,逢人女草摇。露浓看菌湿,风飓觉船飘。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此时“飓”已经成为描写岭南艰苦环境的一个特有名词。    

  而苏轼被贬至惠州时也写下过一首《飓风赋》,赋中描写了他遭遇台风时的那种惊慌失措的感觉: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慑骇,鲸鲵犇蹙。类钜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   

  苏轼这段话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台风很大,他也很害怕,晚上搬了九次床铺,白天占了三次卜。直到三天后,台风才终于走了,一家人这才安下心来。 

4

图为苏轼雕塑。   

  其弟弟苏辙在雷州谪居的时候也有关于台风的诗词《寓居二首其二东楼》,但他却是从民生的角度写下的:   

  月从海上涌金盆,直入东楼照病身。久已无心问南北,时能闭目待仪麟。  

  飓风不作三农喜,舶客初来百物新。归去有时无定在,漫随俚俗共欣欣。   

  该诗“飓风不作三农喜”中苏辙还写下了注释“是岁,海无飓风”,由台风他首先想到的是农民的生计,其拳拳诚挚之心,让人感怀。  

5

图为雷州古城。

 

        (原文刊登于广东建设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