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以道兴村的探索(一)
2019-03-25 上午 10:15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人类居住》杂志   
分享

  两千年前,古人劈山开岭,在岭南修建出一条条驿道,她们或为两省通衢,或为兵家要道,或为商旅之路,成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在工业文明到来的一百多年里,昔日车马年代因贸易繁荣起来的村庄、以驿站聚落发展起来的显赫墟镇,因现代交通改变其区位条件而迅速衰败,陷入经济贫困。近年来广东省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通过发掘古驿道的时代新价值,以道兴村,找回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富裕”的驿道文化 和“贫困”的乡村

  一段段古驿道饱经沧桑,诉说着过往讲不完的故事:唐代诗人韩愈曾在连州秦汉古道留下“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的感伤;刘禹锡一首“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开启连州千年文脉;梅关古道自唐代张九龄主持开凿后,马帮驮队、脚夫挑夫络绎不绝;汕头的樟林古港、台山的海口埠码头留下了岭南人“下南洋”和远赴美洲的心酸历史;古香山地区的岐澳古道,孙中山、郑观应、容闳等伟人和精英曾由此出发,开启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千百年来,智慧的古人们在古驿道上迁徙往来,并在驿道沿线落脚定居,由此集聚了大量的乡村聚落。乡村因驿道而兴,在姓氏宗族、方言文化、民居等诸多民风民俗方面拥有共同的文化关联,彼此共生共荣。随着古驿道退出历史舞台,“富裕”的传统文化和沿线“贫困”的乡村形成鲜明对比。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两侧各5公里范围内覆盖的贫困村数量多达1320个,约占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总数的60%。这些曾经辉煌的村落而今日益凋敝,人口空心化,建筑逐渐荒废甚至倒塌,让人痛心疾首。

2

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沿线贫困村分布图(来源:《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传承历史,守护岭南文化的根脉,让古驿道和乡村重获生机成为当务之急。

 

  线性关联激活遗产空间

  南粤古驿道借鉴国内外文化线路经验,采用线性激活的新思路,结合古驿道沿线村落的各自特色,以“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特色产业”“古驿道+旅游”等方式,串联散落的文化和景观资源,将文化同源的古驿道、古码头、古镇、古寨、古村和山林、田野串珠成线,激活驿道沿线乡村潜在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贫困的乡村地区找到可持续的内生振兴动力。

3

驿道上的乡村(熊军/摄)

 

  珍藏华人记忆的台山海口埠

  台山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达130多万人。鸦片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出洋谋生成为台山人的出路,自此开始传唱“爆仗响,贺新年,阿爸去金山赚大钱,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又买田”的民谣。海口埠作为当时南粤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的重要出海港口,被誉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

  作为出洋中转站的海口埠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银信是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代表着家书抵万金,是海口埠最独特的历史印记和符号。随着大批侨汇寄回家乡,近代台山进入繁荣发展期,古港、古道沿线墟集、银号、碉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时过境迁,古港繁华不再,碉楼已湮没于广陌之间……银信却作为华侨家书成为海内外华侨的集体记忆遗产,2013年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围绕南粤古驿道文化挖掘,2017年初台山市组织开展的《寻找银信后人》征集活动,完成了一千余件银信资料的收集整理。海口埠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工作随之启动,利用残破的骑楼老屋和海边荒地,整修了银信博物馆和银信纪念广场,将收集的银信铭刻在海口埠银信墙上,举行了《世界记忆遗产——台山银信档案》首发仪式。通过文字、图片以及一张张陈旧发黄的银信,展现了五邑地区华侨“国虽远,心永在”的家国情怀,保留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独特的书信形式,引起海内外华侨的情感共鸣。

4

海口埠的银信博物馆(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古驿道大赛与兰寨的完美邂逅

  悠悠南江,古韵千年。南江古水道曾是中原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沿线的古墟、古渡、古村、古窑址众多,见证了昔日南江流域商贸活动的频繁和商贸中心的繁华。唐代诗人宋之问曾以“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竹迷焦子径,萍匝钓人家”描写南江古水道的美景。

  兰寨,一个南江边的古村,是南江古水道兴衰的缩影。大生堂驿站、典当馆和状元码头是古时重要的物资交流中心,行走水路的船家、商人大多选择在这里休憩补给。古村仍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古百越瑶墙,现有清末古建筑30座,精巧的石雕、柱础、栏板,惟妙惟肖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南江独有的艺术风韵。然而因古水道不再通航,兰寨古码头早已停用,村落发展陷入沉寂。

  2016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和兰寨村结缘。“古驿道+体育赛事”的创新举措将定向越野、骑行、徒步、奔跑活动和乡村古驿道结合在一起。手捧一张古村地图和一个指北针,穿梭在古街古巷,便可领略古村别样的风景。至今,兰寨村已连续3年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参赛人数由600多人上升到3000多人,还吸引了近万名观光者、村民参与其中。古老的乡村回到大众视野,岭南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重获生机。

5

云浮兰寨村重获生机(张轩明/摄)

  定期举办的赛事和节庆活动,为村落积聚了人气,也带来了实惠。古村和千亩油菜花田整体活化为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历史建筑瑞昌大屋和正己学校变身南江文化展览馆,双桂堂成为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兰寨写生作品的展示馆。被誉为传统舞蹈“活化石”的禾楼舞、茅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登舞台,都城蜜枣、东坝蚕茧、无核黄皮等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热捧,滩酿豆腐、特色香花鸭、南江河虾等特色美食让游人流连忘返。

 

  (原文刊登于《人类居住》杂志,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