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有这么一条神秘的古道
2019-06-12 下午 03:3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河源生活网”   
分享

aa1

一条百年神秘古道隐藏在葱郁的树林下。

  日前,一群驴友关于一条古道的探秘日记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们分享的神秘古道是隐藏在紫金县城附近的百年古道。

aa2

  紫金是客家古邑,秦汉前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博罗和龙门两县之地;东晋时属南海郡博罗县和东官郡兴宁县之地;南北朝至隋唐年间属梁化郡归善县和兴宁县之地;宋、元两代属归善,长乐两县之地。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96年)割归善的古名都、宽得都和长乐县的琴江都而置县,名曰永安;明清时隶属惠州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与福建永安县同名,遂以永安“八景”中以“紫金春晓”著称的紫金山命名,改称其为紫金县。千百年来,陆路交通主要靠步行,货运靠肩挑,随着时代变迁,古时道路逐渐被遗弃,成为了见证时光的古道。

  百年古道有历史

aa3

aa4

此古道各种史料均有记载。

  这次驴友发现的这条百年古道,是黄花古道,紫金的各种史料都有记载,周围的一些群众也略知一二。《紫金文史专辑》中记载:“由(紫金)县城出北门,行约三里,由猪姆尿登山,一条铺有石块或石条,长约四里,宽约三尺的上山石登路,转一个弯,到达山坳。山坳中间矗立着一个火砖砌成的茶亭,叫‘仁风亭’。亭内有陈九兴堂赐茶,空气对流,十分凉快,由北来的人,长途跋涉,由南来的人,经过几里上山石道,在此稍歇,饮盅山茶,可消倦意。” 据《永安县三志》记载,明代,此县境内有6条主要古乡道,其中一条黄花古道北至河源康禾和龙川县佗城,途经黄花径、井头、散滩径,全程20公里。

  古道沿途风景秀丽,还有惊喜发现

aa5

古道边还遗存有古井,井中有天然泉水流出。

  这条古道就“隐藏”在紫金县城附近,可以从县城永安社区的祠堂街步行到达,一路风景秀丽,山林葱葱,途中还真有史料记载的“猪姆尿”景观和古井等遗存物,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茶亭,名曰“仁风亭”。仁风亭更似关口,只有南北两个拱门相通,南门直通紫金县城,门额题有“永惠门”三个字,并有一联云:入得其门无往不利,出由斯道到处皆春。北门则可通黄花村,可至散滩和东源县的康禾、黄村等地以及龙川县佗城。门口亦有一联:锡尔好音清风满座,适彼乐土甘露同滋。亭内墙壁上题有“两腋生风”四个字,有一联云:四大皆空坐片刻何分宾主,两头是路饮一盅各自东西。

aa6

aa7

aa8

山坳处有一较为完整的茶亭。

  这与《紫金县志(1979~2004)》记载的描述相同,此志记载:“黄花古道位于紫金县城北面,峰峦东西横贯,犹如天然屏障。山北地势高,黄花村河水流东;山南地势低,秋香江水流西。在这山峦之中,人工开凿出一条狭径,为南北通道。南来之客,要断断续续从山溪爬过178级石阶,往北可通东源县的康禾、黄村等以及龙川县佗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建有一座风雨亭(即下黄花伯公坳凉亭),建筑面积80多平方米,砖瓦结构。民国时期曾重修。60年代,此道被公路代替,行人渐少,古道仍存,凉亭荒废。”

  神秘古道是古代重要交通线?

aa9

  2016年6月,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元林所著的《客家古邑古道》一书收录了黄花古道的有关资料,书中记载到“黄花古道”是明清时期黄花、横径通往县城的主要通道,全长约1.5公里,从山下至山上有1000多级石阶。

  黄花古道向南通往县城,向北通往东源县的康禾、黄村等以及龙川县佗城,是当时紫金与东源、龙川之间的最重要的交通干线。

  生于黄花长于黄花的陈炯昌老人已逾古稀之年。他说,茶亭离他家祖居地仅二三华里。在儿时记忆中,每逢农历二、五、八——紫金县城圩日,其母必背着他步行至黄花伯公坳茶亭,先用海味跟当地村民交换茶叶,然后出亭南门,走“百二塅”石阶路至县城售卖大碗茶,借助其父与人合伙做生意的炉灶煮几桶粗茶,一次能卖个一千几百元(旧币)以帮补家用,十分辛苦。

  然而在那个贫穷年代,到县城里售卖大碗茶,是当时客家妇女补贴家用的一种普遍形式。陈炯昌考证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每次路过茶亭,还能喝到清香扑鼻的泡茶,桶里盛装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金银花茶水,随便行人自饮。黄花村民陈章水80岁时还曾在茶亭施茶,顺带还卖些小点心之类的零食,茶亭完全没落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

aa10

图为《中国历史地图集》里的惠州府地图。

  这说明黄花古道在以往是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是以前的“高速”公路和商贸驿站。山坳处的茶亭就是旧时河源康禾、黄村等地赴紫金圩的必经之地,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常有贼匪侵扰,康禾一带盛产的茶叶、蜂蜜需尽快交换成食盐、咸鱼等,因为客家人多住山区,需海盐、咸鱼等海味以补碘。当地一些茶农在仁风亭进行物物交换后早归,也不会误了农活。仁风亭中一楹联“仁道无私至中至正,风追大古度己度人”也佐证了双方交易公平,妇孺老少皆不欺。

 

  (原文刊登于“河源生活网”,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 洪惠